• 周作人传(修订版)
  • 周作人传(修订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周作人传(修订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4.91 4.8折 72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钱理群

出版社华文

ISBN9787507539110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2元

货号1203009333

上书时间2024-10-2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年3月生于重庆,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1948:天地玄黄》等。退休后,开始转向现代民间思想史的研究,写有《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等专著。同时关心中小学教育、地方文化研究与青年志愿者运动,写有《语文教育门外谈》等专著和《追寻生存之根——我的退思录》等思想随笔,主编有《新语文读本》等读物。2007年又出版了《我的精神自传》。

目录
第一章  说不尽的童年——在绍兴(1885.1-1901.8)
一、最初的记忆
二、台门之内
三、十字街头(上)
四、十字街头(下)
五、家庭变故中的记忆
六、变革时代的最初选择
第二章  发现新大陆——在南京(1901.8-1906.6)
一、“不过如此”
二、一把“火”烧起来
三、徘徊中的追求
第三章  第二故乡——在日本(1906.6-1911.秋)
一、第一瞥的印象
二、买书、读书与译书
三、初试锋芒
四、师友之间
五、婚后
六、赤羽桥边
第四章  “卧治”时期——在绍兴(1911.秋-1917.4)
一、大风暴里的孤独者
二、寂寞中的默默耕耘
三、《异域文谈》及其他
四、“起怀旧之思”
第五章  大时代的弄潮儿——在北京(一)(1917.4-1920.12)
一、从绍兴到北京
二、亲历复辟事件
三、卯字号的名人
四、“开新纪元”的工作
五、《贞操论》及其他
六、新的信仰
七、“小河”的忧虑
八、“六三”事件
九、“新村”运动
十、儿童的发现与歌谣的征集

第六章  历史的进退之间——在北京(二)(1921.1-1928.10)
一、病中的彷徨
二、“自己的园地”
三、“主张信教自由宣言”的风波
四、新与旧之争
五、“胜业”——人的研究
六、爱罗先珂
七、情感的波澜
八、兄弟失和
九、“教训之无用”
十、“又回到民族主义”
十一、《语丝》的工作
十二、若子的病
十三、卷入时代旋涡中
十四、《国语文学谈》里的反思
十五、“两个鬼”
十六、“谢本师”与“何必”
十七、在血的屠戮中
第七章  苦雨斋里的老人——在北平(三)(1927.11-1937.7)
一、凡人的悲哀
二、若子之死
三、《骆驼草》
四、《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五、五十自寿诗
六、东京之行
七、风雨故人来
八、“杂糅中见调和”
九、“蔼理斯的时代”及其他
十、“日本店”的开张与关门
第八章  走向深渊——在北平(1937.7.-1945.12.)
一、又一个“苏武”?
二、终于“下水”
三、“中国的思想问题”
四、江南之行
五、“反动老作家”
六、“道义事功化”
七、无生老母的信息

第九章  老虎桥边——在北平、南京(1945.12.6-1949.1.26)
一、入狱与审判
      二、《老虎桥杂诗及其他》
第十章  人生最后一程——在上海、北京(1949.1.27-1967.5.6)
一、横滨桥边
二、《亦报》随笔
三、“腰斩”以后
四、“出土文物”
五、“寿则多辱”
六、“忘却斜阳”
七、最后岁月
参考书(篇)目

内容摘要
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之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堕落为汉奸文人,但他对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也做出过贡献。在《周作人传》中我们能看到三个周作人:一是“伪官吏”的“周督办”,一是“寻梦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为国为民”的“殉道者”。作者处处持谨慎态度,客观地记录传主的人生,真实反映那段历史。

精彩内容
第十章人生最后一程——在上海、北京在周作人八十前后作小品随笔里,那诙谐幽默之中正是浸透着对于人间万事万物,对于生命的老年人的温和的爱,流泻着秋天太阳的柔美的光辉……正是周作人在为人类作最后的奉献时,人们重又注意到这位对中国新文化的发展作过重要贡献,而又走过曲折道路的作家。当周作人从香港友人的来信得知海外对他的种种评价时,他是感动的,他在回信中说:“知海外报刊时常提及鄙人,不论是称赞或骂,都很可感,因为这比默杀好得多”,并且表示“港地有涉及鄙人的文章,如刊在中立报纸上而其倘有理解……则愿意一读”。于是,在与朋友通信中,也不免谈到了自己的历史。曾经有人回忆,在从狱中出来以后,周作人即回避谈论自己的以往,即使有时谈到也表现得“若无其事,甚至有点麻木不仁的”,据说,“有一次,他谈到了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了李大钊同志,谈到他如何掩护大钊同志的子女,保存大钊同志遗文的事,他也并不激动,好像叙述和自己并无多大关系的往事。有一次,他偶尔谈到自己‘落水’事,也是轻轻地说了一句:‘糟了’,并无惋惜,也并无自责,好像谈的是别人的事情一样。”现在,周作人既写了《知堂回想录》,自然对“兄弟失和”“出任伪职”这类敏感问题也不再沉默;但涉及时,也只是说:“关于督办事,既非胁迫,亦非自动(后来确有费气力去自己运动的人),当然是由日方发动,经过考虑就答应了。”他始终以平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历史,并无惋惜,也并无自责,与中国历史上的投敌变节者,晚年忏悔不迭的态度截然不同。在私人通信中,有时谈到历史与当代人物,偶尔也有几句评论。在这方面,周作人是相当固执己见的。例如,他始终坚持对鲁迅的某些批评意见即是如此。 而他对郭沫若等“名人”表示“不大能够佩服”,也是出自他的自由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立场。 这都可以说是本性难移,至死不改。但他也有宽容的地方,如在谈到当年的论敌陈西滢时,他表示“陈西滢亦是颇有才气的人,惟以乡谊之故,乃以‘正人君子’自命,参加‘女师大’一役,妄费许多才气,亦深可惜矣”。 也许对胡适的态度最能说明周作人的待人原则;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胡适)自然也有他的该被骂的地方,惟如为了投机而骂之,那就可鄙了。我与适之本是泛泛之交(寻常朋友),当初不曾热烈地捧他,随后也不曾随队地骂他,别人看来,或者以为是,或以为非,都可请便,在我不过觉得交道应当如此罢了。”那么,周作人是至老对人对事也是坚持自我独立判断的。在知识分子纷纷异化,失去了自我的60年代,经过了种种曲折之后,周作人把“自我”仍然保留得如此完整。
……1966年3月,周作人因有感于邢台地震,又继之狂风不止,人们惊惧不已,用辘轳体作谐诗一首:“春风狂似虎,似虎不吃人;吃人亦无法,无法管风神”———这几乎已是不祥的谶语。
接着,他又开始玩骨牌过五关之戏,不则僵卧在床———周作人的精神防线,彻底地垮了。
4月19日,周作人翻译《平家物语》第六卷脱稿———周作人的“工作”最后地结束了。
5月17日,夜发现尿中有血,至6月25日医院确诊为前列腺肿瘤。
7月2日,他开始阅读《鲁迅全集》中的杂文——是因为无书可读,还是出于对鲁迅的怀念?据周建人回忆,鲁迅病危之时,也是在读周作人著作的。
7月9日,他的日记里突然出现“闻蝉鸣”三个字——他仍然挣扎着,紧紧抓住大自然的生机,顽强追求着生命的趣味与欢乐。
7月12日,傍晚北京地区突降大雷雨。周作人一生酷爱“雨”的意象,在他的笔下,写过“只是蜘蛛似的一缕缕地洒下来”,“细得望去都看不见”的,使人“既气闷”又闲适的冬天的雨,写过想象中的“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进行”的雨中豪情……但从未见过如此的狂雨,并夹带着地震似的闷雷——莫非这真是一种预兆?
现实的种种征兆确实不妙:7月10日,《集邮》停刊;7月20日,《北京晚报》停刊……周作人都一一小心而慎重地记在日记里。他显然预感着政治的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7月31日,他在日记里写下了极为沉重的一页:“此一个月不做一事,而辛苦实甚往日,惟忧贫心劳,无一刻舒畅,可谓毕生最苦之境矣。”周作人原指望在世事全部交代清楚以后,可以平静而安宁地离开这个世界,并从此销声匿迹;却不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再遭一次磨难——莫非这真的是在劫难逃?
周作人于急难之中,突然想起了章士钊,他是毛泽东的座上客,能否求助于他呢?于是匆匆写了一信。却又在当日日记中写道:“此亦溺人之藁而已,希望亦甚微,姑且一试耳。”一星期后,章士钊派了他的秘书王益和前来致意,并未说什么实质性问题,却允再次来访,周作人于是“随时期计其到来,作种种妄想……”——恰恰是四十年前,章士钊是“三·一八”惨案元凶之一,周作人曾与他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而现在,周作人却如此急切地把他当作“救命稻草”——历史开了怎样一个残酷的玩笑。
8月4日,收购旧物的小贩前来报告:因搞运动停止收购中外书籍。
8月12日,定期给周作人看病的苏大夫在量完血压后又告知:从此暂时停止定时来诊……仿佛大难临头,一切都乱了套了。
8月18日,周作人把自己的《往昔三十首》重录一遍,订为一册,寄给生平最可信赖的学生俞平伯,借此表达最后的嘱托。
8月20日,“上午阅《毛主席语录》,此书不能买到,今日从吉仲借来”——周作人这位五四新文化的开拓者之一,这位形形色色的现代迷信的死敌,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现在竟然与中学生一起争读“小红书”,这是多么辛辣的嘲弄与象征———无论对周作人,还是历史自身。
8月21日,周作人再一次写信给章士钊的秘书:“且看答复如何。”8月22日,周作人收到了他的老友徐耀辰,他的学生俞平伯的来信。
8月23日夜,周作人按照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在灯下写日记:“晴。二十二度。上午阅毛泽东论文艺,下午吉宜为寄耀辰信又件,内春信等三册。”他当然不会想到,这将成为他的“绝笔”:从1898年2月18日开始,记了整整六十八年的日记,现在写完了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