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中国:青少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0.34
4.1折
¥
49.8
全新
库存63件
作者金一南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9669834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1784783
上书时间2024-10-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安全战略,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
曾出版《为什么是中国》《苦难辉煌》《胜者思维》《浴血荣光》《心胜》等,2011年,其著作《苦难辉煌》获出版界奖项“中国出版政府奖”,2020年,其著作《为什么是中国》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为什么是中国》英文版于2021年输出海外。
目录
第一章:为什么旧中国会成为一盘散沙
1.无可奈何的道光皇帝?
2.虎头蛇尾的咸丰皇帝?
3.挪用军费的慈禧太后?
4.耗资巨大的北洋海军?
5.全军覆没的北洋舰队
6.人多势弱的大国散民?
7.令人叹息的“精英”沉沦?
8.气壮山河的中国脊梁?
第二章:为什么近代救亡运动多以失败告终
1.“看世界”的林则徐和“看未来”的胡林翼
2.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
3.从康梁维新到辛亥革命?
4.袁世凯和北洋军阀?
5.“民族救亡”时期的中国梦
6.蒋介石不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
第三章: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开天辟地的中共一大?
2.历经考验的国家领袖?
3.脱胎换骨的红军队伍
4.革命道路的独立探索?
5.一度拒绝长征的毛泽东?
6.湘江之战?
7.四渡赤水?
8.飞夺泸定桥?
第四章:为什么说抗日战争使中国全民觉醒
1.从“明治维新”到“昭和维新”的日本?
2.令人扼腕的东北沦陷
3.三个日本军官?
4.处心积虑的冈村宁次?
5.中国旧式军人的悲剧?
6.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的真正原因
7.《论持久战》的伟大洞见?
8.非同寻常的平型关大捷
第五章:为什么抗美援朝意义重大
1.毛泽东的高瞻远瞩?
2.美国总统下令跨过“三八线”?
3.“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4.震撼西方世界的上甘岭战役?
5.瞬息万变的朝鲜战场?
6.李奇微的精心算计?
7.铁血战将韩先楚?
第六章:为什么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1.只有国家利益是永恒的?
2.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问题?
3.和平不等于安全?
4.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海外基地?
5.负责任需要有实力?
6.南海争端?
7.钓鱼岛维权?
第七章:为什么中国要建设一支强大军队
1.血性需要唤醒?
2.和平是一个民族最大的腐蚀剂
3.李良辉的答卷
4.王三欣的“刀刃”
5.战神粟裕的勇气与决断
6.海军少将陈伟文
7.李旭阁的执着?
8.刀尖舞者张永义?
第八章:为什么中国能迅速崛起
1.帝国之梦难永恒?
2.美国遇到了大问题?
3.中美竞争的本质?
4.美国的心态变化?
5.中国的制造优势?
6.中国的市场优势?
7.中国的开放优势?
8.中国经济发展之谜
内容摘要
本书为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畅销100万册历史著作《为什么是中国》的青少年插图版,讲述了1840-2020年间影响深远的中国近现代史,涵盖青少年必知的历史事件。
精彩内容
为什么旧中国会成为一盘散沙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一败再败;自晚清到民国,国已不国。国力衰弱,风气败坏,士气低迷,人心涣散,中国沦落为一盘散沙。
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大清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达到鼎盛,史称“康乾盛世”。按照西方统计,当时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令当时列为世界头等强国者如大英帝国也一直无法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1。虽然持续百年以上的好景并不短暂,但灾难来得十分突然。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大英帝国凭借28艘军舰、15,000人的军队入侵中国,最后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18,000人、法军7,200人长驱直入中国首都,将圆明园付之一炬。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后又被迫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一纸《马关条约》使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白银两亿两。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国家虽然不少,拼凑的兵力却不足两万人,10天令北京陷落,此次中国赔款数额更是达到空前的4.5亿两白银。
一个被西方描述为GDP占世界1/3的东方大国,面对坚船利炮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一再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什么会这样?
1.无可奈何的道光皇帝道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来入侵者大声说“不”的皇帝。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多数人以为敢对洋鬼子说“不”的只有林则徐,事实并非如此。
在1838年那场由28名督抚2大员参加的禁烟大讨论中,有20名大员反对严禁,主张弛禁。但道光皇帝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严禁,支持并起用林则徐。如果少数服从多数,禁烟之事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两年就泡汤了。
道光皇帝规定:皇宫中每年花费,不能超过20万两白银。他节约开支,就是要支援前方的禁烟,要备战,要和英国人打一仗。
道光皇帝勉励林则徐道:“如果我们君臣合力排除威胁国家的祸患之源,不但你们能获朝廷重赏,名垂史册,就是朕本人也会百世流芳。(禁烟运动)关乎政治、民生,所以我才不厌其烦地谆谆告诫。你们努力去做,朕拭目以待。”身在虎门的林则徐看到道光皇帝的这道朱批3时,当场感动得涕泪横流。
对林则徐采取的种种禁烟措施,道光皇帝不但给予有力支持,甚至比林则徐走得更远。清军与英国人在海上交火后,道光皇帝颁旨,命令与英国停止贸易,对所有英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林则徐认为不妥,复奏道光皇帝,主张区别对待,不要一律驱逐。但道光皇帝不同意,坚决断绝与英国的全部贸易。
1841年1月27日,道光皇帝正式下诏对英宣战。
然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大声说“不”始,却以屈辱称“是”结束。1841年1月27日的激昂宣战诏书,演变成了1842年8月29日无奈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从此,开近代中国割地赔款之先河。
道光皇帝继位后,尽管拼命节约,励精图治,但这对整个大清局势来说都无济于事。个人再清廉,也抵不住朝廷江河日下。
这才是历史的真相,也是历史的残酷性之所在:历史不记过程,只记结果。穿带补丁裤子的道光皇帝无论多么勤俭节约,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他签的,中国近代史耻辱柱上的第一人就是他。
现在很多人说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道光皇帝昏庸,把林则徐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其实这是历史对一个人的成全。道光皇帝把林则徐撤职了,从历史上成全了他,林则徐保住了他的英名。不撤林则徐,我们就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这是中国历史最复杂、最痛苦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不能直面,通常是找几个替罪羊,说我们近代本来不错,就是几个坏蛋把国家民族出卖了,要不然断不致如此。于是,整个民族就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这种寻找替罪羊的观念,使得我们长期也没能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教训。
史籍记载,嘉庆、道光年间,朝风日坏。当时财政开支有一重要项目,即治河。但每年治河之费真正用于工程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余都被挥霍掉了。官吏们的饮食衣服、车马玩好,无不斗奇逞巧,变着花样地折腾,一次宴请就能持续三昼夜而不消停。自元旦到除夕,各厅道衙门机关没有哪天不唱戏娱乐。
清朝到底为什么会败亡?说到底,是因为在新生的资本主义体制面前,封建体制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2.虎头蛇尾的咸丰皇帝道光皇帝的失败并没有警醒后来者。最突出的是他的第四子,即继承其皇位的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登基时刚刚20岁,血气方刚,立志为父报仇,给父亲雪耻。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道光年间的主和派全部撤职,重新起用主战派,林则徐等人全部被重新起用,但是后来林则徐由于身体不好,病死在赴任途中。
咸丰皇帝上台以后也是学他父亲的做法,励精图治,希望重整朝纲,树直言进谏的倭仁为官场榜样,把太仆寺少卿4徐继畲上疏中的“防三渐”作为座右铭:第一“防土木之渐”,即防止大兴土木,挥霍无数;第二“防宴安之渐”,即防止歌舞升平,吃喝无度;第三“防壅蔽之渐”,即防止言论堵塞,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达。
一时间,朝野人心大快,纷纷给予赞美,希望咸丰皇帝成为道德高尚、英明威武、空前绝后的好皇帝。
咸丰皇帝不但敢撤投降派的职,而且敢向洋人开炮。1859年6月25日,英法舰队向大沽口炮台进攻,清军还击,激战一昼夜。13艘英法军舰中,4沉6伤,官兵伤亡500余人,舰队司令何伯的腿也被炸断,联军竖白旗狼狈而退。
敢向洋人开炮的咸丰皇帝,还敢扣押洋特使。1860年9月9日,巴夏礼代表英法联军在通州与清政府谈判。咸丰皇帝恨透了巴夏礼,认为一切坏事皆由其策划,遂下令将巴夏礼扣留在通州,传谕各海口一律闭关,断绝贸易,准备决战。
1860年9月12日,咸丰皇帝下令对英法宣战,声称,如果再要忍气吞声,那就无颜面对天下。他命令整顿师旅,调集各路军马,准备与英法联军决一死战。
咸丰皇帝在北京一直坚持到英法联军即将兵临城下,然而他坚持不住时跑起来又比谁都快,眼见“禁兵不足恃,京城不可守”,便不顾臣下的劝阻,天不亮就从圆明园仓皇出逃了。在向热河逃跑时,咸丰皇帝却不忘记喝鹿血,非要带上自己养的一百多只鹿,经大臣苦劝,他才勉强作罢。
在大沽口出过一口恶气的咸丰,一年零四个月后不得不吞下“恶果”——签订了《北京条约》,落到比他父亲更加狼狈的境地,不但导致了更大面积的割地和更多的赔款,而且英法联军将150年间用无数能工巧匠的辛苦血汗建造起来的圆明园洗劫一空,付之一炬。
龟缩于热河的咸丰皇帝在那里连发数道谕旨调兵遣将,只为保卫他的身家性命。待英法联军签约退兵后,他大大松了一口气,说:“从此永息干戈,共敦和好,彼此相安以信,各无猜疑。”那个当年大声说“不”,又是扣人又是宣战的皇帝,已经无踪无影,最终命丧热河。
咸丰皇帝之后,清朝还有两次对列强宣战。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光绪皇帝对日本宣战。光绪皇帝的宣战诏书,同样演变成了后来的《马关条约》,更是空前地割地赔款: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1900年6月21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对诸国宣战。最后这次宣战的“诸国”,包括英、俄、德、法、美、奥、意、日、荷、比、西,共十一国。
而庚子年间向十一国宣战的慈禧太后,前后反差更是惊人之大。起初为了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她以通敌为罪名,杀掉了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这五位反对宣战的大臣,且都是“斩立决”;后来为了与“诸国”和好,她又毫不手软地令主张宣战的庄亲王载勋自尽,大学士刚毅(已身故)追夺原官,山西巡抚毓贤即行正法,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均定斩监候5。先前“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的豪言,变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媚语。
最后,最为慷慨激昂的宣战诏书变成了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天津海口至北京中枢的通道全被外人控制,国家防御名存实亡。
清朝一次比一次败得惨,一次比一次损失大,一次比一次割地赔款规模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