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重建
  • 乡土重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乡土重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1 2.3折 26.8 全新

库存1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费孝通 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50610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6.8元

货号1202349810

上书时间2024-10-1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1.社会学泰斗费孝通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发表过多篇学术著作,提出许多意义重大的地区发展策略,对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及研究有重大贡献。
2.《乡土中国》姊妹篇,问世七十余年热度不减《乡土重建》自1948年出版不断以来不断再版,广受学者学子追捧,书中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今天发展农村经济依旧有借鉴价值。
费孝通语言平实,理据结合论证,并且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理解,增加读者对学术经典的兴趣,减少阅读障碍。
3.精致装帧设计,再现学术经典风貌国画留白意境封面,大开本设计,突显简洁淡雅特点;内文采用精致轻型纸,排版更符合阅读习惯,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10年生于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1935年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年度马林诺夫斯基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大奖,1994年获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奖。代表作品有《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乡土重建》等。



目录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乡村·市镇·都会
相成相克的两种看法
传统市镇并非生产基地
乡村靠不上都会
都市破产、乡村原始化的悲剧
论城·市·镇
人口与城乡
衙门围墙式的城
贸易里发达出来的市和镇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崩溃之谜
小农经济的坚韧
天灾和逃荒
排斥了救济的瘫痪
基层行政的僵化
题前的话
传统皇权的无为主义
由下而上的政治轨道
自治单位完整性的破坏
政治双轨的拆除
再论双轨政治
批评者的论点
民主和宪法
两橛还是双轨
地方人才
提高行政效率重在地方
问题还存在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
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
流落于东西文化之外的寄生阶层
洪流冲洗下的中国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土地分配和民生
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传统有机配合的脱栓
地主阶层合理的出路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特权的动摇
寄生阶层的保守性
传统性格阻碍着新生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提高农民生活程度的道路
为了农业的收入着想
电和内燃机使现代工业分散成为可能
一段历史的教训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乡土工业的规模
手工和机器的配合

内容摘要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本书通过费孝通先生在对江村、禄村等乡村社区调查研究,探索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和内生机理,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作者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主编推荐
★社会学泰斗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姊妹篇,问世七十余年热度不减。★精致装帧设计,再现学术经典风貌。

精彩内容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任何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总难免流于空泛和偏执。空泛,因为中国具有这样长的历史和这样广的幅员,一切归纳出来的结论都有例外,都需
要加以限度;偏执,因为当前的中国正在变迁的中程,部分的和片面的观察都不易得到应有的分寸。因之,我在开讲之始愿意很明白地交代清楚,我并不想讨论本题所包括的全部,我只想贡献一种见解,希望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方向。我在这次演讲中,并不能把社会各方面,好像经济、政治、宗教、教育等等的变迁情形一
一枚举,只愿分析在这些方面所共具的基本问题,也可说是文化的问题。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我说一“套”,因为文化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人行为。这是成“套”的。成套的原因是在: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人类行为是被所
接受的价值观念所推动的。在任何处境中,个人可能采取的行为很多,但是他所属的团体却准备下一套是非的标准,价值的观念,限制了个人行为上的选择。大体上说,人类行为是被团体文化所决定的。在同一文化中育成的个人,在行为上有着一致性。
讲到这里,我应该特别提出位育这个词。一
个团体的生活方式是这团体对它处境的位育(在孔庙的大成殿前有一个匾写着“中和位育”。潘光旦先生就用这儒家的中心思想的“位育”两字翻译英文的adaptation,普通也翻作“适应”。意思是指人和自然的相互迁就以达到生活的目的)。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文化是位育的设备和工具。文化中的价值体系也应当作这样看法。当然在任何文化中有些价值观念是出于人类集体生活的基础上,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日,这些价值观念的效用也存在一日。但是在任何文化中也必然有一些价值观念是用来位育暂时性的处境的。处境有变,这些价值也会失其效用。我们若要了解一个在变迁中的社会,对于第二类的价值观念必然更有兴趣。因之,我在这次演讲中将要偏重于这方面,去分析那些失“时宜”的传统
观念。
我这里所说的“处境”其实可以代以常用的“环境”一词。但是我嫌环境一词太偏重地理性的人生舞台,地理的变动固然常常引起新的位育方式、新的文化;但是在中国近百年来,地理变动的要素并不重要。中国现代的社会变迁,重要
的还是被社会的和技术的要素所引起的。社会的要素是指人和人的关系,技术的要素是指人和自然关系中人的一方面。处境一词似乎可以包括这意思。

媒体评论
"费孝通这个人样样通,近年来深入农村、工矿,使他更通了。他的名字就有一个“通”字么……费孝通是走江南谈江南,走江北谈江北,希望现在的青年人也能如此。
——哲学家  梁漱溟

他们(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瞿同祖等)都是这些学科在中国历经沧桑的见证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在当今社会得以发展和壮大。
——作家  冰心

任何一个到中国乡村里去观察的人,都很容易见到农民们怎样把土里长出来的,经过了人类一度应用之后,很小心地重又回到土里去。人的生命并不从掠夺地力中得来,而只是这有机循环的一环。甚至当生命离开了躯壳,这臭皮囊还得入土为安,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回到什么地方去。
——费孝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