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菜精华(商代-清代)(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19.99
6.1折
¥
19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王仁兴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2332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98元
货号1201696954
上书时间2024-09-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民以食为天,在卷帙浩繁的古代经典、类书、方志、笔记、小说、食书、医书、药书和农书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古菜谱,既保留了历代美味佳肴的用料和制法,也留下了历代中外文化交流在物产引进与烹调工艺传播等方面的史证,是世代传承的中华美食范本。作者王仁兴从这些典籍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000多款名菜的菜谱或相关记载。《国菜精华(商代-清代)(精)》中每一道菜,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从食材、食器、刀工、处理到烹饪、调味、变迁、典故、轶闻等,可谓旁征博引,见解鲜明独特,并针对疑难字词、专业知识做了详细的解读。
作者简介
王仁兴,1946年5月生于北京。曾任中国食品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研究员)、中国食品杂志主编、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实验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校客座教授。1988年经北京市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副研究员,1993年经全国新闻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高级编辑(研究员),2014年被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长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对古典菜特别是元明清宫廷菜、皇家菜和京菜尤有研究,有关中国食堂大锅菜的标准化也有成果应用。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出版《中国古代名菜》《中国年节食俗》《中国饮食谈古》《满汉全席源流》《清光绪全羊谱校释》《世界名菜丛书》(九种)和《食在宫廷》(2012年又由三联书店推出增补新版)等著(译)作,并被日本等国学者引用。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首都多所高校餐旅系主讲“巾同烹饪史”“饮食文化导论”和“烹饪论文的选题与写作”等课程。
目录
先秦名菜
肉类名菜
妇好三联蒸
亚址鼎烹牛肉
商代牛肉脯
妇好气锅美味
礼文煎肉米饼
礼文五脊扒
礼文牛肉两吃
礼文酒香牛肉片
晋文公烤肉
大夫烤牛肉
周贵族宴饮牛两样
铡鼎牛肉羹
陪鼎牛肉羹
楚国令尹牛肉羹
曾侯乙煮牛肉
楚怀王炖牛花腱
马王堆汤浸牛肉片
曾侯乙蒸牛肉
扎滚鲁克烤羊排
楚怀王烤羊羔
中山□汤油焖肉
曾侯乙羊羹
马王堆羊肉汤
马王堆蒸羊肉
浊氏羊肚脯
礼文烤乳猪
周礼鼎烹猪肤
楚国大夫煎乳猪
礼文干肉羹
姬生母鼎烹猪肘
隔水炖乳猪
阳虎蒸乳猪
亚址鼎烹猪肉
曾侯乙煮豚
楚国蕙叶裹蒸肉
礼文烤狗肝卷
秦人带骨狗肉汤
楚国大夫狗苦羹
马王堆狗肉脯
马王堆煮狗首
马王堆马惰
马王堆马脯
马王堆鹿肉汤
周王室带骨鹿肉酱
曾子脍炙
……
禽类名菜
水产名菜
素类名菜
秦汉名菜
肉类名菜
禽类名菜
水产名菜
素类名菜
三国名菜
两晋名莱
南北朝名菜
肉类名菜
禽类名菜
水产名菜
素类名菜
隋唐五代名菜
肉类名菜
禽类名菜
水产名菜
素类名菜
宋辽金名菜
肉类名菜
禽类名菜
水产名菜
素类名菜
明代名菜
肉类名菜
禽类名菜
水产名菜
素类名菜
清代名菜
肉类名菜
禽类名菜
水产名菜
素类名菜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国菜精华(商代-清代)(精)》作者王仁兴积三十余年之功,从传世典籍和甲骨文、马王堆简帛、敦煌古医书等出土文献与古炊器、古墓壁画、画像石中,辑录出一千余款历代代表性名菜的菜谱、相关记载和古菜遗迹与画面,涉及从商代至清代的王侯菜、皇家菜、府宅菜、市肆菜、文人菜、田园菜、食疗菜和胡风菜等。并以专业视角,综合烹调实验数据、食物营养成分和民族学等资料,对每款名菜的用料、制法和创菜智慧,逐一进行深度解说,文中间或配有出土
的古炊器或古墓画像等,不时展示出五千年来在世界各文明的交流与中华文明的演进中,中国菜从先秦鼎烹到华丽绽放时代的亮点与辉煌。
精彩内容
妇好三联蒸妇好是商朝第23代王武丁的一位配偶(王后)。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了一件罕见的巨型炊器——青铜三联甗。甗是一种蒸食器,上面的蒸屉叫甑,下面的蒸锅一般是三个空心足的鬲。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这件三联甗由一件长方形六足甗架和三个大甑组成。甗架面上有三个高出的圈口放甑,中间的圈口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架面四角有牛头纹,架身长103.7厘米,高44.5厘米,宽27厘米,重113公斤。三个大甑均敞口收腹,底微内凹,各有三个扇面孔,牛头环耳,口下有两组饕餮纹。甑的内壁和两耳际外壁也有铭文“妇好”二字。因其腹足有烟炱痕,故考古专家称此甗为实用之器,也就是曾为妇好蒸过美食的炊器。陈志达先生在《妇好墓三种罕见的殷代青铜炊蒸器》中指出:“这种甗的功能超过一般的连体甗或分体甗。比如:1.能同时蒸熟三大甑食品,供贵族奴隶主祭祀或宴飨所需;2.三件甑内可分装三种不同的食品;3.宛如一座活动的多眼烧灶,可以灵活搬动;4.三件大甑和甗架上的三个圈口密切套合,彼此又十分接近,易于受热。”但此器出土时三个甑内没有任何食材遗迹,一般认为甗是蒸谷粮的,但这三个大甑底部的扇面形透气孔又不适合蒸谷粮,这使此甗究竟是用来蒸什么的成为一个谜。
后来,笔者从新闻媒体记者采访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报道中得知,该馆展品中有两件曾用来蒸人头的青铜甗,而且至今人头骨仍在甗内。这一报道颠覆了古代文献记载和人们对甗蒸何物的认识,为看个究竟,笔者专程从北京来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在该馆展厅,笔者见到了那两件有人头的甗,并现场用皮尺隔着玻璃展柜测量了其尺寸。因隔着玻璃量,尺寸不会十分准确,其甑高约12厘米,口径约21厘米,底径约8厘米,而三联甗的甑高26.2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15厘米,说明这两个人头甗均比三联甗小。
由此看来,用三联甗蒸人头明显大甑小用不对路。那么当年这件甗到底是用来蒸什么的呢?蒸羊头、猪头、鹿头都有富余,只有蒸牛头与此甗甑的形状和大小正合适。考虑到此甗架面四角的牛头纹和甑的牛头环耳,除了是一种族徽或王权等的象征以外,铸在实用蒸食器上也不应排除是对特定食材的一种提示。例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用于烤乳猪的青铜烤炉,其四角即铸有四头乳猪。
此甗架面上的三个甑一般大,同时蒸三个牛头,熟后先用于祭祀然后享用,这在甲骨文中似乎也可找到佐证。在甲骨卜辞中,多见用“三牛”“三牢”祭祖。郭沫若《殷契萃编》甲骨一三九片:“大乙……三牢。”甲骨一七八片:“大丁,三牛。”甲骨文中的“牛”字,是个像牛头形象的象形字。上半部从两边向上弯的是两个牛角,牛角下面向斜上方伸展的是牛的两只耳朵。而“牢”字虽然是甲骨文中的一个会意字,但其宝盖下面的“牛”字仍是牛头形。这说明至迟在殷商人的意识中,牛头就是牛的象征。已故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释林?自序》中指出:“中国古文字中的某些象形字和会意字,往往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会活动的实际情况,可见文字的本身也是很珍贵的史料。”甲骨文中的“牛”字和“牢”字应该是像于先生所揭示的那样,为我们提供了殷商人视牛头为牛的史料。因此,“三牛”“三牢”应是以三个牛头为祭品。《周礼?夏官司马》:“祭祀,割羊牲,登其首。”民族学资料也显示,我国的瑶族和佤族,在20世纪50年代仍保留着用牛头祭祖的远古习俗。
以上考释如若不谬,则至迟商王武丁时代已有清蒸牛头,为此还曾专造王室三联炊蒸器,实开后世牛头类菜肴的先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