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盐中斋《洗心洞札记》译注与研究
  • 大盐中斋《洗心洞札记》译注与研究
  • 大盐中斋《洗心洞札记》译注与研究
  • 大盐中斋《洗心洞札记》译注与研究
  • 大盐中斋《洗心洞札记》译注与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盐中斋《洗心洞札记》译注与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5.1 4.6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凡荣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ISBN9787807704058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2130458

上书时间2024-09-08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大盐中斋(《洗心洞札记》作者),日本近世后期象征阳明学再兴的代表性儒学者,其将阳明心学与张载太虚说相结合而开陈“良知、太虚”之哲学,推进了阳明心学的发展,并亲身践行阳明心学精神,领导了大阪农民和都市贫民的起义,对幕末维新志士以阳明心学为动力开展倒幕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译者李凡荣,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课程群负责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日本思想史、中日文化比较;出版译著3部,发表日本思想文化领域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部分大盐中斋生平与《洗心洞札记》述介
一、大盐中斋生平及主要事迹 /002
二、《洗心洞札记》成书经纬及主要内容 /007
三、内容结构、体例及参考文献 /008

第二部分《洗心洞札记》译注 札记自述 /012
后自述 /015
札记或问二条 /020
洗心洞札记   上 /023 洗心洞札记   下 /126 札记跋 /226
[附录]寄一斋佐藤氏书 /233

第三部分大盐中斋《洗心洞札记》思想评述
一、《洗心洞札记》主要构成内容和思想特色 /241
二、《洗心洞札记》在东亚儒学中的定位 /244
三、大盐中斋阳明学的学术特点与历史意义 /245
四、小结 /248
大盐中斋生平年表 /249 参考文献 /253

内容摘要
本书是“日本阳明学家经典著作译注”丛书系列。本书对大盐中斋的人生经历、思想沿袭、著述业绩、主要事迹及其历史影像、《洗心洞札记》的成书背景及其开陈“良知、太虚”之哲学的价值,进行了评介;对《洗心洞札记》全书进行了原文点校、注解和今译;对大盐中斋的思想形成轨迹、《洗心洞札记》的主要内容、思想精髓和特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将其作为王学在日本被继承和容受的一个案例,探讨了《洗心洞札记》开陈“良知、太虚”之哲学在对抗朱子学的新儒教展开中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其学术价值及其对于当代的启示意义。

精彩内容
从根本上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就是以“仁义礼智”和“三纲五常”为思想范式,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际关系的规范化设定以调谐社会等级秩序、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德性修养导向以匡范人心践行,最终实现和确证“内圣外王”的文化设计构想和“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悬设的道德治理学问。随着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在历史进程中的深化和激化,以及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为争夺占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力而展开的角逐,启动了儒学思想发展的哲理化进程。其中,孟子出于思想论战(“辩杨墨”)的需要,过多地讨论了“心性”“善恶”等理论问题,使得原本在孔子那里隐而不显、悬设喻意的“性与天道”命题浮出水面,成为开启了儒学自身哲理化进程的源头活水;汉唐儒学关于“天”与“性”的反复谈论,实乃因之于孟子所开启、荀子推波助澜的儒学自身哲理化进程的源头活水之滥觞;至宋明新儒学,关于“理气”“理欲”“心性”“知行”条分缕析的概念辨析和因果主导的逻辑推论几呈汪洋之势,坐而论道、口舌争讼酿就话语海洋,儒学自身哲理化达至巅峰。明末清初,尤其是明清鼎革的历史事变,“天崩地坼”的社会现实迫使一大批思想家特别是其中的儒家学者深刻反思和反躬内省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问题;改弦易辙、拒斥理学(宋明新儒学)的路径依赖以回归原点,成为当时的哲学思想大家的基本共识。然而,由于明末清初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特别是清初统治者的思想文化禁锢政策实施和当时的哲学思想大家的“明遗民”社会角色的自我选择,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运行甚至于学术理论界的影响极其有限。由明末清初哲学思想大家所发轫的、终止儒学哲理化进程以回归原始儒学本旨的历史任务,最终由戴震完成。
终止儒学自身的哲理化进程,有无必要?何以可能?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只是停留在册子上钻研、书本上考究,确实是百思不解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而当我们置身于戴震当年曾经生活过的徽州地区,虽然贞节牌坊林中已听不见节妇烈女的悲怆叹息、屋中柱下已看不见明志示节的自戕痕迹,却似乎也不难“同情地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戴震所耳闻目睹的现实,以及他直面如此血淋淋的现实所激发的感受和感同身受后的思索和追问;也许,我们今天津津乐道、推崇备至的“以理杀人”的哲学命题,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思想批判,而且是甚至主要是对现实中的“怪现状”的道德指控。如果说,作为一介儒生的戴震想通过政治权力甚至话语权力改变如此惨无人道的现实全无可能,那么诉诸理论实践、借助权威经典诠释的手段,以武器的批判重新锻造批判的武器去规范实践,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也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文尝试依据上述对于儒学历史的个人理解和戴震所处人文环境的个人体认为视界,讨论和探索下述理论问题:1.理想道德悬设与人的生存权利的冲突何以可能?2.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文化设计,是源于自然之天还是人的本性?3.形而上与形而下,究竟是二元对立的还是一元统合的?4.儒学究竟是学问,还是哲学?依据戴震的思想资料关于上述理论问题的讨论和探索,本文的结论是:儒学关于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文化设计,是源于人的本性的深刻洞见并以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知识支持和德性保证为旨归的。而为了人的幸福生活提供的知识支持和德性保证,既无需源自始基的理性思辨以获得客观实在性和普遍必然性的支撑,更不必仰赖启示和皈依的宗教信仰以得到来自彼岸世界的许诺;因此,儒学只是匡范人心、维系社会的世俗学问,而不是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的道德分析的人生哲学,更不是建立在给予信仰基础上的劝善说教的人间宗教。这也就是理解和把握戴震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他通过经典诠释学的方式所实现的理论精华和思想贡献的必要的前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