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本书探究阳明学与当代文化的内在与外在联系及他们在共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统一性特征;并分别讨论阳明学与中国当代文化中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的具体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提供的有益资源;进而探讨阳明学在具体文化实践中的运用和其对文化现象的解释能力。
作者简介
陆永胜: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中华文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目录
前言 / 1
第一章 作为当代文化资源的阳明学
第一节 道德 ·价值 ·信仰:当代文化语境中良知的三重向度 / 003
一、道德向度:学术话语语境中的良知图式 / 003
二、价值向度:政治话语语境中的良知图式 / 008
三、信仰向度:生活话语语境中的良知图式 / 011
第二节 生活 ·心灵 ·实践:日常生活视域中的阳明学 / 020
一、意义生成:生活的阳明学 / 021
二、万物一体:实践的阳明学 / 022
三、由己及物:行动的阳明学 / 024
四、现实与未来:阳明学践行的反思 / 025
第三节 善恶 ·是非:知行合一的理论效力与实践能力 / 027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效力 / 028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 / 037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在当代语境中的诠释有效性 / 043
四、当代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局限性 / 046
第二章 阳明学与当代观念文化建设
第一节 阳明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050
一、心学践行及良知的价值理念 / 050
二、阳明学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 / 055
第三节 阳明学热与消费阳明学热 / 181 一﹑明代的阳明学热 / 181
二﹑近现代的阳明学热 / 183 三﹑当代的阳明学热 / 185
四﹑“消费阳明学热”及其反思 / 187
余论 / 193
参考文献 / 199 后记 / 207
内容摘要
本书研究儒学,重点对方以智、戴震的哲学思想体系作了深入探讨。学术研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离开了儒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方戴两位极力超迈解脱羁绊的宋明新儒学和以继承发展永世弘扬的“成德之教”为职志的现代新儒学,方以智和戴震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发展历史特别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思想意义,也就无从深入。研究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儒家,又不能不以儒学历史和未来尤其是原始儒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大尺度历史背景和未来命运为尺度,以见其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宏大叙事思想深度,因有儒学总论和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之参照。
主编推荐
本书是“阳明文库”系列,精心设计、细致打磨编校、装帧精美,内容上十分有学术价值。
“心学何为?”是一个永恒的当代性话题。在新时代,我们提出这个话题,就具有现实的当下性,即我们基于新时代的语境对这一时代之问的重新思考和反思。本书从文化向度,对“阳明学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这一论题进行思考,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和中国当代文化自信建设有所裨益。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作为当代文化资源的阳明学是阳明学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最直观 的体现。阳明学如何成为当代文化资源?
首先,阳明学已然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不争的事实。 阳明学传承至当代,在根本上,其成为当代语境中的阳明学,它和当代文化具有共同的生成语境。以当代语境检视阳明学,发明其文化与思想的当代意义,进而探讨阳明学对当代文化建设的作用,这是传统意义上的阳明学向成为当代文化资源的阳明学转化的必然诠释路径。
其次,阳明学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潜在”的事实,抑或说是我们希冀由本然转向实然的事实。所谓“潜在”的事实,侧重强调阳明学与当代社会生活内在维度的一致性,而不是具象的生活样态的一致性。阳明学只有与当代生活实践具有了“内在”一致性,才具有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和拥有当代文化身份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而这种“内在”的一致性即是作为生活和以生活的视角进行思考的思维向度。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军事生活等取消了人为领域界定的限制,最终都将呈现为或归约为当代的日常生活。生活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行动向度和自身所包含的人、事、物、意义共生的状态,而此也正是阳明学的思维特征。因此,阳明学与当代文化具有相同的思维向度,此可以体现为阳明学视域中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视域中的阳明学两个层面的往复互构,这也是阳明学能够成为当代文化资源的内在依据。
再次,阳明学成为当代价值体系的一维,这是我们可以觉知但又隐而不显的事实,因此需要明确诠释并做局限性研究。阳明学是中国心性学的典型代表,更侧重于伦理形态。当代文化是多元价值 的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德伦理的维度始终是价值判断的最后基石。
最后,阳明学无可争议地可以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伦理学资源。 与此相关,从道德伦理的维度出发,阳明学对道德善恶判断的依据、 标准、方式和道德能力的根源动力、实践展开等的论述,也可以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一节 道德·价值 ·信仰:当代文化语境中良知的三重向度王阳明的心学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的论断已众所周知,但目前的研究多在理论宣传层面,学术思想层面的研究尚少,特别是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向度的汇通研究更少。这是一个宏大的时代课题,本书仅对阳明之良知与当代文化在价值观念层面相契合的可能向度做探讨性思考,这在根本上是阳明学的当代诠释话题。当代话语言说的阳明学就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新阳明学”,这自然涉及文化语境和文化生成的问题。当代文化语境可概分为学术话语语境、政治话语语境和生活话语语境,每一种语境对文化的塑造是具有倾向性的,抑或说,语境对文化的生成是有诉求的。文化生成即是文化的意义言说,它要表达的正是语境的诉求。在此意义上,文化语境和文化生成具有相互建构的作用,文化语境形塑了具有特定特征的文化,文化的特性强化了特定领域的文化语境。同样,阳明学在当代不同语境的诠释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言说图式,道德、价值、信仰是其在学术、政治、生活三种话语语境中分别呈现出的三种意义向度,这三种向度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然而又隐而不显,亟待探讨的理论内涵。
一、道德向度:学术话语语境中的良知图式学术话语语境有相对宽泛的内涵和外延。本节主要讨论哲学学术话语语境,即学术界以文本为基础、以形上哲理思辨研究为内容、以历史上的思想理论为资源的研究语境。作为泛称的“学术界”在具体存在样态中是有空间性的,这就造成了学术话语语境具有一般普遍性和区域个体性的特征。当代中国哲学学术话语的言说方式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双重影响,因此,良知的当代话语结构图式是不同于古代传统哲学的,但也不完全等同于西学的哲学范畴,这主要体现在其意义的生成上。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孟子“不虑而知”的良知,它不属于认识论、知识论的范畴,而是属于修养论的范畴,具有内在的价值属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