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本书为国内外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探讨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的著作。在深入研读阳明心学和相关典籍的基础上,广泛吸取海内外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阳明心学所蕴涵的美学智慧作出了具有现代视野的解读。
作者简介
潘立勇,1956年5月1日出生,慈溪浒山人。浙江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南京大学文艺学硕士、复旦大学美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化哲学的研究,近年来涉及旅游与休闲文化的研究。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理事,兼任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教育培训部主任、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主,中国美学研究领军人物。
目录
序言:心的崛起 / 1
引 言 本心体认 传统与当代 / 002 东方与西方 / 003 本真与本心 / 004
第一章 此心光明——阳明的人生历程与生命境界 生命启示 / 010
灵光透显 / 012 龙场悟道 / 015 境界圆成 / 019
第二章 本体工夫——阳明心学的理论品格
理论构架 / 026 存在本体 / 027
第八章 事上工夫——随事尽道的行动美学 知行合一 / 164
事上磨炼 / 167 随事尽道 / 173
内容摘要
本书研究儒学,重点对方以智、戴震的哲学思想体系作了深入探讨。学术研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离开了儒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方戴两位极力超迈解脱羁绊的宋明新儒学和以继承发展永世弘扬的“成德之教”为职志的现代新儒学,方以智和戴震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发展历史特别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思想意义,也就无从深入。研究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儒家,又不能不以儒学历史和未来尤其是原始儒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大尺度历史背景和未来命运为尺度,以见其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宏大叙事思想深度,因有儒学总论和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之参照。
主编推荐
本书是“阳明文库”系列,精心设计、细致打磨、装帧精美,内容上十分有学术价值。着重探讨阳明心学美学心物一体、良知为本的“本体美学”,意在为物、心物呈现的“现象美学”,缘机体认、直觉顿悟的“体验美学”及以行为重、知行合一的“行动美学”。相对而言,前两者为其美学本体论,后两者为其美学工夫论。在阳明,美的本体即良知,良知呈现即是美;审美是对良知之美的体认,良知之美亦即在体认中澄明,并一切俱落实于人生活动,指归于人生境界,其基本理论旨趣和最高理想追求,即引人进入“无入而不自得”,与天地浑然为一的至乐境界。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如何通过更合适的方法来探讨与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如何使中国古学重焕当代的生机,这是许多中国学者共同在思考的问题,也是笔者探讨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当代视野,就笔者的体会至少要贯彻三个原则:一是传统与当代的统一;二是东方与西方的会通;三是本真 与本心的证会。
传统与当代首先,任何解释与理解,都是基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语境的解释与理解。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是在此在的理解中被揭示的。而作为处在特定历史和现实中的人,在理解之前,已具有理解的“前结构”(vorstructure),前结构又是由“先行具有”(vorhabe)、“先行见到”(vorsicht)、“先行掌握”(vorgriff)构成的。所谓“先行具有”指的是解释者自身必定被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先行占有;“先行见到”指的是解释者的理解方式必定被所要 利用的语言观念和方式先在规定;“先行掌握”指的是解释者在理解之前已具有的观念、前提这些无法摆脱的参照系。①因此,任何当代的阐释都无法摆脱传统,而任何对传统的阐释又都立足于当代。当我们试图解释某种对象的时候,一方面我们的理解已蕴含了历史与文化,我们无法摆脱这种影响;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奢求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是完全与古人相符的,我们毕竟 与古人有遥远的距离,我们毕竟生活在当代,我们只能以尽可能切近古人心境的忠实心态,对古人的智慧作出当代的理解。
据成中英先生的理解,所谓“诠释”是就已有的文化与语言的意义系统作出具有新的时空环境的与主观感知展现出来的理解、认知与评价。诠释兼含解释与理解两种意思:呈现为方法的诠释即为解释,是相对于一个既存的意义空间而言的;呈现为本体即为理解,是一个整体的意义空间的创造。②相对而言,解释是朝向传统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尊重历史,抱有“了解之同情”的学术态度;而理解是本自当代的,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地立足当代,要在所研究的传统中揭示现代境域的意义。正如当代学人刘述先先生所述:“我们要还出哲学史的真相,首先必须要浸润在传统的思想中,了解他们的问题,以同情的态度追随他们去探索问题的答案,才不至于空入宝山,无功而还。当然我们尝试去了解传统,并不是要抱残守缺,只做一些寻章摘句的功夫,而必须诉之于善巧的解释,才可以帮助现代人看到传统的意义,并进一步了解其限制,加以创造的转化,以适应现代人的需要。”①这就是传统与当代统一的原则。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