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戏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戏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76 4.0折 3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简段|编者:冯大彪

出版社新星

ISBN9787513326353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3886919

上书时间2024-09-0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周简段著冯大彪主编的《大戏台》是当代文学随笔集。本书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大戏台》是神州轶闻录的一本,结集成册的梨园故事。

作者简介
冯大彪,1938年6月生于河北蠡县,中国新闻社高级编辑,1993年获首届韬奋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书画院特邀顾问,北京国墨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兼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会理事、东方书法教育家协会理事、河南中原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王羲之研究会研究员、东坡书画院名誉副院长、滇池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目录
名伶掠影
  程长庚“大老板”
  “单刀叫天”谭鑫培
  “老乡亲”孙菊仙
  知县名伶汪笑侬
  “关戏泰斗”李洪春
  “德艺双馨”盖叫天
  名丑萧长华的念白
  “活曹操”侯喜瑞
  “戏篓子”赵松樵
  “猴王”李万春
  女伶刘喜奎不畏权贵
  程砚秋三请俞振飞
  花脸宗师郝寿臣
  老旦首座李多奎
  当代名丑马富禄
  北昆老艺人侯玉山
  “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
  杨宝森别名“杨失伍”
  一代名旦荀慧生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
  须生泰斗马连良
  著名武旦宋德珠
  “金霸王”的癖好
  “铁嗓青衣”王玉蓉
  梅派青衣陆素娟
  吴素秋早年二三事
  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
  “舞台飞人”张德俊
  李世芳青岛罹难前后
  梅派高足魏莲芳
  拜“梅”唱“程”新艳秋
  艺苑双菊名坤伶
  白玉霜与小白玉霜
  评剧名伶喜彩莲
  魏喜奎名噪京华
  豫剧名伶常香玉
  豫剧泰斗陈素真
  越剧开山者姚水娟
梨园趣闻
  同光名伶十三绝
  梅巧玲生死见交情
  谭鑫培随机应变
  梨园世家说叶氏
  京剧文人齐如山
  梅兰芳与卓别林的交往
  名伶争演三国戏
  四大须生说“谭派”
  盖叫天拒唱堂会
  名净金少山说隐情
  汪笑侬、李洪春联袂演出
  四大名旦的竞争
  “四小名旦”与“四白蛇传”
  琐忆京剧女武生
  名家救戏佳话
  裘盛戎误场赏肉记
  京剧男旦艺术的兴衰
  京剧名伶“四大怪”
  有趣的“对台戏”
  用京剧唱外国戏
  京城何处“戏子坟”
  梨园名流助学义举
  一柄锣槌传三代
  戏曲演出中的“忌讳”
  “鬼戏”面面观
  《大劈棺》和《纺棉花》
  名伶关德成之死
  成兆才与《杨三姐告状》
戏迷逸事
  北京的戏迷
  张伯驹与余叔岩
  痴迷戏曲的张大千
  慈禧太后看京剧
  大清国的戏迷王爷
  名人客串京剧、
  粉墨登场老报人
  谭派名票韩慎先
  近云馆主女名票
  “票界之王”王庾生
  天津老票友王君直
  票友票房探源
  生肖入戏
  乙亥年谈“猪戏”
  十二生肖入戏文
  “鼠戏”中多有案情
  文武兼演说“牛戏”
  “虎戏”撷趣
  从《嫦娥奔月》说到“兔戏”
  历史悠久的“龙戏”
  惩恶扬善说“蛇戏”
  有趣的“马戏”
  慈禧忌“羊戏”
  久演不衰的“猴戏”
  不多见的“鸡戏”
  别出心裁的真狗上台
戏事杂陈
  京剧科班富连成
  中华戏校和“四块玉”
  天津稽古社子弟班
  旧时戏班话“班规”
  旧京老戏园子
  老街深处古戏楼
  京都会馆三戏楼
  哈尔飞戏院话沧桑
  天津大舞台戏园
  漫话昔日堂会戏
  京胡大师杨宝忠
  马派琴师李慕良
  制琴高手史善朋
  急管繁弦忆偶虹
  京剧的脸谱
  梅兰芳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石挥的生死情结
  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黄宗江在南开和燕京
  孙道临从艺前后
  白杨拍《十字街头》
  “电影皇帝”金焰
  王莹饰演赛金花
  一代影星阮玲玉
  出于书香门第的梅熹与梅阡
  《红楼梦》电影话当年
  话剧、电影和小说《秋海棠》
  《唐伯虎点秋香》五上银幕
  “杨乃武冤案”入戏来
曲艺撷枝
  漫话相声《关公战秦琼》
  金喉歌王小彩舞
  相声世家常连安、常宝坤
  鼓界大王刘宝全
  评书大家连阔如
  艺人爱国讽时弊
  双簧艺人孙宝才
  云里飞与大金牙
  天桥艺人“穷不怕”
  相声艺人“老万人迷”
  曹宝禄和他的单弦
  王毓宝与“天津时调”
  白派京韵忆云鹏
  滑稽大鼓艺人富少舫
  周汝昌新作《秋窗风雨夕》
  扬州评话说《水浒》
  评书名家陈士和
  说书人钟晓帆
代后记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清末民初的名伶谭鑫培,其父谭志道唱老旦,嗓音脆亮,有“叫天”(一种鸟)之称,世人皆知。但谭鑫培被誉为“单刀叫天”,却是鲜为人知,说起来也
很有趣。
谭鑫培从十一岁起人金奎科班学艺,学的是老生
和武生,少时便崭露头角。他十五岁出科,随父亲在京城“广和成”搭班演戏。后来他嗓子“倒仓”,有一次演《银空山》,唱“自从盘古开天地”那一段,第一句就哑得唱不出声来,招来了满堂倒彩,对他打击很大。无奈,谭鑫培只好不唱老生了,只演武戏。
不久,他结婚有了孩子,经济负担越来越重,舞台上的失意(不能唱文戏了)和生活中的窘迫,逼着他另谋生路。于是,他在北京郊区和河北一带农村,开始了一段闯荡江湖的卖艺生涯,也就是俗称的“跑野台子”。
在乡下卖艺的日子风餐露宿、奔波劳顿,但谭鑫培并没有停止练功,有时遇到江湖上的武林高手他还去请教问艺。谭鑫培能耍一手“六合刀”,这是一位少林寺高僧传授的。他演《秦琼卖马》时耍的拳,则是从一种叫“拦马橛”的套路中演化出来的。那时,他的武功越来越精,早已超出了在舞台上花拳绣腿的水平。在搭不上班子的时候,就有人请谭鑫培当保镖或看家护院。他在京东河北省丰润县史家,就一面看家护院,一面和同伴们研习武艺,遇到强盗夜袭,他凭着“六合刀法”勇挫群敌,名声大振。黑道上的朋友都知道有个武艺不凡的“单刀叫天”。
有一次,他在京东蓟州把看守皇家陵墓(东陵)的士兵打死了,世人大为震惊。那天,他和同伴们刚在遵化演完戏,徒步赶往蓟州,夜间露宿东陵,受到东陵士兵的粗暴驱赶。当时,谭鑫培又困又饿,火气冲天,和守陵士兵吵了起来。士兵们怎把这个穷戏子放在眼里,他们边骂边动起手来。然而,他们根本不是谭鑫培的对手,火气冲天的谭鑫培三拳两脚就把其中一个打得一命呜呼了。
这下子可闯下了大祸,守陵大臣发下紧急公文缉捕。这时,谭鑫培已逃回遵化,得到遵化知州的庇护——这个知州是谭鑫培的忠实戏迷。谭鑫培之父谭志道又在京城央求三庆班大老板程长庚出面,烦请内务大臣从中周旋。经过上下两方面疏通,一场大祸才得以平息。此后,谭鑫培又悄然潜回京城,重操旧业,搭班演戏。
由于谭鑫培武功不凡,演起武戏来总是令人叫绝。他主演《恶虎符》,扮黄天霸,立于舞台中心,另有四人分立四个台角,逐个将酒坛掷来,他不用手接,而是全靠肩、肘、膝、足来接应,从容不迫,准确地将酒坛顶回对方手中,观众称之为“酒坛打出手”。演《打棍出箱》时.他右脚一踢,鞋子飞人空中,人随之跌坐台上,而那只鞋恰恰落在他的头上。在《定军山》《战太平》《战蒲关》一类的武老生应工的戏里,他舞出的刀花、枪花及反手接剑等绝技,勇中有美,险而又稳,又用上了他早年习武的功夫。
后来,谭鑫培到了京城,初时习武生,不久改唱老生,师事程长庚,艺名“小叫天”。光绪十六年谭鑫培被清廷选人升平署,任“内廷供奉”,受到慈禧赏识,赐四品服,专为皇家演戏。
当年,慈禧恣意享乐,沉溺声歌,她身边有一个专为她传唤“供奉”进宫演戏的小太监。有一天,这个小太监看到大总管李莲英系着一条花色美观的“凉带”,得知是谭从宫外代为购买的,便托谭也代买一
条。谭因忙于戏事,竞将小太监之托忘在脑后。小太监见谭未给买来,便不露声色,私忖给谭小鞋穿。不久,有一天慈禧说想看谭的戏,小太监便趁机进言:“老佛爷,听说谭老板编了出新戏,叫《盗魂铃》,里边加了好多新花样,他演猪八戒,又唱又做,可有意思啦!’’慈禧听后,当即叫小太监传她旨意,让谭两天之后进宫演《盗魂铃》。
谭鑫培接到宫里传讯,顿时发起愁来:《盗魂铃》是一出丑角应工戏,戏中猪八戒、狮子精都有一套“打出手”的绝活儿,自己向来演老生,从未演过猪八戒。可是老佛爷懿旨已下,看来不会演也得演。他苦苦思忖一个晚上,最后决心以自己唱老生的优势,在猪八戒探路化斋的戏上下功夫。
进宫演出时,他将著名老生唱段和自己所创新腔连缀一起,并把各派唱腔的音调韵味学得惟妙惟肖。
为此,慈禧听得眉开眼笑,连连夸好,最后还让小太监赏了银子。小太监欲害谭鑫培结果反而成全了谭鑫培,谭靠自己扎实的老生功底躲过了这一劫,这出戏也因而开了老生饰演猪八戒的先河。
后来,流传开去的《盗魂铃》是谭鑫培熔文武于一炉、集唱做于一体的代表作,经常在社会上作为营业戏演出,成了谭派的保留剧目。
谭鑫培自创新声,独成一派,由于出色的表演而与同时代的四喜班的孙菊仙、春台班的汪桂芬鼎足而立,遂被称为“老生后三杰”,或“后三鼎甲”。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孙菊仙移家上海,汪桂芬笃信佛教,谭在北京京剧舞台上遂独享盛名。
当时京师有谚语:“有匾皆垿书,无腔不学谭。”说明了谭派唱腔影响之大。
P6-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