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上听华音(国家大剧院与中国艺术家的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水上听华音(国家大剧院与中国艺术家的故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13.67 4.8折 23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国家大剧院|编者:陈平

出版社北京日报

ISBN9787547715604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38元

货号3729692

上书时间2024-09-0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交响曲、歌剧、芭蕾、话剧,艺术家演出背后的故事有时比演出本身更让人回味。
中国国家大剧院著的《水上听华音(国家大剧院与中国艺术家的故事)》是一本“纸上大剧院”,普通读者也能于字里行间徜徉艺术殿堂。
书中精美的演出剧照、幕后照片给人以震撼的视角冲击,有时,图片比文字更具力量。
大师级的人物在普通读者眼中可望而不可及,本书却让他们走下神坛,融入大众生活。

作者简介
中国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开幕以来,有六百多家中外艺术院团、超过二十二万人次表演艺术家精彩亮相,已成为全球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艺术生产非常活跃、运营效益良好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表演艺术中心。

目录
魅力大师
徐晓钟
  完成了二十三年前的约定
陈佐湟
  让尘封的一百八十六页乐谱发声
赵汝蘅
  办与世界接轨的芭蕾大赛
吕嘉
  “救火英雄”临危受命
陈佩斯
  北京喜剧院要做成百年老店
陈薪伊
  传播《图兰朵》的正确打开方式
曹其敬
  在大剧院找中国文化魂
邹静之
  发烧友用笔唱歌剧
万方
  父亲的轮椅搬上舞台
余隆
  “水到渠成”一切皆有可能
尚长荣
  大剧院新潮设计,我喜欢
郎朗
  我与大剧院“并肩作战”
戴玉强
  看着大剧院“长大”
林怀民
  把舞蹈种子带出剧场
于魁智
  时代广场借了东风
李胜素
  《赤壁》之火烧热欧洲
任鸣
  台湾巡演给了我们信心
吕思清
  古典音乐推广的“劳模”
李飚
  打击音乐节办得有远见
王健
  这种“加班”很开心
和慧
  国家大剧院的化装间最舒心
谭盾
  为“琉森”注入中国风
魏松
  大剧院里的“奥赛罗”
姜昆
  演“大忽悠”女儿都认不出来
张立萍
  大剧院给年轻人搭建平台
齐·宝力高
  大剧院是我第二个家
殷承宗
  在大剧院通道“熟练穿行”
陈萨
  用琴声和自闭症儿童对话
白先勇
  《牡丹亭》第二百场,必须在这里演
茅威涛
  小百花在大剧院“三十而立”
陈维亚
  享受到专业创作者的乐趣
施万春
  “苦孩子”胸有火热音乐
沈伟
  为“中囝首秀”推掉所有邀约

原创融合
金湘
  与《日出》共迎八十岁生日
郭文景
  二十年的等待,值得!
雷蕾
  写歌剧写上了“瘾”
印青
  歌剧《长征》是红色基因
郝维亚
  续写《图兰朵》的中国人
廖向红
  大剧院在全面健康地发展
田沁鑫
  一场与老舍家人的对话,一次特殊意义的“行走”
王晓鹰
  一天排练九小时
郑天玮
  场务都能当《王府井》替补
喻荣军
  一切从《简·爱》开始
迪里拜尔
  在大剧院唱中国原创歌剧
阎维文
  《长征》中演活了彭政委
王宏伟
  西部歌王倾情《运河谣》
雷佳
  同时孕育两个“新生命”
王丽达
  唱着《运河谣》哄儿子睡觉
杨小勇
  大剧院后台得遇偶像
宋元明
  这个舞台如同我的“初恋”
斯琴高娃
  从“捞不着”到“好运气”
冯远征
  从“初印象”到“深体验”
李成儒
  期望大剧院“多生儿女”
张光北
  难忘巡演中的“月饼记忆”
袁泉
  熟悉那里的每一寸空气
王亚彬
  大剧院像一个“艺术之家”

培育扶植
陈其钢
  圆“青年作曲家计划”之梦
谭利华
  大师拉小手,行之益远
王羽佳
  大剧院就像是我的主场
章红艳
  他们在一个一个地培养观众
金星
  永远是“中国舞蹈十二天”的义工
张英席
  全身湿透赶往大剧院
吴娜
  对自己真够“狠”的
王喆
  这朵“红莲”在大剧院里怒放
金郑建
  捷杰耶夫对我说:“你可以的”
周晓琳
  国家大剧院,是我的家
余少群
  “风雪”中感受情暖人心
黄滨
  女人演给女人看,“头一回”
杜薇
  得这奖,犹如提名“奥斯卡”
于冠群
  缘分从“多明戈”开始
白岩松
  有一种宝贵的“门槛儿低”
于丹
  我和女儿与大剧院的情缘
白发观众
  大剧院里的洪湖情缘

发散影响
田浩江
  在大剧院Z个第一次
张继钢
  《复兴之路》“移师”大剧院
李云迪
  大剧院庆生“复活”肖邦
吴玉霞
  小剧场有美妙琵琶声声
叶蓬
  大剧院是“台口”也是“窗口”
张国勇
  规范体系成就艺术质量
朱亦兵
  大剧院是活的,是个生命体
廖昌永
  费加罗把活泼传染给我
张维良
  “大剧院”无“小”事
孙秀苇
  唱出个新的图兰朵
莫华伦
  有一种歌剧试唱,很棒:
李心草
  指挥家客串《蝙蝠》“编剧”
张艺
  想为艺术普及做点事
韩再芬
  在大剧院与感动相遇
李晓良
  磨破嘴皮,回国救场
杨光
  内心温柔的“大反派”
宁峰
  老朋友一起Play music
沈铁梅
  《金子》在大剧院发光发热
石倚洁
  这舞台让我有归属感
黄蒙拉
  妇产医院的一场难忘演奏
常静
  泰国公主“迷”上大剧院
刘恒
  跨界写歌剧,“出位”上舞台
舒乙
  歌剧“祥子”是最好的改编
吴欢
  被“轰出”剧场也很快乐
王小京
  镜头后看“事故”惊心动魄

声音祝福
赵季平
叶小钢
张干一
唐建平
俞峰
陈燮阳
冯英
蔡正仁
徐瑛
李永丰
吴念真
郭小男
袁晨野
么红
王庆爽
柯绿娃
史依弘
魏春荣
冯双白
刘敏
曲滋娇

内容摘要
 《水上听华音(国家大剧院与中国艺术家的故事)》系中国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多年精华珍藏的首次呈现,首次揭开作为中国优秀表演艺术中心及世界一流的严肃艺术文化中心的国家大剧院的神秘面纱,令读者能够一窥其华彩。全书分为魅力大师、
原创融合、培育扶植、发散影响、声音祝福五个篇章,图文并茂,将目光聚焦在一百多位中国艺术家身上,将艺术家演出背后的故事,在国家大剧院娓娓道来。

精彩内容
 让尘封的一百八十六页乐谱发声2007年12月22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大剧院开幕音乐会正在这里举行。
这场音乐会不仅对中国音乐界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的影响也是世界范围的。就像世界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先生发来亲笔贺信中所说的:“一个如
此重要的新剧院诞生,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向你们致以我热烈的祝贺以及真挚的祝愿。”音乐会结束后,担任指挥的陈佐湟带着幸福的疲惫、成就感与骄傲感,走出大剧院。在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夜晚,陈佐湟回想起二十六年前他应小泽征尔邀
请,赴美参加坦格坞音乐营的情景。当时,对中国知之甚少的美国人用异样的眼光来打量他:“这个在遥远东方的神秘国度怎么会有人来学指挥?”二十六年,他和祖国一起,让世界见证了非凡。
2009年,国家大剧院组建了管弦乐团,由陈佐湟
担任首任总监。来自全世界的一千多名报名者参加多轮考试,终六十二名演奏家进入了这个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场音乐会上,陈佐湟执棒乐团演奏了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场音乐会虽然合奏难免显露青涩,但在陈佐湟的记忆中,更多的是兴奋与激动。“我想到了行内流传的一句话:一场音乐会,让听众非常高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难的是让音乐家自己高兴。管弦乐团的艺术家发挥出了平时自己都无法意识到的高水平。”2016年4月,陈佐湟与国家大剧院共同策划推出了以“中国交响乐记忆”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这场盛事邀请来了全国范围内的十二支交响乐团,演出了三十四部一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交响乐作品。陈佐湟这样评价它的意义:“从1916年萧友梅在德国创作管弦乐《哀悼进行曲》算起,已经有一百年的时间。很多早期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记载,如今已逐渐被遗忘。我们这代人如果再不做挖掘、整理,那么许多珍贵的作品就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为此,陈佐湟花了很多时间,辗转各种途径,找到了一批早期作品的谱子,其中挖掘和整理香港已故作曲家林声翕作品《海、帆、港》的乐谱时,陈佐湟
辗转联系到林声翕的女儿,找到了林声翕的手稿,还对照乐谱手稿照片进行了细致整理,使这部尘封多年的作品能够再度发声。他讲述道:“作曲家林声翕在香港很有名,而内地人大多没听说过他。我想演他的作品,但他留存在内地的资料很少,别说现成的音像资料和乐谱,就连介绍他生平的资料都不易找到。我托朋友打听,得知他的作品和手稿都在香港大学图书馆内。我联系到香港大学图书馆,他们建议让我们征求林声翕女儿的同意后再演出。在得到林女的同意,拿到《海、帆、港》的手稿照片后,我发现谱面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能否演奏我心里直打鼓。因为没有任何前人留下的音像资料,乐谱的每一个小节我都需要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进行核对。
一百八十六页的乐谱,一遍核对下来,我发现了二百多处错误。从这些笔误中,我推断出这部作品还未被排演过。对于这些错误,我修改得小心翼翼,既要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又要好听,还不能改变原
作风格。我经常为此工作到夜里三四点,然后一大早醒了又继续看谱。
我有时候想,如果林声翕还在,能打个电话问问他就好了!”P8-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