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与海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5.48
3.2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周伟达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7840817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1202160894
上书时间2024-08-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四月三日事件
重返幼儿园
少年余华
海盐中学
杨家弄:扑在窗口的少年
新华书店
虹桥新村26号
南门
润盐县文化馆
余华在润盐住过的几个地方
余华作品中的凅盐地名概览
余华与干宝
余华签书会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回乡记
《在细雨中呼喊》的“海盐倒影”
《活符》为何长盛不衰
许三观三题
喧嚣欲望下的受难与救赎——试论余华小说《兄弟》
死亡叙述,现实一种——试论《笫七天》的寒凉与悲悯
余华简介和作品出版目录
后记
内容摘要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是浙江海盐人,这是海盐作者撰写的一部以余华的小说、散文、随笔、访谈等为线索,回顾其在海盐的成长历程,找寻其作品中的海盐元素,以及挖掘海盐这座城市对余华创作影响的文集。全书共收录21篇文章,其中15篇散文讲述了余华及其作品与海盐方方面面的关系,5篇评论为对余华5部长篇小说的分析解读,还有1篇为余华本人所提供的其个人简介及其作品各语种出版目录。在这些文章中,痴迷余华研究的作者基于文本阅读、
实地走访、向余华本人求证、采访海盐关联人物等方式展开了细致的叙述。
精彩内容
四月三日事件在余华所有的小说作品
中,如果单单给出一句话提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开
始尝试与这个世界周旋,很多人第一反应大概会想起《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余华的成名作,实际上余华还有一篇小说叫《四月三日事件》,同样讲述了“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开始尝试与这个世界周旋”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一个敏感脆弱的十八岁青年,在被害妄想症的日益驱使下,总感觉父母、朋友、邻居等正在“合谋”,要
在四月三日他生日这一天给他带来致命危险,以至于他在这一天到来之际赶紧奔上煤车逃离了小镇。这固然是虚构的小说,但某种程度上《四月三日事件》与《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样在探讨“十八岁”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十八岁之前,整个社会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道德层面,都给予了一个人相对柔软的保护;而十八岁之后,整个社会则呈现了更为现实的一面,褪去了“保护衣”的现实世界有时会显得更为直接乃至凛冽。
要探寻十八岁之前余华的生活状态,首先要回归他的起点,也就是他的出生,他的童年时代。如小说家的别具匠心,他们有时候会在小说中暗藏独属于自己的“密码”。譬如“四月三日事件”,不仅是余华一部中篇小说的名字,其中的日期也是他自己的生目。余华出生于1960年4月3日。余华的父亲华自治先生,山东高唐人,那时候在浙江省防疫站工作;母亲余佩文女士,浙江
绍兴人,那时候在浙江医院工作。余华还有一个长他2岁的哥哥叫华旭,哥哥华旭随父亲姓,弟弟余华随母亲姓,并以父亲的“华”姓为名。余华诞生在浙江杭州的一
家医院里,如果以出生地来说,余华可以说是浙江杭州人,而如果以祖籍来说的话,余华也可以说是山东高唐人。
如果不是因为余华父亲工作调动的缘故,余华一家很有可能会一直在杭州生活下去,但是转折很快就出现了。华自治先生不满足于防疫站的工作,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外科医生,于是他选择进修技术,从浙江医科大学专科毕业后,也不打算再回到防疫站工作了。之后,他的面前又出现了另外2条路,一条路是去嘉兴一所
卫生学校当教务主任,一条路是去比嘉兴更小的海盐县人民医院当外科医生。华自治先生从心所欲,毅然选择了来海盐。
那时候余佩文女士带着2个孩子还生活在杭州,一家人分居两地,很不方便。华自治先生就给余佩文女士写了一封信,将海盐这个地方“花言巧语”了一番,之后的1962年余佩文女士带着4岁
的华旭和2岁的余华从杭州来到了海盐。海盐毕竟是个小县城,20世纪60年代初的海盐更不能与杭州比较,余华在自传散文里叙述了他母亲初到海盐时的感受——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至于余华幼年时短暂生活过2年的杭州,也与之渐行渐远了,只能在母亲片断的讲述中略微了解“我们住过的房子和周围的景色”。
20世纪60年代的海盐在余华的记忆中是这样的:我的记忆是从“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的海盐开始的,我想起了石板铺成的大街,一条比胡同还要窄的大街,两旁是木头的电线杆,里面发出嗡嗡的声响。我父母所在的医院被一条河隔成了两半,住院部在河的南岸,门诊部和食堂在北岸,一
座很窄的木桥将它们连接起来,如果有五六个人同时在上面走,木桥就会摇晃,而且桥面是用木板铺成的,中间有很大的缝隙,我的一只脚掉下去不会有困难,下面的河水使我很害怕。到了夏天,我父母的同事经常坐在木桥的栏杆上抽烟闲聊,我看到他们这样自如地坐在粗细不均,而且还时时摇晃的栏杆上,心里觉得他们实在是了不起。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