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清与李朝时代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6.16 3.8折 68 全新

库存9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著 者:[日]岸本美绪 [日]宫岛博史 译 者:王欢欢 刘路

出版社贵州人民

ISBN9787221179364

出版时间2024-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203225045

上书时间2024-08-1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岸本美绪日本东洋史学家。1952年生人,东京大学毕业,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专攻中国明清史。著有《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变动》《明清交替与江南社会》等。
宫岛博史日本东洋史学家。1948年生人,京都大学毕业。历任东京大学、成均馆大学教授。专攻朝鲜社会经济史。著有《朝鲜土地调查事业史研究》《两班》等。
译者简介王欢欢1990年生,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海域史、日本近世史。
刘路1987年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古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文明史、日本中世史。

目录
第一章东亚世界的地壳变动 / 1
第二章明王朝的发展 / 37
第三章 两班的世纪——16 世纪的朝鲜 / 75
第四章 明王朝后期的光与影 / 125 
第五章 华夷变态 / 166
第六章 朝鲜社会的成立 / 208
第七章 清朝的和平 / 251
第八章 新的挑战者——李朝末期的朝鲜 / 283
第九章 从盛世到危局 / 319
第十章 人与社会——比较传统社会论 / 350
大事年表 / 368
文库版后记1 / 388
文库版后记2 / 393

内容摘要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明清两朝的中国史、李朝时代的朝鲜史。亦可以说是一部以明清和李朝历史为主轴的东亚史。作者在东亚多样的国际关系和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描述了迎来传统封建王朝最终阶段的明清两朝以及两班官僚制度形成的李朝时代的实相。明清史部分,特别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明朝的建立与发展、守成与衰落,明清鼎革的过程,以及清朝的盛世与危机进行了解读;朝鲜史部分,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朝鲜的宗族制度、两班阶层、科举与派阀之争。终章以“家”为主体,对中国、朝鲜、日本的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比较。

精彩内容
第二章明王朝的发展明初政权的“南与北”明王朝的重心朱元璋推翻了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建立起新的王朝,因此在中国的历史学界有一种将朱元璋评价为“民族解放斗争”之英雄的观点相当强烈。诚然,朱元璋根据“胡虏无百年之运”的说法来主张恢复汉民族统治的正当性。然而从整体来看,对夷狄充满憎恶的“民族主义”特质却在朱元璋言辞中意外地稀薄。对朱元璋而言,元朝当然也是中国的正统王朝。只是元朝的统治方式引发了动乱,从而丧失了天命,之后接受了天命的汉民族王朝得以建立起来。
在向蒙古草原撤退的蒙古人中间,因遭到明军攻击陆续出现了一些投降者,这部分投降的蒙古人回到了明朝。对于脱离了游牧生活近一百年的蒙古人而言,北方草原绝对不再是适合居住的地方。明朝接纳了这部分蒙古人,并将他们编入了被称为“卫所制”的军队制度当中。就这样,明朝一代,尤其是北方地区,延续了元代多民族社会结构的特点。尽管发生了王朝的更替,但是却并没有出现一个单一、纯粹的汉民族国家。明初时期残留了浓厚的元代风气。
另一方面,明朝政权的基础无疑是建立在南方地区。朱元璋为了在长江流域巩固政权基础,在明朝政权建立初期录用了大批南方人士担任官吏。自12世纪,金军攻占都城开封,宋王朝南渡以来,中国的南半部得到了进一步开发,经济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升,长江流域以南,尤其是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重要性迅速增加。从财政基础的角度来看,南直隶(现在的江苏、安徽等地)、浙江、江西、湖广四省的税收就占了全国数额的一半以上。此外,在明朝建立后不久开始举行的科举考试中,中举合格者几乎全部是以文章见长的南方知识分子。朱元璋选择长江南岸的南京作为首都,意味着明朝的政治中心与南宋以来的经济、文化中心重合了。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以前曾经在长江以南设置都城的王朝,自三国时代的吴国开始,先后共有六个,然而它们均止步于统治中国的南半部分。明朝是第一个定都于长江以南,又将黄河流域囊括在版图当中的王朝。明朝犹如一个既要保持腰部下沉姿势,又要尽力伸手向上的人——在经营南方重心的同时还要顾及北方的统治,这自然导致了南北不均衡的问题。即是说,无论是在人才层面,还是在经济层面,明初政权存在着过度偏倚南方地区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华北脱离政权基础,明朝对蒙古等北方势力威慑力不足的危险。如果不能够像元朝那样维持一个广阔的多民族国家,那么明朝将极有可能会收缩成为一个实质上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汉民族地方政权。
洪武帝除了抑制南方出身者的势力,着手选拔出身北方的人才,还为了充实北方薄弱的统治,在自己的诸子当中挑选有能力之人配置在长城一线。洪武帝共生育了二十六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除此之外第二子秦王被分封至西安,第三子晋王被分封至太原,第四子燕王被分封至北平,年长的皇子们承担起了防卫北方蒙古的重任。而其余皇子,也被分封至全国的各个要地。
建文帝和燕王在洪武帝的诸子当中,第四子燕王朱棣被认为最有能力且英勇善战。当时仍然残留着元大都时代气息的北平,是一座蒙古人、女真人及西域各族人民杂居的国际都市。二十一岁便前往北平赴任的燕王,一边接受一流武将们的锤炼,一边在对蒙古的军事演练中度日。燕王曾与晋王合作,在与蒙古交战中数次取得胜利,其父洪武帝为此慨言道:“朕无北顾之忧矣。”(《明太宗实录》)另一方面,皇太子朱标是一位充满学者气质的温厚之人,但是他却在洪武帝之前亡故。明朝在选定皇太子的后继者问题上,花费了五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是因为,朱标的长子——年轻却略带神经质特征的朱允炆和英勇善战且颇具领导能力的燕王都是众人认可的候选人。洪武帝本人也曾考虑将燕王立为后继者,但却遭到了臣下的反对,最终选择了朱允炆。1398年,洪武帝去世,十六岁的朱允炆随即登上帝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和他的父亲一样,是爱好学问的理想主义者。建文帝即位后,起用浙东著名学者宋濂的高徒方孝孺为顾问,陆续制定新政策。新政策立足于儒教经典,内容以缓和刑罚和减轻赋税为主,其目的在于建立德治政治。
相对于以北平为根据地,军事色彩强烈且继承了元朝遗留下的多民族社会基础特性的燕王势力,南京的建文帝政权毋宁说是以南方出身的学者为中心,带有文人的、纯粹汉民族文化的色彩。用洪武帝时代已成为问题的“南与北”的对比来说,建文帝政权可谓是洪武帝时代具有的南方人政权性质更加纯粹化之物。而与之相对,可以说燕王势力体现了跳出南方人政权的格局,将重心转移至更北方的愿景。
建文帝所要直面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对待分封在各地且手握兵权的叔父们。尤其是北平的燕王素有阴谋篡权的野心,必须尽早铲除。倘若置之不理,则燕王必将会成为南京政权的威胁。随着南京确立了削藩(渐次削减诸王的封地)方针,南京的建文帝和北平的燕王之间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1399年,南京方面以燕王意图谋反为理由发出逮捕燕王的命令,而燕王则高举“清(靖)君侧之恶(难)”的旗号举兵。至此,历时足足四年的靖难之役正式拉开了帷幕。
最初,人数众多的政府军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不断推进。燕王能够直接指挥的原本仅限于护卫王府的少数部队,然而此前那些对南京政府不满的华北人士,尤其是归降明朝以后构成北京周边卫所的蒙古人集团陆续集结在他身边。他将蒙古骑兵编入自己的军队强化战斗力。政府军始终无法给予燕王军决定性的打击。建文三年(1401年)末,燕王率领全军从北平出发,前去与政府军决战。第二年六月,燕王攻陷南京,据说建文帝放火焚毁宫殿自尽身亡,但是他的遗体却不见踪影。燕王于七月登上皇帝宝座,定新年号为永乐,并且决定迁都北京。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