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之太和:中国美学名著选讲
  • 饮之太和:中国美学名著选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饮之太和:中国美学名著选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2.28 5.4折 79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良志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81773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9元

货号31868509

上书时间2024-08-1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出版有《中国美学十五讲》《一花一世界》等著作二十余种。其中,《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获安徽省社科研究一等奖,《石涛研究》获教育部第五届科学研究奖(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类一等奖,《南画十六观》入选首届“中国好书”榜。

目录
目录

引言

乐记[西汉之前]佚名

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

文赋(并序)[西晋]陆机

顾恺之论画[东晋]顾恺之

画山水序[南朝宋]宗炳

叙画[南朝宋]王微

画品[南齐]谢赫

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书谱[唐]孙过庭

书断序[唐]张怀瓘

江陵陆侍御宅宴集观张员外画松石图[唐]符载

笔法记[五代]荆浩

东坡谭艺录[北宋]苏轼

林泉高致[北宋]郭熙郭思

沧浪诗话[南宋]严羽

二十四诗品[元]虞集

重为华山图序[明]王履

童心说[明]李贽

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

园冶[明]计成

溪山琴况[明]徐上瀛

寓山注[明]祁彪佳

船山诗论[清]王夫之

原诗[清]叶燮

苦瓜和尚画语录[清]石涛

艺概[清]刘熙载

人间词话[清末民初]王国维

内容摘要
本书选取先秦至清末民初27篇中国美学名著进行注释和解说,包括《声无哀乐论》《顾恺之论画》《书谱》《林泉高致》《溪山琴况》《园冶》《艺概》《人间词话》等,内容涵盖音乐、绘画、书法、园林、诗歌等。
作者注重版本辨析,选本精良,注释详细,解说精辟,既为读者阅读中国美学原著提供可靠文本,又详细讲解了每篇原著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价值、源流及昭示的美学问题等,各篇后附参考文献,以备研究和拓展阅读之需。
本书“选”“注”“讲”兼备,是一部兼具专业性和普及性的读本佳作,不仅可以用作高校美学、文学、艺术学相关专业方向教学参考,也适用于对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精彩内容
乐记[西汉之前]佚名《乐记》作者到底属谁,至今无定论。20世纪围绕《乐记》作者的争论,主要是由对传统材料不同解读所造成的。有三个问题影响了对其作者的判定。
一是典籍中对《乐记》作者的不同交代。《汉书·艺文志》认为《乐记》为西汉河间王刘德、毛生等编纂,书中说:“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而《隋书·音乐志》引南朝沈约于天监元年(502)给梁武帝《奏答》中的一段话,涉及《乐记》作者问题,《奏答》云:“窃以秦代灭学,《乐经》残亡。至于汉武帝时,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其内史丞王定,传授常山王禹。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案汉初典章灭绝,诸儒捃拾沟渠墙壁之间,得片简遗文,与礼事相关者,即编次以为礼,皆非圣人之言。《月令》取《吕氏春秋》,《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乐记》取《公孙尼子》,《檀弓》残杂,又非方幅典诰之书也。”沈约的观点与《汉书·艺文志》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唐人张守节认为,《乐记》为公孙尼子所撰。他在《史记正义》中说:“其《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见《史记》卷二十四《乐书》之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本,第1234页。张守节没有做任何说明。其实,这是对《隋书·音乐志》引沈约语的误解。沈约在《奏答》中,虽然指出《乐记》杂取了《公孙尼子》(《公孙尼子》一书,在《汉书·艺文志》中已有著录)的内容,但并没有说《乐记》为公孙尼子所作。沈约明明说:《月令》取《吕氏春秋》,《中庸》等取自《子思子》,《乐记》取《公孙尼子》。《公孙尼子》所指是书,而非人,不知何故,有些论者将其引述成“《乐记》取公孙尼子”如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杨公骥:《公孙尼子的〈乐记〉及其艺术理论》,均将沈约的“《乐记》取《公孙尼子》”解为《乐记》为公孙尼子所撰。,以此作为公孙尼子作《乐记》的基本证据。
二是传世版本问题。在《汉书·艺文志》的文字中,有关于《乐记》的两个不同传世版本问题,一是刘向的二十三篇本,一是王禹本。王禹本和刘向所传的不同。有的论者根据这一线索,认为,王禹所传的本子由刘德传给王定,王定传王禹,其名《乐记》,又称《乐元语》,此书已经失传。此书并不是如今流传的《乐记》,今传之《乐记》为另一书,它是刘向所校定的二十三篇。
按今本《乐记》被收入《礼记》一书,共十一篇(《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魏文侯》《宾牟贾》《乐化》《师乙》),而刘向《别录》说《乐记》有二十三篇其他十二篇篇名为:《奏乐》《乐器》《乐作》《意始》《乐穆》《说律》《季札》《乐道》《乐义》《昭本》《招颂》《窦公》。,二十三篇的前十一篇和今本同,只是排序有异,后十二篇今亡佚。正因此,为公孙尼子作《乐记》留下了讨论的空间。
三是从今本十一篇内容看,其中有与《荀子·乐论》《周易·系辞传》以及《吕氏春秋》等内容相同或相似者,这就引起了到底是《乐记》抄录上述著作,还是上述著作抄录《乐记》的讨论,不同的推论会直接影响《乐记》创作时代的判定,从而影响《乐记》作者的推定。如推定《乐记》抄录《荀子》,即相应在作者判定上更倾向于刘德等,反之,则又可以倾向于作者是公孙尼子的判断。
围绕以上三个问题的不同解读,20世纪关于《乐记》作者的讨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以郭沫若、杨公骥、周柱铨等为代表的公孙尼子说,二是以蔡仲德等为代表的刘德、毛生等编纂说。再一种观点,既不认同公孙尼子说,又不同意河间王说,或以为乃是汉人所作,然所作者尚难遽然而定如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一章第三节,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或以为公孙尼子可能有二人,一是作为儒家的公孙尼子,他是战国时期人,一是作为杂家的公孙尼子,应是汉人。如此等等。
从现有的材料看,我比较倾向于刘德、毛生等编纂说。因为《汉书·艺文志》毕竟有明确交代,而且班固《艺文志》主要由刘歆《七略》删削而成,而《七略》则是刘歆得其父刘向校书之论所写成。可以这样说,刘向校书所见的二十三篇本《乐记》,就是今本《乐记》所见原本,王禹所传的本子虽是一个异本,有文字上的差异,但并非别有一书,否则,《艺文志》没有必要将它与刘向本比勘而言。《乐记》与《荀子·乐论》《吕览》《易传》相同或相似处,是《乐记》一书性质所决定的,它本来就不是独立创作的私家著作,而是综合先秦以来论乐之说而成的。《奏答》说“捃拾遗文”,“编次”而成,是可信的。正因此,《乐记》可以视为西汉之前我国音乐理论的集大成著作,并非反映的是刘德一家的观点。
本文所用底本为清孙希旦《礼记集解》本,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2010年重印。
乐本篇(略)[注释](略)[解说]这个论述音乐的残本,重点不在论述音乐的艺术特性,而重在讨论音乐的社会功能,是文以载道观念在音乐中的体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是这部残本的主要思想。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判定其具体的作者,但这部著作基本可以确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可以视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一个总结。从留存的这十一篇文字来看,其中含有丰富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儒家美学的一些基本特点。现择其要者,谈谈我的理解。
一、和谐说《乐记》“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美学的重要观点,这是《乐记》最有价值的美学内容。从儒家的道德哲学出发,《乐记》将音乐的社会功能放到突出位置,它之所谓“乐”并不是自娱自乐的艺术抚慰,而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乐”。所以,“和”的思想,也必然落实在社会秩序的和谐上。《乐记》和谐思想的独特性在于,它将“和”的思想,做上下两极延伸,上放到整个天地宇宙中来考察,下又将“和”穷至人深心中的和谐。所以其和谐思想包括三方面:上则人与天地的和谐,中则人与他人的和谐,下则人与自身的和谐,也可以分别称作天地的和谐、道德的和谐、生命的和谐。
《乐记·乐礼》说:“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周易·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乐记》这段话显然由《易传》变化而来,但所表达的内容则与《易传》有别,它主要是借用《易传》的思想,对音乐做形上思考,从而为乐的和谐寻找哲学的根据。
…………前言后记                                          
引言 (选摘)编写此书的想法,是教学中形成的。在我接触的对中国美学颇为关注的朋友中,有不少对阅读原著有浓厚兴趣,但他们又常常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读物。目前中国美学方面的著作除了研究性专论之外,主要有两类,一是美学史著作,此类著作有助于把握中国美学发展的梗概,但不能提供较为完整的美学文本;另一类是资料汇编性的,此类图书可以提供文本,但多为零星的节录,其优点是有比较大的涵盖面,缺点是较为零散,如摘录《书谱》的一些段落,分别置于不同的类别之下,简括而明了,但读者却无法获得对《书谱》的完整印象。所以,选择最值得阅读的中国美学的基本典籍,在文本辨析、文字注释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理论阐述,以方便读者阅读,并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这样的想法萦然脑际久矣。现在终于有机会来做这项工作,真是非常高兴。
但此书编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超出我的预想。首先碰到的是哪些可以算得上中国美学著作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中国美学的价值越来越为世所重,但对中国美学的研读却并不容易。理论本身的玄奥与博大是一个原因,其理论形态特点也是一个原因。在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是20世纪的事,20世纪之前,罕有专门性的美学著作,有关美学的见解,往往如吉光片羽,散见在浩瀚的典籍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本书题目中的“中国美学名著”,本身就有问题,中国古代罕有专门性的美学著作,又何来如此多的“美学名著”?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些作品的确不能算是纯粹的美学著作。从我所选的著作看,有的属于哲学著作,有的是诗文评,有的是艺术论,有的是随笔。但之所以将其选入冠以“美学名著”的此书中,则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所论之内容一定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一定涉及关键性的美学问题;在中国美学史上一定具有重要影响。它们虽不能称为纯粹意义上的专门性美学著作,但在广义上,也可以称为美学著作。
其实在西方美学的研究中,也会碰到类似问题。我们一般称为美学著作的,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专门性的美学著作,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美学》、席勒的《谈美书简》;二是并非专门性的美学著作却涉及重要的美学问题,其中有哲学著作,如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论述文学艺术的著作如莱辛的《拉奥孔》,有对话、随笔如《歌德谈话录》、维科《新科学》,等等。我们一般也将此类著作称为美学著作,纳入美学研究的视野。
我碰到的另外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既然要给读者提供中国美学的原著读本,那么这些读本必须是可靠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做到这一点恰恰非常困难。因为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