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泽厚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李泽厚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94 3.5折 46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时胜勋|总主编:王岳川

出版社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53995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6元

货号3641239

上书时间2024-08-1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时胜勋,河南郑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在《清华大学学报》《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艺术话语范式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等。著有《中国艺术话语》《中国文论身份研究》《西学·维新·传统》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历史语境
  一、早年经历与思想生发
  二、20世纪中国美学进程
  三、七代美学家踪迹
  四、李泽厚与中国美学学派
第二章  学术起步
  一、李泽厚的崛起
  二、声名远播的无奈
  三、恬淡的交游
  四、在动荡中开展人生
第三章  理论延展
  一、客观性:从美感到美
  二、实践的社会性
  三、艺术典型理论
  四、艺术审美理论
  五、早期美学成就及其局限
第四章  价值地基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
  二、对康德哲学意义的深入发掘
  三、发现儒学的文化价值
第五章  时代前沿
  一、形象之思的时代进程
  二、现代西方美学研究的学术价值
  三、“美学译文丛书”的时代意义
  四、光环之下的师者形象
第六章  审美意识
  一、中国美学史的肇端
  二、《美的历程》:中国审美意识掠影
  三、理论内涵、赞誉及其问题
第七章  历史建构
  一、从礼乐文化到儒家美学精神
  二、衍生与互补:道、骚、禅
  三、《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的儒、道、禅美学
  四、意义与影响
第八章  思想体系
  一、美学的对象与任务
  二、真与善的交融
  三、建立新感性
  四、艺术积淀理论:形式、形象与意味
  五、体系的贡献与局限
第九章  世纪回望
  一、六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二、现代文论家片语:王国维与梁启超
  三、“只有鲁迅是伟大的”
  四、对政治、理论与文艺关系的思考
  五、诗人李泽厚
第十章  夕阳远景
  一、美学在儒学文化建构中的位置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互化
  三、“以真启美”与“以美储善”
  四、乐感文化与情本体
  五、美学:作为第一与未来哲学
  六、实践美学与审美理想
结语  思想的效应
李泽厚先生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时胜勋所著的《李泽厚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是《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的一种,全面展现了李泽厚先生在美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
出成就和独特的思想效应。李泽厚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在美学领域达到顶峰,80年代出版“美学四书”——《美学论集》《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华夏美学》,在多个领域多有创获,对美学热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书集中介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历程,勾勒其美学思想的基本轨迹,思想评述客观到位。

精彩内容
 美学学科的建立大致在20世纪20年代。1921年,当时的北京大学根据蔡元培的建议,在哲学系设立了“美学”“美学名著研究…‘西方美术史”等课程,还同时开始编写《美学通论》一书,惜未完成。但是,当时的北京大学却聘不到合适的人来承担教学工作,蔡元培就亲自讲授美学课:“(北大)没有人肯讲美学,十年(按:即民国十年,1921年,一说为1922年),我讲了十余次,因足疾住进医院停止。”此后担任美学教学的是邓以蛰。他于1923年3月至1930年3月期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美学”“美学名著研究”“西洋美术史”等课程。20世纪30年代以后,宗白华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也上过美学等课程。由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影响,民国时期的美学多数讨论和注重的问题是美育问题,美学的教学与研究也主要是在美育的平台和背景下进行的。可见,美学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巨大的精神价值。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和代宗教的功能使美学秉有一种关切人生的人文精神。
对现代中国美学影响深远的思想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美国实用主义(杜威)、德国存在主义(尼采)及各类现代主义等。
这些都是先通过翻译而实现的。民国时期的美学著作的翻译不可忽视,在数量上不低于中国学者的美学著作,且具有更完备的体系性和理论性。如英国马歇尔的《美学原理》(上海泰东图书局,1922)、日本黑田鹏信的《美学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意大利克罗斯(今译克罗齐)的《美学原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1934、1935)、苏联卢那卡尔斯基的《艺术论》(上海大江书铺,1929)与《实证美学的基础》(上海世界书局,1939)、俄罗斯车尔尼
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香港海洋书屋,1947;哈尔滨读书出版社,1948;上海群益出版社,1949)等。这些国外美学著者只有克罗齐、车尔尼雪夫斯基、卢那卡尔斯基等人后来有着持续的影响,其他人则多已湮没不闻了。
1949年之后,特别是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中国美学受到苏联美学的强烈影响,当时出版了大量苏联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著述,如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普列汉诺夫,其中就包括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当时美学主流话语是哲学唯物主义,通过系统展开对民国唯心主义美学的批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美学研究的指导地位。这一点当然不单是“美学大讨论”的结果,而是由整个意识形态及社会历史状态
所决定的。到了新时期,随着社会氛围的日益开放化,学术空气的自由和宽松,一种更为多元化的美学研究在中国出现了。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全面进入中国,这就对现代中国美学造成了冲击。后现代主义的破除权威、排斥整体、拒斥中心、
否弃价值的边缘文化立场提供了一种重估历史、再造文明的契机,但其对理想、价值等的否定不期然使自己深陷虚无主义的泥淖之中,这却是其始料不及的。
作为与西方具有不同意识形态、文化一心理结构、经济基础的国家,中国要选择自己的中国化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美学研究亦不例外。
P12-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