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2.78 3.7折 ¥ 35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美)安布罗斯·比尔斯|责编:蔡美凤//杨怡君|总主编:黄禄善|译者:邹文华
出版社上海文艺
ISBN9787532179992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1202590843
上书时间2024-08-11
名家导读
爱情:名词,短暂的疯狂,结婚可愈。
漂亮:名词,女人用来吸引情人、要挟丈夫的威力。
礼貌:名词,可以接受的虚伪。
祝贺:名词,文明的妒忌。
魔鬼:名词,表现内心恐惧的可见的外在表象。
叉子:名词,主要用于把死去的动物送入嘴中的工具。
玩世不恭者:名词,视觉有问题的摸黑者,往往实然地而不是应然地看事情。
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 1842-1914)是美国著名记者和恐怖、灵异小说家。他的《魔鬼词典》(The Devil’s Dictionary)被列入“100部美国文学名著”,他的《猫头鹰桥上的恐怖故事》(An Occurrence at Owl Creek Bridge)被看作“美国文学中列入选集次数多的、著名的故事”,他的《士兵和百姓的故事》(Tales of Soldiers and Civilians)被认为是1900年前出版的100本有影响力的书之一。有人认为,他的恐怖小说可以比肩埃德加·艾伦·坡和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他描写战争的故事对斯蒂芬·克莱恩和欧内斯特·海明威产生了巨大影响。世界闻名的《魔鬼词典》的初版为《愤世嫉俗者的词典》(The Cynic’s Word Book)。上文的七句名言皆出自这本奇书,充满哲理,但又玩世不恭。这次出版的故事集,包含了《猫头鹰桥上的恐怖故事》等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842年6月24日,安布罗斯·比尔斯出生在俄亥俄州梅格斯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十几岁时他随全家搬迁至北印第安纳,一家十余口人依靠在小农场耕种为生。因为穷,他只上了一年中学,但父母都是文学爱好者,从小受到了文学熏陶。南北战争爆发前夕,他参加了联邦军队,在威廉·哈森将军麾下当地形测量军官。枪林弹雨的战场经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战争结束后,他定居在旧金山,并依靠自学当上了《新闻通讯》(News Letter)的编辑。从此,他开始了编辑兼作家的忙碌生涯。1872年,他和一个有钱矿主的女儿结了婚。婚后同她一道去英格兰,先后在几家报刊任职。在此期间,他出版了三本作品集。1875年,他回到美国,出任《旧金山淘金者》(San Francisco Argonaut)副编辑,之后又加盟《旧金山观察者》(San Francisco Examiner),任专栏作家。自1888年起,他的命运急转直下,先是与妻子分居,接着大儿子情场受挫而自杀,小儿子死于酗酒和疾病。他逐渐变得悲观,对人生陷于失望。他的大部分与死亡有关的恐怖小说都是在这之后创作的。1913年,比尔斯已经厌恶美国式的文明,他决定退休。于同年10月,他购置了一套马车,并驱车前往饱经战争创伤的墨西哥心脏,去寻找“真、善、美”。但没有人知道他后的下落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后的结局更是文学史上的解不开的谜。多部小说将比尔斯作为主人公来描写,还有电影将他的生平搬上银幕。读他的恐怖小说,让人心惊肉跳;了解他的生平,看到的都是冒险和传奇。
从1866年进入《新闻通讯》到1914年神秘失踪,安布罗斯·比尔斯写的作品非常可观,但流传至今并且为人们熟悉的主要为《军人和百姓的故事》和《这些事可能吗?》(Can Such Things Be?)这两本书。这两本书的精华是十多篇超自然恐怖小说。这些故事重要的主题之一便是复仇,描述的是死人变成幽灵、鬼魂来对曾经造成伤害或死亡的人复仇、索命。《复仇冤魂》、《闹鬼的山谷》、《鬼屋之夜》等作品都描述了被谋杀者向刽子手复仇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鬼屋之夜》的主角是一个冤死的中国移民的鬼魂。故事的描写非常形象生动,让人毛骨悚然。以下就是一段精彩的描绘:“地板中央方孔里冒出了那个已经死去的中国人的头颅。他的眼窝干瘪,一双玻璃眼骨碌碌地盯着那条摇晃的辫子,脸上露出极度渴望的表情。比森先生惊恐地叫了一声,
再次伸手捂住脸。房间里充满了大烟味。那鬼魅只披了一件蓝色丝面夹袄,夹袄铺着一层厚厚的霉。如同一个慢慢推起的弹簧,它站了起来,待到两膝齐地,像跳跃的火苗似的猛然上冲。那鬼魅双手抓住辫子,挺起身,用黄得可怕的牙齿咬住辫梢,可怕地来回晃动着。接着它用力解下横梁上原属自己的东西,没有发出一点声响。”这个场景非常惊悚,让读者心惊肉跳。
恐怖故事的场景往往为鬼屋,如古堡、教堂、旧屋等,描写的是可怕的内部空间。上文提到的《鬼屋之夜》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鬼魅共舞》与《幽灵店主》等也把鬼屋描写得活灵活现。所谓的鬼屋是指废弃的房子,通常经历过谋杀或者其他类似的恐怖事件,并且经常闹鬼。明知闹鬼,人们却还要有意或者无意地去靠近或进入这闹鬼的屋子,结果导致悲剧再次发生。这种内部空间往往机关重重、幽暗可怕,让人感到压抑,逃无可逃,甚是恐惧。相比之下,外在空间一般没有那么可怕,并非恐怖故事的。但有些外在空间,如峡谷、荒野、森林等,也可以作为恐怖小说的场景。比尔斯的《闹鬼的山谷》与《林中活尸》等把外在空间也描绘得让人不寒而栗。
阅读比尔斯的《魔鬼词典》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怀疑主义者。一个敢于怀疑一切的人真的会相信鬼魅吗?分析一下他的名篇《与鬼魅共舞》,应该可以看出一个大概。在这个故事中,一个叫贾里特的人,长着黑黑的皮肤,嗜赌如命。他和别人打赌的内容是:把自己和一具尸体一起锁在一栋废弃宅子的黑屋子里,不许用被单罩布之类蒙住眼睛,看看是否能够坚持一个晚上,并且不会发疯。从他踏进房间一直到后,他都在经历着非常人所能想象的煎熬和恐惧。我们读一读下面的描述,可以体会到作者的高明的笔法:“与此同时,房间的大门倏地被推开。一个人走了进来,一步一步挪向尸体。他刚进来,门便啪的一声扣上。接着,外面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有人正在吃力地转动发涩的锁孔。只听得啪的一声,锁栓扣进了锁眼。随即走廊上响起了七零八落的脚步声……这个人踱到长条桌旁,站了一会,端详了一番尸体,随后耸耸肩,走到窗子跟前,拨开百叶窗,眺望黑魅魅的夜景。窗子上积了厚厚的一层土,他用手试了试,才发现窗子嵌在雕花的石板里,外面装了结实的铁护栏。他又跑去查看另一扇窗子,情形也是如此。”但富有刺意味的是,贾里特并不知道,那个尸体是由真人曼切尔扮的。后他被这个活人假装的尸体吓死。故事虽然非常恐怖,但并未涉及真正的鬼怪。从比尔斯的玩世不恭的人生观来看,他未必相信鬼怪的存在,恐怖感也许只是体现了他的创作艺术。
幽灵、死亡必然给人带来恐惧感,在现实当中,属于痛苦的感觉,人们都尽量设法避免。而这么可怕的东西为什么在小说当中还深受欢迎呢?法国修道院长杜博曾经做过有意义的解释。他认为,对于心灵有害的莫过于老是处在那种懒洋洋的毫无生气的状态里,它会毁掉一切热情和事业。为了摆脱令人厌倦的状态,人们就到处寻找能吸引他兴趣和值得追求的东西,如各种事务、游戏等。不论引起的激情是什么,即使它是使人不快的,苦恼的,悲伤的,混乱的,总比枯燥乏味、有气无力的状态更好。悲痛的故事的确可以帮助读者摆脱无精打采的状态,使精神高度兴奋,但杜博并未对现实中的不愉快和文学中的不愉快进行区分。弗洛伊德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说:“作家的所作所为与玩耍中的孩子的作为一样。他创造出一个他十分严肃地对待的幻想世界——也就是说,他对这个幻想的世界怀着极大的热情——同时又把它同现实严格地区分开来。”这就是说,痛苦的故事可以使人兴奋,但读者又能够把它和现实分开,视之为游戏。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中人们逃避痛苦而在小说中却喜欢痛苦的重要原因。恐怖是不愉快的感受之一,是人们首先应当回避的,但小说的虚构性,使它变得受欢迎。
本书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世间究竟有没有鬼怪?他们为何深夜徘徊于古堡老宅之中?是蓄谋已久的复仇,还是夙愿未偿的执念,亦或是活人装神弄鬼,借灵魂之口诉说世态炎凉?恐惧如影随形,跟随超自然力的召唤,踏上通往未知的旅行。随着真相的逼近,重重梦魇即将冲破你的底线,扼住你的咽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