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翻译家怎样塑造莫言
  • 海外翻译家怎样塑造莫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海外翻译家怎样塑造莫言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7.14 6.5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楠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15854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1312086

上书时间2024-08-1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丛书总序

 

张志忠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九卷本丛书,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的终结项成果。从2013年11月立项,其间在青岛和高密几次召开审稿会,对项目组成员提交的书稿几经筛选,优中选优,反复打磨,历时数载,终于将其付梓问世,个中艰辛,焦虑纠结,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课题内含的总体问题是:作为从乡村大地走来、喜欢讲故事的乡下孩子,到今日名满天下的文学大家莫言;作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之情感脉动的新时期文学;作为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被动地卷入现代性和全球化,继而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求索,走上中华民族独立和复兴之路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描述者和参与者的百年中国新文学这三个层面上,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做出哪些尝试和探索,结出哪些苦果和甜果,建构了什么样的文学中国形象?百余年的现代进程所凝结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如何体现在同时代的文学之中?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百年中国新文学塑造了怎样的自身形象?它做出了哪些有别于地球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学的独特贡献而令世界瞩目?

 

针对上述的总体问题,建构本项目的总体框架,是莫言的个案研究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创新变革经验和成就总结相结合,多层面地总结其中所蕴涵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通过个案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重点突出,问题意识鲜明。我们认为,莫言的文学创新之路,是与个人的不懈探索和执着的求新求变并重的,是与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宏大背景和积极助推分不开的,而世界文化的激荡和本土文化的复兴,则是其变革创新的重要精神资源。反之,莫言的文学成就,也是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重大成果,并且以此融入中外文化涌动不已的创新变革浪潮。

 

本项目的整体框架,是全面考察在世界性和本土性的文化资源激荡下,莫言和中国文学的变革创新,总结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所创造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这一命题包括两条线索,四个子课题。

 

两条线索,是指百年中国新文学面临的两大变革。百年中国新文学,其精神蕴涵,是向世界讲述现代中国的历史沧桑和时代风云,倾诉积贫积弱面临灭亡危机的中华民族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踏上悲壮而艰辛的独立和复兴之路,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民族情感、社会形态的跌宕起伏的变化的。百年中国新文学自身也是从沉重传统中蜕变出来,在急骤变化的时代精神和艺术追求中,建构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审美风范。前者是“讲什么”,后者是“怎么讲”。这两个层面,对于从《诗经》《左传》《楚辞》起始传承甚久的中国文学,都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表现内容变了,表现方式也变了,都需要从古典转向现代,表述现代转型中的时代风云和心灵历程。

 

所谓“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并非泛泛而言,是强调地指出莫言和新时期文学对中国形象尤其是农民形象的塑造和理解、关爱和赞美之情的。将目光扩展到百年中国新文学,自鲁迅起,就是把中国乡土和广大农民作为自己的重要表现对象的。个中积淀下来的,是以艺术的方式向世界传递来自古老而又年轻的东方国度的信息,显示了正在经历巨大的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其中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就是中国农民在现代转型中一次又一次地迸发出强悍蓬勃的生命力,在历史的危急关头展现回天之力,如抗日战争,就是农民组成的武装,战胜了装备精良的外来强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农民自发地包产到户,乡镇企业的勃兴,和农民工进城,都具有历史的标志性,根本地改变社会生活的面貌,改变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农民自身——这些改变,恐怕是近代以来中国为重要为普遍的改变。

 

文学自身的变革,也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古人云,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今人说,创新是文学的生命。这是就常规意义而言。对新时期文学而言,它有着更为独特的蕴涵。新时期文学,是在“文革”造成的文化断裂和精神荒芜的困境中奋起突围。这样的变革创新,不是顺理成章的继往开来,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另起炉灶,起点甚低,任重道远。由此,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资源的发现和汲取,就成为新时期文学能够狂飙突进、飞速发展的重要推力。百年中国新文学的起点,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样地不是有数千年厚重传统的古代文学自然而然的延伸,而是一次巨大的断裂和跳跃,它是在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扩张汹涌而来的世界文化、世界文学的启迪下,在对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彻底审视和全面清算的前提下,在与传统文化的紧张对立之中产生,又从中获得本土资源,破土而出,顽强生长,创建自己的现代语言方式和现代表达方式的(有人用“全盘性反传统”描述五四新文学,只见其对传统文化鸣鼓而攻之的一面,却严重地忽略了五四那一代作家渗入血脉中的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我们的研究,就是以莫言的创新之路为中心,在世界性与本土性的中外文化因素的交汇激荡中,充分展现其重大的艺术成就,揭示其与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内在联系和变革创新,为推进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文化创新和走向世界提出新的思考,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使本项目既有深入的个案研究,又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在个案考察和宏观研究的不同层面都作出新的开拓,本项目设计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计有“莫言文学创新之路研究”“以莫言为中心的新时期文学变革研究”“莫言及新时期文学变革与中外文化影响研究”“从鲁迅到莫言:百年中国乡土文学叙事经验研究”四个子课题。

 

 

本项目相关的阶段性成果计有报刊论文400余篇,学术论著10部,分别在多所大学开设“莫言小说专题研究”课程,并且在“中国大学慕课”开设“走进莫言的文学世界”和“莫言长篇小说研究”课程,在“五分钟课程网”开设“张志忠讲莫言”30讲,多位老师的研究论著分获省市级优秀学术成果奖,可以说是成果丰厚。作为结项成果的是专著10部,论文选集1部,共计280万字。一并简介如下(丛新强教授的《莫言长篇小说研究》已经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百年乡土文学与中国经验》因为体例问题未收入本丛书):

 

(一)子课题一“莫言文学创新之路研究”包括3部专著。

 

张志忠著《莫言文学世界研究》。要点之一是对莫言创作的若干重要命题加以重点阐释:张扬质朴无华的农民身上生命的英雄主义与生命的理想主义;一以贯之地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拓展,对“药”“疗救”和“看与被看”命题的自觉传承;大悲悯、拷问灵魂与对“斗士”心态的批判;劳动美学及其对现代异化劳动的悲壮对抗等。要点之二是总结莫言研究的进程,提出莫言研究的新的创新点突破点。

 

李晓燕著《神奇的蝶变——莫言小说人物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对莫言作品人物的现实生活原型索引钩沉,进而探索莫言塑造人物的艺术特性,怎样从生活中的人物片断到赋予其鲜活的灵魂与秉性,完成从蛹到蝶的神奇变化,既超越生活原型,又超越时代、超越故乡,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熠熠生辉的典型形象,点亮了神奇丰饶的高密东北乡,也成就了世界的莫言。

 

丛新强《莫言长篇小说研究》指出,莫言具有自觉的超越意识,超越有限的地域、国家、民族视野,寻求人类的精神高度。莫言创作中的自由精神、狂欢精神、民间精神等等无不与其超越意识有关。它是对中心意识形态话语所惯有的向心力量的对抗和制衡,是对个体生存价值和人类生命意识的全面解放。

 

(二)子课题二 “以莫言为中心的新时期文学变革研究”的2部书稿,城市生活之兴起和长篇小说的创新,一在题材,一在文体,着眼点都在创新变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的社会—历史的巨大转型,是从农业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和城市化的急剧演进,成为我们总结莫言创作和中国文学核心经验的新视角。江涛《从“平面市井”到“折叠都市”——新时期文学中的城市伦理研究》将伦理学引入文学叙事研究,考察新时期以来城市书写中的伦理现象、伦理问题、伦理吁求,揭示文本背后作者的伦理立场,具有青年学人的新锐与才情。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占据文坛中心,风云激荡的百年历史,大时代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与心灵悸动,构成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王春林《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经验研究》就是因应这一现象,总结长篇小说艺术创新成就的。作者视野开阔,笔力厚重,对动辄年产量逾数千部的长篇作品做出全景扫描,重点筛选和论述的长篇作品近百部,不乏名家,也发掘新作,涵盖力广博,尤以先锋叙事、亡灵叙事、精神分析叙事、边地叙事等专题研究见长。

 

(三)子课题三“莫言及新时期文学变革与中外文化影响研究”的成果为丰富,有4部书稿。

 

樊星教授主编《莫言和新时期文学的中外视野》立足于全面、深入地梳理莫言在兼容并包世界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方面表现出的个性特色与成功经验,莫言创作与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高更色彩、意象和画面感之关联,莫言与影视改编、市场营销、网络等大众文化,莫言的文学批评,莫言的身体叙事等新话题,对作家和文本的阐释具有了新的高度。

 

张相宽《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指出,从口头文学传统入手,才能更好地理解莫言小说。大量的民间故事融入莫言文本,俚谚俗语、民间歌谣和民间戏曲选段的引用及“拟剧本”的新创,对说书体和“类书场”的采用、建构与异变,说书人的滔滔不绝汪洋恣肆,对莫言与赵树理对乡村口头文学的借重进行比较分析,深化了本著作的命题。

 

莫言与福克纳的师承关系,研究者已经做了许多探讨。陈晓燕《文学故乡的多维空间建构——福克纳与莫言的故乡书写比较研究》独辟蹊径,全力聚焦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文学领地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建构与扩展,采用空间叙事学、空间政治学等空间理论方法,从空间建构的角度切入,刷新了莫言与福克纳之比较研究的课题。

 

李楠《海外翻译家怎样塑造莫言——〈丰乳肥臀〉英、俄译本对比研究》,将莫言《丰乳肥臀》的英俄文两种译本与原作逐行逐页地梳理细读,研究不同语种的文字转换及其中蕴涵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中文、英文、俄文三种文本的对读,文学比较、语言比较和文化比较,界面更为开阔,论据更为丰富,所做出的结论也更有公信力说服力。

 

(四)子课题四“从鲁迅到莫言:百年中国乡土文学叙事经验研究”是本项目中界面为开阔的,也是难度的。百年中国的现代进程,就是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农业化向城市化嬗变的进程。百年乡土文学,具有为深厚的底蕴,也具有为深刻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从研究难度来说,它的时间跨度长,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要梳理其内在脉络谈何容易。现在完成并且提交结项的是1部专著,1部论文集,略显薄弱。

 

张细珍《大地的招魂:莫言与中国百年乡土文学叙事新变》从乡土小说发展史的动态视域出发,发掘莫言乡土叙事的新质与贡献,探索新世纪乡土叙事的新命题与新空间,凸显其为世界乡土文学所提供的独特丰富的中国经验与审美新质,建构本土性与世界性同构的乡土中国形象。

 

张志忠编选的项目组成员论文集《百年乡土文学与中国经验》,基于2018年秋项目组主办《从鲁迅到莫言:百年乡土文学与中国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也增补了部分此前已经发表的多篇论文。它的要点有三:其一,勾勒百年乡土文学的轮廓,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和作家群落予以深度考察。其二,对百年乡土文学中若干重要命题,作出积极的探索。其三,在方法论上有所探索和创新。这部论文集选取了沈从文、萧红、汪曾祺、赵树理、浩然、陈忠实、贾平凹、路遥、张炜、莫言、刘震云、刘醒龙、李锐、迟子建、格非、葛水平等乡土文学重要作家,以及相关的山西、陕西、河南、湖南、四川、东北等乡土文学作家群落,从不同角度对他们提供的文学经验予以深度剖析,并且朝着我们预设的建立乡土文学研究理论与叙事模型的方向做积极的推进。

 

 

在提出若干学术创新的新命题新论点的同时,我们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探索和创新。务实求真,文本细读,大处着眼,文化研究、精神分析学、城市空间与地域空间理论、城市伦理学、比较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理论、文化领导权理论、生态批评、叙事学、文学发生学、文学场域等理论与方法,都引入我们的研究过程,产生良好的效果,助推学术创新。

 

本项目成果几经淘洗,炼得真金,在莫言创作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新经验研究上,都有可喜的原创性成果。它们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学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都有极好的推动作用。对于当下文坛,也有相当的启迪,鼓励作家在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中创造文学的高原和高峰。

 

我要感谢本项目团队的各位老师,在七八年的共同探索和学术交流中,我们进行了愉快的合作,沉浸在思想探索与学术合作的快乐之中。我要感谢吴义勤先生和作家出版社对出版本丛书的鼎力支持,感谢李继凯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对丛书出版的经费资助,感谢本项目从立项、开题以来关注和支持过我们的多位文学、出版、传媒界人士。深秋时节,银杏耀金,黄栌红枫竞彩,但愿我们这套丛书能够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增添些许枝叶,就像那并不醒目的金银木的果实,殷红点点,是我们数年凝结的心血。

 

 

 

2020年11月5日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上编将主要讨论英、俄译者对《丰乳肥臀》中的文化信息的翻译情况。们从译者对于“文化负载词”这项“文化缺省”的翻译情况着眼,一方面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实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论证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异同。本书下编将着眼于英、俄译者对《丰乳肥臀》中艺术信息的翻译情况,由此更充分地讨论英、俄译者对原作艺术风格的翻译。细读英、俄两个译本之后,结合读者的实际接受情况,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整体研究思路,以Peter Newmark的翻译批评模式 为参考,对两位译者对《丰乳肥臀》的翻译情况进行了综合比较。



作者简介
李楠(1990—)内蒙古锡林浩特人。201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系,2016年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年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国立人文师范大学交换学习。现任教于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目录
导言

上编 英、俄译者对原作文化信息的翻译情况

第一章 语言文化负载词

第二章 物质文化负载词

第三章 社会文化负载词

第四章 生态文化负载词

第五章 宗教文化负载词

附 俄译脚注:一部微型的中国百科全书

下编 英、俄译者对原作艺术信息的翻译情况

第一章 艺术信息之乡土在地

第二章 艺术信息之神奇感觉

第三章 艺术信息之情景描写

结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上编将主要讨论英、俄译者对《丰乳肥臀》中的文化信息的翻译情况。们从译者对于“文化负载词”这项“文化缺省”的翻译情况着眼,一方面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实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论证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异同。本书下编将着眼于英、俄译者对《丰乳肥臀》中艺术信息的翻译情况,由此更充分地讨论英、俄译者对原作艺术风格的翻译。细读英、俄两个译本之后,结合读者的实际接受情况,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整体研究思路,以PeterNewmark的翻译批评模式为参考,对两位译者对《丰乳肥臀》的翻译情况进行了综合比较。

精彩内容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毋庸置疑,莫言是在海外最受瞩目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尤其是在他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海内外都掀起了“莫言热”,比如美国的《纽约客》《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都对莫言其人其作进行了很热闹的报道,在素有诺贝尔情结的俄罗斯,莫言更是从默默无闻到一夜成名。而这样的热闹气象和殊荣,一是缘于作品本身的不凡,二来所谓“莫言得奖,翻译有功”,莫言作品的外语译本同样不可忽视。我们知道,对于汉语作品,除了瑞典文学院里的汉学家们亲自捉笔而译之外,已有的外语译本也是诺奖评委会的重要参考,正如莫言作品的瑞典语译者陈安娜(AnnaChen)说:“莫言有很多译者,文学院也看了不同语言的版本:英文、法文、德文等。”[?转引自姜小玲、施晨露:《莫言得奖,翻译有功》,《解放日报》,2012年10月13日。Alsoviewableat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10/13/content_897846.htm.]莫言本人也在诺贝尔晚宴上致辞道:“我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莫言:《诺贝尔晚宴致辞(现场演讲)》,《盛典——诺奖之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54页。
]那么,翻译家们究竟是如何翻译莫言作品的?各种外译本究竟是何种模样?本书以《丰乳肥臀》为代表,对比研究英、俄译者对其中文化信息和艺术信息的翻译情况,缘于以下四点。
(一)《丰乳肥臀》是莫言最重要的代表作莫言自称:“《丰乳肥臀》是我迄今为止最沉重的一本书,也是感情包含最丰富的一本书。不管这本书遭受过什么样的命运,如果要说代表作的话,这本书就是我的代表作。”[?莫言:《故乡·梦幻·传说·现实》,《小说的气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中国批评家赞《丰乳肥臀》为“新文学诞生以来迄今出现的最伟大的汉语小说之一”[?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越南作家说“中国文学比我们要领先20年(看莫言、余华等人的作品就知道了)。假如我们中有一个作家写了一部类似《丰乳肥臀》的小说,那在我们这儿压根就发表不了”[?HO?NGMINHTo?’NG,PhfmXu?nNguyênetal:“RoundtableDiscussiononThreeOthers”JournalofVietnameseStudies,Vol.2,No.2(Summer2007),pp.286??–297.]。我们细读《丰乳肥臀》文本之后,综合这些来自各界的声音,发现这部作品确乎可以代表莫言的创作水平和个性,而“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审美信息越是丰富,译者对它的传达也就越难以穷尽,需要译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各显神通对它们进行开采”[ 谢天振:《译介学·代自序》,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那么,英、俄译者对此是如何“各显神通”的?两个译本中除去语言本身的异同所致的结果,其他异同现象,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葛浩文改写莫言”之说需要被证实或证伪我们知道,莫言作品能够走向世界乃至折桂诺奖,其英译者葛浩文先生功不可没,但海内外皆有声音说葛浩文“改写”了莫言[ 还有更通俗的说法:“是葛浩文得了诺奖而不是莫言。”],其中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观点影响甚大。顾彬认为,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的处理是“概括文意、剪裁、整合、再书写”[ 转引自刘再复:《驳顾彬》,《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期。
];国内也有学者说“英译者葛浩文在翻译时恰恰不是逐字、逐句、逐段地翻译,而是‘连译带改’地翻译的”[?谢天振:《莫言作品“外译”成功的启示》,《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12月14日。
]。但是,这些议论声起而无实例,所以,笔者野人献芹,拟通过考察葛浩文对原作的翻译情况,来对“葛浩文改写”之说在《丰乳肥臀》这个个案上进行证实或证伪,或可稍供参考。
(三)《丰乳肥臀》英译本与俄译本之间具有可比性英译本与俄译本之间具有可比性。第一,与英美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遥远相比,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与中国在地理上是邻居,在文化上似远亲,那么,这样的译入语文化差异,是否会体现为英、俄译文的差异?
第二,英、俄两位译者着手翻译《丰乳肥臀》时的情况截然不同——英译者翻译《丰乳肥臀》,是在与原作者和出版社协商之后、在出版社赞助之下进行,而俄译者的翻译却是完全自发的行为,全无赞助,责任自担,这样外部条件的截然相反,是否也导致了译者翻译倾向的不同?
第三,英译者研究萧红和中国现代文学起家,译著等身,经验颇丰,且与莫言私交甚好,得其全权委托,此前已翻译了4部莫言作品;俄译者此前却未接触过莫言其人其作,译作数量也少于英译者,这样的译者经历和翻译经验的差别,是否会体现为译作的差别?
那么,以上三个问题构成了《丰乳肥臀》英、俄译本之间的可比性。而英、俄译者的翻译,是否真的体现出了一定的相异和相同规律?本书将立足于微观例句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
(四)目前对《丰乳肥臀》外译本的微观研究还不充分《丰乳肥臀》的英译本BigBreasts&WideHips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翻译,由纽约Arcade(拱廊)出版社于2004年首次发行。海外对其多有讨论,但很多是结合《红高粱家族》《酒国》等作品乃至中国其他作家的作品宏观来论,或者只做印象式的评析,而文本细读和微观分析相对来讲还不够充分。而且,评论者多从政治角度来解读《丰乳肥臀》,这也许是由于意识形态差异下,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印象历来便有精神愚昧、行为野蛮的预设。再者,便是阐述《丰乳肥臀》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而国内学界对《丰乳肥臀》英译本的研究,集中在莫言获诺奖之后,论者们多从译者主体性、翻译惯习、翻译策略及“改写”现象等角度进行阐述,主要得出了葛浩文翻译《丰乳肥臀》是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遵循“读者原则”等结论。不过,对于《丰乳肥臀》及其英译本这样厚重的作品来说,目前已有的文献所举出的例子、所作出的分析还较为不足,海内外对于《丰乳肥臀》英译本的研究,都未至成熟状态。
《丰乳肥臀》俄译本《БольшаяГрудь,ШирокийЗад》由俄罗斯汉学家叶果夫(Игорь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Егоров)翻译,圣彼得堡Амфорa(音译为“安芙拉”)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发行。其实,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前,未尝出现一部莫言作品的俄译单行本;相应地,除了汉学界内少数的专家,俄罗斯人完全没听说过莫言。汉学家阿列克谢·罗季奥诺夫(АлексейРодионов)指出:“从1992年到2012年10月的20年时间里,作品被翻译成俄语最多的中国作家有王蒙、冯骥才、贾平凹、残雪、王安忆等。然而,如果我们看一下所有这些刊物共只有11.4万份总发行量,就会很清楚,很多俄罗斯读者未必明白什么是中国文学。”[?转引自王树福:《遥远的与陌生的:俄罗斯人眼中的莫言》,《中华读书报》,2013年1月2日。
]到了2012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转年《丰乳肥臀》俄译本问世,纸贵一时。俄罗斯学者对其的讨论颇为深入,如历史最悠久的文艺报刊《新世界》(《Новыймир》)的主创者之一СергейКостырко所撰的《生活生理学》[?С.Костырко.Физиологияжизни.Новаякитайскаяпроза.Новыймир.,№11,2013。笔者将其译为中文,刊于《潍坊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一文:“作品的关键不在于历史政治的风云变幻,而是在这些剧变中逐渐显露出的人性的秘密。莫言这位艺术家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生活生理学’,是人性深处原初的软弱、怯懦、贪婪以及所有这些最终指向着的——残酷。”但是,因为此前莫言其人其作在俄罗斯少有人知,所以至今,俄罗斯学界对《丰乳肥臀》俄译本的研究都相当阙如。
而国内对于莫言在俄罗斯的译介情况的研究,主要是对现有情况的宏观式梳理,鲜少有具体的文本细读。而且,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当代小说,在国际上确实处于劣势地位,那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