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鸟图腾部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8.17
4.8折
¥
38
全新
仅1件
作者韦文扬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00072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1201761305
上书时间2024-08-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韦文扬,苗族,1955年生,中共党员。当代著名作家,剧作家,苗族文化研究学者。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黔东南州作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贵州省芦笙研究会名誉会长,黔东南州苗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黔东南州博物馆与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山花》《民族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论文、剧本等二百余万言。有小说集《苗山》、长篇电视连续剧剧本《仰欧瑟》(与伍略合著)出版。编剧、导演舞台作品有苗族嘎百福歌舞剧《图腾鸟》、红色音画情景剧《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大型情景剧《锦屏文书》、大型苗族原生态情景剧《颂贾大会》、大型苗族情景体验剧《锦绣丹寨》等。
获奖作品有:小说集《苗山》获贵州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学“金贵”奖;歌舞剧剧本《仰阿莎》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编剧、导演大型苗族歌舞剧《仰阿莎》获“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最佳创作奖、优秀编导奖;编剧苗族歌舞剧《仰欧桑》在国家大剧院公演,获2013年度贵州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贵州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目录
目录
百鸟衣1
最后的鸟图腾部落9
春秋大梦22
蝴蝶妈妈的丝绸32
几个石头磨过41
是谁带来远鼓的呼唤49
图腾之舞 和谐之梦60
寻找锦鸡舞的精神家园70
“卉服鸟章”进长安80
排莫苗寨的吃新节92
蚩尤的血仍在我们血管里流99
苗族史诗观止112
登高者得禄119
《仰阿莎》在审美的时空里穿越136
哭 嫁144
守望一棵树153
神游且兰国160
猎狗浮萍千古谣169
这一方热土叫“丹寨”180
蚩尤是雄鹰的部落187
“九黎”初考202
内容摘要
《最后的鸟图腾部落》是作者集几十年发表对自己所属的苗族“嘎闹”支系的历史、习俗文化的探索与思考的纪实文本。
“嘎闹”是汉字借代苗语音,意译即“鸟的部族”。从字音上去看,“嘎”是词头,有“根脉”之意,“闹”则是鸟。与汉字“鸟”系一音之转,同音同义。这种称谓来自遥远的图腾时代。他们是远古鸟图腾部落的遗民。远古有以鸟纪事,用鸟名作官称的少昊氏族。至今,这个苗族支系的妇女们仍然模仿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模仿锦鸡的步态跳芦笙舞。祖先遗训,妇女们的蜡染服肩背上绘有螺旋纹图案,那是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历史深处的鸟纹演变而成。“蚩尤,少昊之末,九黎之君”。苗族的这个支系,数千年来一直保存着祭祀蚩尤的祭日……远古的苗族与汉族有着太多的文化纠缠,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他们都属于一个中华文明的文化源头。
精彩内容
百鸟衣一
百鸟衣是生命图腾的活化石,生命之花。
记得在2006年,我就在中国书画家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广西柳州退休职工张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还是小学生时,就看到了柳州市上演以苗族民间神话为蓝本的歌舞剧《百鸟衣》,剧中的道具服装百鸟衣让他产生了一睹真正的百鸟衣的梦想。长大后参加工作,每逢到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出差、旅游,他都要向当地人打听百鸟衣的事,可惜始终无缘一面。退休后,张先生开始筹划自己的寻找百鸟衣之旅。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得知目前大多百鸟衣已被各地博物馆所收藏,仅贵州东南部还有一些散落在民间。于是他怀揣从退休工资里省下的数千元钱,一路寻访,从杭州到贵州,寻到月亮山区,在位于山顶的苗族村寨一梁姓人家里,终于见到了百鸟衣。主人听说他是从广西柳州来的,被他的诚意打动,将百鸟衣卖给了他。
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这位张先生的四十八年百鸟衣梦可谓长久矣!然而,“百鸟衣”这个名字对世界服装界的诱惑,可有一千多年了!
现在称之为“百鸟衣”的这种苗族服饰,苗族内部不那么称谓。“百鸟衣”之名最早出现在唐代,最早的记载出至《新唐书·南蛮传》,而最详细的是从美术角度来看待这一事物的宋代郭若虚著的《图画见闻志》:贞观三年十二月,闰月丁未日(十一日),苗族首领谢元琛入朝(谢入朝后被封为“应州刺史”,称“东谢”即现在的黔东南一带):“冠乌熊皮若注旄,以金银络额,被毛帔,韦行滕,著履。”谢元琛的这身“百鸟衣”盛装,显示出一方神秘,有别于大唐的服饰文化,引起了大唐朝野的震动。中书侍郎颜师古向太宗进言:“昔周武王治致太平,远国归款,周史乃事王会篇,今圣德所及、万国来朝,卉服鸟章俱集蛮邸,实可图写贻于后,以彰怀远之德。上从之,乃命阎立德等图画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李世民命大画家阎立德等将这些来自苗乡的“卉服鸟章”和诸国来朝贡的奇装异服,图画人物衣饰,汇成《王会图》,留传后世。
《王会图》又称《职贡图》。从周代开始就有《职贡图》。职贡是国家大事,在周代就形成了制度,据《周礼·夏官》载,“司马”“下设职方氏,掌管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四夷五戎六狄……八方向化”,即是以画纪实,将外国及“四夷五戎六狄”之类画外的少数民族首领来朝贡的情景以图实录。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清代的皇帝们把这个制度发挥到了极致,雍正和乾隆让镇边的大臣们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描绘实图并附上文字说明,上奏朝廷。清雍正年间首任八寨(今丹寨县)同知的陈浩,绘制了一部《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又称“百苗图”),其信息荷载量大大地超过了历代的《职贡图》,被史学界称为“珍贵的历史民族志”。
而此后,中国历史有了“百鸟衣”的记载:唐代官营作坊里能织百鸟衣,“正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旧唐书·五行志》)。
从此后,“百鸟衣”这个名字便千古流芳。
二苗族“百鸟衣”这个名称不是苗族自己命名的。那是因为出现在唐代的长安而得名。也许是唐太宗的命名。
但是,这种已经约定俗成的“百鸟衣”确是作为苗族的“鼓藏服”,作为宗教仪式的法器传承下来的,古时候,举族举寨之力才能制作一件,要永世传承。后来生产力发展,开始有私人可以有能力制作,又演变为盛装,并分开为男女装。百鸟衣的男装苗语称“欧花勇”,女装苗语称“欧花闹”。这里,“闹”是女,“勇”为男;“欧”是衣之意,“花”则是丝绸之意。百鸟衣的面料都用蚕丝绸,整件衣服由绣着五颜六色造型不同的鸟图案、蝴蝶图案、蚕虫图案组成——这是苗族远古的生命图腾理念。
苗族先民们把枫木、蝴蝶、脊宇鸟组成一曲完美的人类生命乐章——枫木被砍倒了,然而被砍倒的枫木并没有死——树根变成泥鳅,树桩变铜鼓,树疙瘩变成猫头鹰,树叶变燕子,树梢变脊宇鸟,树心生出蝴蝶;随后蝴蝶就与水泡恋爱,生出十二个蛋,再请脊宇鸟孵化出人类和数种动物。
我们的祖先不知经历了千百次以至多少代人的观察,他们发现了蚕蛾科昆虫生命历程的奇迹:蝶生卵——卵成虫——虫变蛹——蛹化蝶。现在的科学称为完全变态昆虫,而当时的人们却以为这是一个神奇的再生过程。人类如果能获得这样的生命程式,人的生命就会不断地轮回再生,人的生命将获得永生。于是,对蝴蝶这一卵生的生命形式的崇拜产生了。那么,人也只有选择蝴蝶作为人类的母亲,才能获得像它那样的轮回再生。《苗族古歌》里有这样的句子:“蝴蝶生蚕虫蛋,团鱼生岩石蛋……蝴蝶生下蚕虫蛋,送给火炕三捆柴,火炕才来抱”“来看十二个蛋吧,看那古老的圆宝。蛾儿生蚕蛋,蛾儿生了它不抱,让给谁来抱?蛾儿生蚕蛋,生在构皮纸上,交给火炕抱”“蚕儿生蛋蚕不孵,让给谁来替它孵?蚕儿生蛋蚕不孵,让给簸箕替它孵”。在黔东南苗语里,蚕的飞蛾和蝴蝶同一样的称谓:“BangxLief”(榜留),也就是说统称为蝴蝶。
正是苗族先民们对蚕从卵到蛹再化作蛾的生命变态过程充满了好奇,由好奇到崇拜图腾。先民们希望死后用丝绸把自己裹起来,希望像蚕一样变化升天。蚕成了升向另一个世界的神灵。但是,人的身体和蚕有巨大的差异,于是人们便想尽办法,用蚕丝来为自己织一件裹身之布,这样,人工养蚕业和蚕文化就开始了。
史学历来持“丝绸起源于实用目的”之说,中国丝绸博物馆学者赵丰提出了“原始先民崇拜桑蚕这一文化背景,才是我国丝绸起源的主要原因”的理论。他还认为,东南亚、欧洲等国也很早就有了野蚕,但都没有把野蚕丝织成丝绸,只有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把野蚕丝织成了丝绸,这是由于我国原始先民崇拜桑蚕的独特文化结果。以苗族的蝴蝶妈妈为代表的卵生图腾崇拜正是丝绸的起源物证。
苗族便是最早因注意到蚕丝的这种自然现象而产生了蝴蝶图腾,并且天才地将它纺织成绢帛。苗族先民是我国蚕业和蚕文化的发明创造者之一。典籍上也记载了蚩尤部落是发明和饲养蚕的,《绎史》卷五说:“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之功。”也就是说,在远古的时候,黄帝战胜了蚩尤以后,蚩尤部落里的蚕神向黄帝献蚕丝技能,从而使中国有了蚕丝的使用。
毫无疑问,蝴蝶图腾即是对蚕的崇拜,蚕文化原初的核心便是人归途的仪式,人要在这种和蚕一样的仪式中得到再生。今天的苗族,仍然保持着以丝绸裹身而葬的丧葬习俗。丹寨县的苗族,养蚕织就的丝织品,绝大部分是备着丧葬所用。凡有人去世,主客必送一床蚕丝单,没有是不行的,被视为不懂礼节,而死者获得蚕丝单越多越好。有的人家收到的蚕丝单过多,就会扣下部分,留着将来的丧事送礼。苗族每个人都必备一件丝质寿衣。并且,在许多重大的仪式活动中必须要着丝绸服装。而最能继承和体现蝴蝶图腾、鸟图腾——生命图腾文化的代表作,无疑是这“百鸟衣”了!
三百鸟衣应该有故事的,我给诸君讲一个百鸟衣当代的故事。我有一位专门收藏苗族服饰的朋友,丹寨县人,他于十多年前在丹寨县雅灰乡收到了一件“欧花闹”,即百鸟衣女装。那是一件不少于二百岁高龄的古装,而当时与他交易的物主已非原物主。这件美丽的百鸟衣不知曾经装扮过几代美丽的新娘,但是,在公元1950年,这件百鸟衣经历了一段令人扼腕的故事:物主住在一个叫“控拜”的苗寨。六十年前的“土改运动”时,我们的物主成了地主,他的田地、山林、房屋、钱财都是重新分配的对象。他最怕失去的财产就是这件百鸟衣,于是让一个信得过的人拿出去藏,藏在寨边水碾房上方的一个山洞里,同时还有三匹好布,用一块油纸布包好,放在一块石头上,又用一块薄石板压住。这种事,当然只有当事人知道。世事沧桑啊!许多年以后,当事人都在不敢公开此事的年月中去了“黄土寨”,这件事像幽灵一样在寨子里游荡,后人们只知道有过这么回事,也不知具体的地点。
四十多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初,苗族服饰已风行天下,外来搜求苗族服饰的人云集黔东南。一天,控拜寨的七个放牛娃在水碾房的遗址上闲得无聊,攀到上方的山洞里去安老鼠夹,他们想用那块薄石板来压住铁夹子,于是,这件文物横空出世了。当一个孩子用木棍将它挑起来时,孩子们皆惊魂出窍,仓皇出逃,因为他们见过这东西随逝去的老人们入土,而在这荒郊野外,它必然伴随着一个亡灵。这件百鸟衣因孩子回家透露消息给父母而得到转机,其中一位父亲也涉足服饰生意,他马上去拿回来。那三匹布和百鸟衣的衬里布都腐烂了,一触即碎烂不堪,唯有蚕丝绢面子光鲜柔韧如初,经重新加了衬里后,他将之卖给了第二物主,得了七百元钱。事情是秘密进行的,但“童言无忌”,那六家知情了,都来这家分赃。乡间素怀“见者有份”的狩猎时代古风俗,于是这七百元被分为七份。然而事情并未结束,此事已大白于天下,原来的物主、过去的地主后人寻上门来了。这七百元又进行重新分配,据说最后物主家拿到九十元钱。从此,这件百鸟衣以文物的身份出世,我朋友于1995年以四千五百元买得,现在有人出价到六位数,他不想出售。
这是一件百鸟衣的当代故事,还有另一则当代故事发生在我身上:2009年,我有幸参加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班(少数民族作家班)学习。这一届是很特殊的班级,全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一名作家。它还有一个特点: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有了国家级(中国作协会员)作家。按学院要求,每个民族都带自己的民族服饰到校。开学那天,那真是百花齐放!我穿上百鸟衣,结果艳压群芳,被公认为最漂亮最地道的少数民族服饰,同学们命名为“苗王服”。
2011年,我参加中国文联第九次、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我身穿百鸟衣再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式上,聆听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我的百鸟衣再次艳惊四座,成为录像的焦点。刚出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即当场采访我,成为当晚央视的头条新闻,我成为贵州代表团及全国少数民族作家代表中的唯一当场受采访者。事后许多朋友同事祝贺我,寻问我。我的答复是:全凭祖先的功德。我是在借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展示苗族的杰作百鸟衣。是的,我这张面孔哪有那么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全靠我身上这件百鸟衣,它是祖先的创造,它是苗族文化的标志。
我相信,古代百鸟衣一定有无数的更精彩的故事,它们都随风消逝了吗?那些百鸟衣上的鸟纹、鸟形千姿百态,有侧面、正面,有仰视、俯视,有大、有小,而且每一片鸟羽毛都可自成一个鸟图形,神态各异,寓意含蓄生动,造型美观大方。更具特色的是作者利用二维和多维方法来展现一只鸟或一组鸟的造型,其艺术风格已达到最高境界——这是今天的人们所击节赞赏的,而少有人去关注和探究那些故事,其实那些故事都被智慧的祖宗们潜移默化进图案里了。在苗族百鸟衣上,常在中心位置绣着一种奇特造型的动物图案,头是变形的鸟头,身是虫身,有节,周围是飞舞的蝴蝶。不少人解释为龙,其实那是蚕虫、鸟、蝴蝶的结合:蝴蝶——鸟——蚕虫——一幅图本身就包含了生命图腾的全部寓意。
今天,太奢华了的生活把人类的足迹彻底覆盖了,被捧上半空中的人们已经无法寻到历史的本真。只有那些没有被太多现代奢华铺垫的乡间,贴着原生态的地皮,还能捕捉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丝丝足音。
百鸟衣是生命图腾的活化石,生命之花。
请诸位看官切记,苗族百鸟衣艺术主要流传于贵州省丹寨县雅灰乡及毗邻的三都水族自治县、雷山县、榕江县接壤的部分村寨。地理位置为东经108°00′—108°06′,北纬26°03′—26°08′,属珠江水系都柳江上游源头,雷公山南坡。这里山高坡大,河水深急,海拔在四百六十至一千五百三十二米之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林木丰茂,花鸟繁多,古木掩映下的苗族村寨显得古朴而幽深。
他们会邀你在寨头的跳月坪上跳“给哈舞”,也就是古瓢舞。
最后的鸟图腾部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