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译文学序跋集(共4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汉译文学序跋集(共4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7.7 6.9折 28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李今|责编:陈佳妮//屠毅力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64444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88元

货号30922822

上书时间2024-08-1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致谢和说明

 

大约1999年,因为参与了杨义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写作,我进入了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新领域。在搜集爬梳相关文献史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汉译文学作品的序跋对于认识翻译行为的发生、翻译方法及技巧的使用,对于不同时期中国面向世界的“拿来”选择,对于中国知识界如何在比较融合中西文化异同中重建现代文化新宗的艰难探索,都具有切实而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同时也体会到前辈方家编撰的工具书与史料集,如北京图书馆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贾植芳、俞元桂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嘉惠后学的无量功德。于是,编辑一套《汉译文学序跋集1894—1949》,助益翻译文学研究的想法油然而生。但我也清楚,这样大型的文献史料集的整理汇印,没有一批踏实肯干的学人共同努力,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是难以实施 的。

 

2006年,我从中国现代文学馆调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曾和院领导谈起我的这一学术设想。让我感动的是,孙郁院长当场鼓励说,你若能完成就是具有标志性的成果,不用担心经费问题。后来出任人大副校长的杨慧林老师一直对此项研究给予默默的支持。我的学术设想能够获得学校项目的资助,是与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我先后招收的博士生、博士后让我有幸和他们结成工作团队。师生传承历来都是促进学术发展的有效传统,我对学生的要求即我的硕士导师朱金顺先生、博士导师严家炎先生给予我的教诲:见书(实物)为准,做实学。只因适逢当今电子图书数据库的普及与方便,我打了折扣,允准使用图书电子复制件,但要求时时警惕复制环节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只要有疑问一定查证实物。即使如此,《序跋集》收入的近3000篇文章都是各卷编者罗文军、张燕文、屠毅力、樊宇婷、刘彬、崔金丽、尚筱青、张佳伟一本本地查阅、复印或下载,又一篇篇地录入、反复校对、整理出来的。为了找到一本书的初版本,或确认难以辨识的字句,他们有时要跑上好几个图书馆。为做注释,编者们更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尤其是崔金丽在编撰期间身患重病,身体康复后仍热情不减,重新投入工作。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作为“学人”,*基本的“求知”“求真”“求实”的精神品质,也因此,我常说我和学生没有代 沟。

 

本套丛书虽说是序跋集,但所收录的文章并未完全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序跋,也就是说,我们编辑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文体价值,还注重其时代信息的意义,希望能够从一个侧面*限度地汇集起完整的历史文献史料。考虑到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往往保存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译者为推出译作有时会采用理论、评论、文学史等相关论说,以阐明其翻译意图与译作价值,因而译本附录的作家评传及其他文章也一并收入。

 

鉴于晚清民国时期外国作家、作品译名的不统一,译者笔名的多变,编者对作家、译者、译作做简要注释,正文若有原注则照录。其中对译作版本的注释主要依据版权页,并参考封面、扉页、正文的信息撰写。由于晚清民国初期出版体制正在形成过程中,版权页著录项目并不完备,特别是出版部门尚未分工细化,发行者、印刷者、个人都可能承担出版的责任,因而,对出版者的认定,容易产生歧义,出现由于选项不同,同一版本录成两个版本的错误。为避免于此,遇有难以判断,或信息重要的情况,会以引号标志,照录版权页内容。《序跋集》按照译作初版的时间顺序排列,如未见初版本,则根据《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翻译文学》,并参考其他相关工具书及著述确定其初版时间排序。但录文所据版本会于文末明确标注。经过编者的多方搜求,整套丛书已从450万字又扩充了近200万字,计划分18卷出版。为方便查阅,各卷都附有“书名索引”和“作者索引”,终卷编辑全书“《序跋集》书名索引”和“《序跋集》作者索引”。其他收录细则及文字处理方式详见凡 例。

 

经过六七年的努力,《汉译文学序跋集1894—1949》第二辑即将面世,我和各卷的编者既感慨万千,又忐忑不安。尽管我们致力为学界提供一套可靠而完整的汉译文学序跋文献汇编,但时间以及我们能力的限制,讹漏之处在所难免,谨在此恳切求教于方家的指正与补遗,以便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出版补编本。此外,若有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希望能与我取得联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 院)。

 

本套大型文献史料集能够出版,万万离不开研究与出版经费的持续投入,谨在此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及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对这套丛书的看重和支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了1—10卷的出版经费;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金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2XNL007)资助编撰研究费用和11—18卷的出版经费;感谢科研处的沃晓静和侯新立老师的积极支持和帮助。另外,还要特别感谢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我不时要叨扰、求教的严家炎、朱金顺老师,还有夏晓虹、解志熙老师,我们学院的梁坤老师帮助校对了文中的俄语部分;感谢各卷编注者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地投入编撰工作;感谢在编辑过程中,雷超、樊宇婷、刘彬事无巨细地承担起各种编务事宜。感谢现已成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的屠毅力对《序跋集》体例、版式、文字规范方面所进行的认真而细心的编 辑。

 

总之,从该项目的设立、实施,到*后的出版环节,我作为主编一直充满着感恩的心情,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幸运感中。从事这一工作的整个过程,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已化为我美好的记忆,*后我想说的还是“感 谢!”

 

李今



 
 
 
 

商品简介

《汉译文学序跋集》是一套大型民国文献汇编,上限以甲午战争为界,并以收录译本序跋为主,早期晚清部分适当扩至报刊译序跋;下限至1949年止。从晚清至民国时期五十年间出版的几千种译作中收录了2000余篇序跋,共450余万字。这是学术界*次全面收录晚清民国时期的汉译文学序跋,可以说是目前体量蕞大的一次汉译序跋集成。本辑收录1894-1927的汉译文学序跋。



作者简介
李今(1956- ),山东莱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及汉译文学。著有《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海派小说论》《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主编《穆时英全集》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译文学编年考录及数据库建设(1896-1949)”(2014年立项)等。

目录
第五卷
1928年
1929年
书名索引
作者索引
第六卷
1929年
1930年
书名索引
作者索引
第七卷
1930年
1931年
书名索引
作者索引
第八卷
1932年
1933年
书名索引
作者索引

内容摘要
 《汉译文学序跋集》是中国人民大学李今教授主编的一套大型民国文献汇编。序跋在中国历史悠久,是一种介于文学性和应用性之间的散文文体。晚清以降,随着近代印刷出版业的兴起,序跋的数量也相应扩增,成为研究近现代汉译文学史的一类重要文献。《汉译文学序跋集》(以下简称《序跋集》)上限以甲午战争为界,并以收录译本序跋为主,早期晚清部分适当扩至报刊译序跋;下限至1949年止。从晚清至民国时期
五十年间出版的几千种译作中收录了的3000余篇序跋,共650余万字。这将是学术界第一次全面收录晚清民国时期的汉译文学序跋,可以说是目前体量最
大的一次汉译序跋集成。
本书是收录了第5到第9卷从1928-1933年的内容。

主编推荐
全套书共收录1896-1949年的汉译著作序、跋数千种,按初版本的出版时间逐年编排,并由各卷编者对译著信息、译者生平及其他相关内容作了补充注释。其中,序跋的辑录以初版本为准,在无法获得初版本的情况下才辑录其他版本。本书是目前收录最全的一部现代汉译文学序跋集,时间跨度长,收录序跋数量多,将成为翻译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同时也将对现代汉译文学序跋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译著序跋是翻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翻译文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既包含对翻译意图、体例、原作者情况的说明,也包含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以及对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还可以是译者自身意识、文学观念、具体遭遇的显现等。该类序跋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理论价值和文本价值。目前,翻译文学序跋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迄今为止,除个别译者(如鲁迅、林纾)的序跋得到了整理,还没有出现一部系统性的翻译文学序跋集,也很少出现以此为对象做出深入研究的著述。因此本书将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大型文献汇编。

精彩内容
 《浮士德》(群益全译本)第二部译后记(郭沫若)我开始翻译《浮士德》已经是一九一九年的事了。那年就是“五四”运动发生
的一年,我是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着手翻译的。我们的“五四”运动很有点像青年歌德时代的“暴飙突击运动”(SturmundDrang)同是由封建社会蜕变到现代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期。
因为有这样的相同,所以和青年歌德的心弦起了共鸣,差不多是在一种类似
崇拜的心情中,我把第一
部翻译了。那时的翻译仿佛等于自己在创作的一样,我颇感觉着在自己的一
生之中做了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
由第一部的开始翻译到出版,中间还经历过一些挫折,足足相隔Tt@。详细情形,我已经写在第一
部的“后记”里面了。但从第一部译出之后,第二部的翻译便生了障碍,虽然零星地译过一些,而且也发表过,终没有勇气和兴趣来把它完成。主要的原因,在前有好些机会上我已经叙述过,是壮年歌德乃至老年歌德的心情,在这第二部中所包含着的,我不大了解——否,不仅不大了解,甚至还有些厌恶。在这样的心境中是无法继续翻译的。自第一部出版以来到今天又快要满二十年了。在隔了二十年后的今天,又把这第二部译了出来,倒是一件值得愉快的事。
赓续翻译这第二部,在最近的三四年,确是曾经起过这样的念头。我在一
九四四年二月八日所写的《题第一部新版》上,有着这样的话:《浮士德》第一部译出已二十余年矣,去夏曾动念欲续译其第二部,但未果。余亦一苦劳人,体现之业虽尚未足,而所当为者似已超越于此。姑妄志之,如有余暇,终当续成。
这话可以替我自己作证
。那时和以后的确是因为忙,没有“余,——一方面在忙着写先秦学术思想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在忙着
为轰主运动打锣打鼓,所
以虽然“动念”是在一九四三年的夏天,而到天又快相隔四年了。今年来我确实是得到了这样的“余暇”,因此我也就利用了这个“余暇”来偿还我的债务。
我是在三月尾上开始工作的,起初是作的半年计划。我那时估定我在半年之内是不会有什么工作可做的。但一开始了工作之后,便渐渐感觉了兴趣,而且这兴趣以加速度的形势增加,因此我的精力便集中了起来,竟在五月三日便把全部译完了。计算起来还不足四十天,在这当中我也还在做着其他的工作,实际花费的时间是不足一个月的。
我为什么译得这样快,竟比预计快出了五个月,这理由我自己倒很能够了解。上面说到的兴趣的增加便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但兴趣何以会那样增加?
我所了解的是这样。那是我的年龄和阅历和歌德写作这第二部时(一七九九一
一八三二)已经接近,而作品中所讽刺的德国当时的现实,以及虽以巨人式的努力从事反封建,而在强大的封建残余的重压之下,仍不容易拨开云雾见青天的那种悲剧情绪,实实在在和我们今天中国人的情绪很相仿佛。就如像在第一部中我对于当时德国的“暴飙突击运动”得到共鸣的一样,我在第二部中又在这蜕变艰难上得到共感
了。德国由封建社会蜕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在欧洲是比较落了后的国家,她的封建残余不容易扬弃,一
直进展到近年的纳粹思想而遭到毁灭。请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背境上读这第二部的((浮士德》吧,你可以在这个仿佛混沌的郁
积中清清楚楚地感觉着骨肉般的亲谊。就是歌德本身也没有从中世纪的思想和情趣中完全蜕化了出来,他的一生努力凝集成((浮士德》,虽然打出了中世纪的书斋'。在混沌中追求
光明和生活的意义,由个人的解放而到乌托邦式的填海——使多数人共同得到解放,而结果仍为封建残余的势力所吹盲倒地升天。这倒的的确却是悲剧了。歌德是意识到了,而且无可如何地呼唤着“永恒的母性”以求解救。
P40-4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