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与正心(高尚情操)/开启花季智慧科普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11
1.6折
¥
1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刘刚|主编:刘刚
出版社太白文艺
ISBN9787551304115
出版时间2013-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9.8元
货号2534458
上书时间2024-08-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一 仁——情操的准则
做人的尺度
贫困,但不潦倒
坐着的权利
失败者的荣誉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人格与操守:最伟大的力量
名贵花卉的秘密
送一轮明月
盲眼阿婆门前的路灯
二 义——情操的价值
热心的雷锋
大笑星的姐弟情
李润虎三让军功
大学生街头劝架
以德报怨的孙教授
费宏四次赔不是
道歉亲上门的彭雪枫
凉山结盟
彭湃巧判地界案
彭总的度量
管宁睦邻
让他三尺又何妨
王克勤关爱战士
彭总疼爱小孩子
医药费——一满杯牛奶
三 礼——情操的规范
尊老敬贤理应当
程门立雪
张乐平冒雨访师
三顾茅庐
陈景润回到母校
尊师敬长
文明之师讲文明
应给客人先上菜
两个苹果
挂在屋梁上的糖罐
如花的心情
最贵重的成年礼
一夜拥抱
四 智——情操的启迪
孙中山谦逊待人
延安请客
徐特立排队就医
依次照相
倡导语言美
恭迎众乡邻
向老船工敬礼
给老农让路
坐车的要想着走路的
冒死执简
不贪友财
追回卖掉的烈马
以诚立身
勇攀珠峰
五 信——情操的品格
民无信不立
曾参杀猪
商鞅立木
范式许诺
甄彬还金
卓恕守信
尽职尽责的张思德
精益求精的白求恩
一诺千金
孩子的心愿不能违
可依靠的人
六 真——情操的本质
真诚受器重
吃枣留下钱
诚实不欺
戒谎求实
你的孩子让我抱抱
母亲的相册
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
留在我心底的眼睛
坏掉的倮子
良心如枕
一杯白开水
一个日耳曼男人的眼泪
想及他人
人的光芒
一只鹭鸶
谁入地狱
胡萝卜、鸡蛋和咖啡
顽强的挑战精神
妈妈种下的合欢树
她赢得了另一个世界
司马迁发愤图强
七 善——情操的实践
杜甫善待老妇人
乐善好施众乡亲
崔晟教女尊婆母
苏东坡节俭度日
戚继光遵父教诲
为了贫困的孩子们
为国聚财
五元请客
陈嘉庚节俭办学
节约为人民
李向群的开支单
老愚公移山不止
卧薪尝胆
闻鸡起舞
玄奘西行取经
司马光警枕著书
为抗战军民垦荒
乐观的地质部长
茅以升立志造桥
彭加木献身边疆
两弹元勋
母亲的学问
我家有个燕子窝
李素丽情暖乘客
八 美——情操的境界
陈天华血书救国
我是中国人
血溅总统府
詹天佑在京张线
于右任的怀乡诗
卢嘉锡的爱国情
徐悲鸿为国争气
断指血书
聂耳激情谱国歌
狱中绣红旗
董存瑞舍身为国
黄继光勇堵枪眼
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
平凡做奉献
谢婉莹催还香港
宋彩玲的报国心
王渊不要总统奖
一根灯芯
朱德的俭朴生活
傣乡泼水
李大钊吟诗说俭
珍惜纸墨的董必武
精打细算的彭老总
节俭成习
蒋筑英请客
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
郑培民: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铁人”王进喜
一人掏粪换来万人净
最美的声音
创造奇迹的方妈妈
触摸春天
内容摘要
时代在前进,观念在变化。但是我们对青少年的希望和古人是一样的。有些规律性的已经由时间证明的成功的经验,我们还是应当吸取。
刘刚编著的《诚意与正心(高尚情操)》为青少年的人格修养、人品塑造、人生道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诚意与正心(高尚情操)》几乎覆盖了我们所能想到的所有方面,从学会面对压力和挫折,到如何培养激励自己;从与人交往之道,到懂得感恩与回馈;从学会读书到守望智慧;从树立远大理想到培养高尚情操……在材料选择上,编者也颇费苦心,力图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贴近青少年心理,同时减少说教的口吻。
精彩内容
“仁”的含义,与孔子使用的其他道德概念一样,发乎身之情而合于群之理。本始之义只如《说文》所释:“仁,亲也。《孟子》日:‘仁,人心也。’谓仁乃是人所以为心也。”仁是个会意字,务须领会人我之间(偶)同类相亲之意:其右半之“二”意味着“尔我”二者齐等亲密,左半之“人”表示相亲不相害是人所独贵的属性。
这是先哲对人种特性的深刻理解。
无论一身与一国,不管文明成果与血腥罪恶,都证明把他人当人待,始终是个体生命的根本需要,也
是群体和谐的基础,永远可作人世的基本准则。孔子教仁,没有给人生施加任何非人性的约束,仁学不过发现了人之为人的真理,肯定人性的高贵价值,指示为仁的有效途径。
做人的尺度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但这似乎只在中年一代如此,青年时代倒像不大理会这种传统的标准,他们在用着正在建立的新的标准,也可以叫做新的尺度。中年时代的一般接受这传统,青年时代却不理会它,这种传统道德脱节的现象是这种变革时代或动乱时代常有的,因此就引不起什么讨论。直到近年,冯雪峰先生才将这标准这传统作为问题提出来加以分析和批判,这表现在他的《乡风与市风》那本杂文集里。
冯先生指出“士节”的两种典型:一是忠臣,一
是清高之士。他说后者往往因为脱离了现实,成为“为节而节”的虚无主义者,结果往往会变了节。他却又说“士节”是对人生的一种坚定的态度,是个人意志独立的表现。因此也可以成为人民的叛逆者或革命家,但是这种人物的造就或完成,只有在后来的时代,例如我们的时代。冯先生的分析,我大体同意。对这个问题我近来也常常加以思索,现在写出自己的一
些意见,也许可以补充冯先生所没有说到的。
气和节似乎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后来所谓“义气”,意思要狭隘些,可也算是“浩然之气”的分支。现在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虽然特别强调现实,似乎也还可以算是跟“浩然之气”联系着的。至于文天祥所歌咏的“正气”,更显然跟“浩然之气”一脉相承。不过在我看来两者却并不完全相同,文氏似乎在强调那消极的节。
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里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古代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礼乐是贵族生
活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他们要定等级,明分际,要有稳固的社会秩序,所以要“节”,但是他们要
统治,要上统下,所以也要“和”。礼以“节”为主,可也得跟“和”配合着;乐以“和”为主,可也得跟“节”配合着。“节”跟“和”是相辅相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所谓“圣达节”等等的“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而这个“节”其实也就是传统的“中道”。按说“和”也是中道,不同的是“和”重在合,“节”重在分,重在分所以重在不犯不乱,这就带上消极性了。
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
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在野的士人(古时的知识分子)纷纷批评和攻击宦官们的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学。这些在野的士人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已经在联合起来,并且博得了人民的同情。宦官们害怕了,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领导人。这就是所谓“党锢”或“钩党”,“钩”是“勾连”的意思。从这两个名称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群众的力量。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意收容着,所谓“望门投止”,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之士。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的个人不一
样。后来宋朝几千大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是集体行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但是这种表现里似乎积极的“气”更重于消极的“节”。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忠节
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表现。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由汉,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
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
以要“守节”,又要不“失节”。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后来变了节,冯雪峰先生论到周作人,就是眼前的例子。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
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和责任的加重。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