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序:亲爱的孩子,谢谢你
小拍的学校*近正在做一些教学调整,放学时间比以前晚了不少。
7点15分她才回家,我抬头说:“你放学时间比较晚,两个妹妹吃饭比较慢,所以我们没等你就先吃了。”
本来就有些疲惫,听我这么一说,小拍嘟起小嘴巴。
把书包放回房间后,来到餐桌前,看着眼前的残羹冷炙,她更加不高兴了,嘟囔道:“都没有我喜欢吃的,不想吃了。”
“这个蒜薹挺好吃的啊,你尝一下。”我说。
“我不想尝。”她摇摇头。
她顿了一会儿,放下手中的筷子,说道:“妈妈,我想吃西红柿炒鸡蛋,我自己来炒。”
“好啊,你去炒吧,炒完了妈妈也尝尝。”
十多分钟后,一小碗西红柿炒鸡蛋上桌了,“妈妈,你尝尝。”她期待地看着我。
我尝了一口,说:“味道还真不错。”
看她吃着自己亲手炒的菜,狼吞虎咽又异常满足的样子,一刹那,我忽然有点羡慕眼前这个小姑娘。换作是我,虽然吃剩饭心里不爽,但将就一下也就过去了。可她不,她不怕麻烦,也不愿将就自己,还能用自己的双手炒出想吃的菜,把本来糟心的一顿饭吃出满满的幸福感。
如果是多年前,看到孩子赌气翘起的小嘴巴,我心里就开始着急了,听到她生气不想吃,估计早就开始讲道理:吃饭不要太挑,阿姨做饭很辛苦之类,如果孩子还不听,*后直接撂下一句,你爱吃不吃,弄得双方不欢而散。
当我带着同理心,看到孩子在此刻的情绪和需求,放下内在的评判时,我也越来越自在,是的,我越来越爱这样柔软、平和的自己。
回顾自己这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从小我就是乖乖女,知道父母养家很辛苦,便努力学习,顺利考上武大,进入报社工作,一路都顺利得让旁人艳羡。直到有了孩子,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不易叫养孩子,面对孩子持续的挑战和哭闹,我不仅手足无措,有时甚至产生深深的挫败感。
孩子快3岁,进入幼儿园时,我们一起经历了长达近一年的分离焦虑。我还常常会想起那些时刻,孩子死死抓住沙发不肯走,被我们强力掰开一个个小手指,扛在肩上,一路放声大哭走到幼儿园。她的哭声使我痛下决心,我买了很多育儿和心理学的书,孩子睡下后再慢慢啃,参加很多家教课程,走上了一条不断学习的自我成长之路。
一个人走,很孤独。
2013年年底,因为爱好童书,加上大学学的播音主持专业,我把自己讲的故事音频上传到**公众号,很快吸引了大批妈妈们的关注。
每天都有妈妈给我留言,和我分享她们的孩子有多喜欢听我讲故事,有时候她们也会和我倾诉育儿中遇到的难题,比如孩子到点不肯睡觉,做事特别磨蹭……这些困惑和疑问不也是我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吗?
处女座的完美主义激发我去学习和思考,和妈妈们的交流也常常会启发我,我也很想知道,爱和自由究竟有没有边界,父母和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究竟要怎样温和而坚定地去解决冲突……我把这些交流和想法记录下来,分享在**公众号,文章发出后,又一条一条看大家的留言和评论。
有的妈妈说:“同理心,听起来很容易,可要做到太难了,孩子需要理解,那谁来为妈妈们考虑?我们焦虑、难过的时候,谁来同理我?”
有的妈妈说:“道理都懂,学的也不少了,可一旦在现实中面临挑战,那种原始的、*深层的负面反应模式又本能窜出来了,却无计可施。”
我慢慢地了解到,只要父母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爱自己,只要我们内在充满恐惧和担忧,那么上再多的课程,什么正面管教,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P.E.T.父母效能训练……这些育儿知识和方法都只能停留在大脑,无法深入我们的骨髓,转化成当下的行动。
当我真正爱自己,肯定自己,同时放下控制和改造孩子的欲望,用同理心看见孩子的需求,不评判,只在必要时表达我的感受,我发现,当我真正柔软下来,放下我的恐惧和焦虑,孩子竟也变得越来越可爱。
感谢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感谢三个孩子,感谢拍爸,也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他们没办法给我无条件的爱,但给了我自由和探索的空间。
我越来越肯定,生命中邂逅的每个人,父母、孩子、爱人,甚至同学、同事,他们都是来帮助我成长的,而给我带来挑战*多的那个,也给我带来*的蜕变。
前几天清明节,我和小拍聊到:“很久以后,有一天妈妈也会离开你,我会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虽然不能跟你说话,但我会一直在天上陪着你,你的快乐和伤心,妈妈都看在眼里。”
“妈妈,那如果我想你了,我就把想对你说的话写在纸条上,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红气球里,让红气球去天上找你。”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亲爱的孩子,谢谢你。余生很长,因为有你,我不再慌张。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2019年6月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这是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
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密码,每个家长都想给孩子好的教育,建立亲密无间的信任关系。而事实上,在控制、对抗、威胁、放纵、讨好等养育模式之下,父母陷入迷茫和焦虑,孩子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用*温柔的母爱动情记录下养育孩子的心路历程,坦言走过的弯路,也分享自己如何在育儿实践中拨云见日,用切身经历解答几乎所有家长都面临的育儿困惑和难题,她总结出:当父母用同理心养育孩子,一切沟通难题迎刃而解。
同理心养育就是真正“看见”孩子,尊重他的内心,安抚他的情绪,构建孩子坚实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充分信任自己,信任父母和世界时,父母与孩子才能有效沟通与合作,孩子才能积极勇敢地去探索世界,激发天性中的自信与独立。
作者简介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原名方洁莉,毕业于武汉大学播音主持系。现为自媒体人,有了孩子后,专注研究亲子共读和家庭教育。
2013年小莉辞去高薪工作,创办“爱读童书妈妈小莉”公众号,开始专注分享亲子共读与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和心得。小莉妈妈的育儿方法有专业理论,且真实坦诚,凭借温柔有爱、实用有效的育儿风格,得到百万位新手父母的关注与热烈支持。
小莉妈妈坚持亲子共读六年多,读了几千本书,是荔枝FM上的超人气亲子主播,她讲的故事陪伴了孩子们1亿多次的安睡时光。她坚信良好的亲子共读能带给孩子勇气、自信、智慧和热情。
微信公众号: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目录
目录 contents
自序:亲爱的孩子,谢谢你
第一章 家庭教育:做个好园丁而不是木匠
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应该”的
因为爱,请多尝试说“可以”
不要用约定和承诺来控制孩子
好的家教都源于“同理心”
如何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孩子害怕,有一种帮助叫轻推
“允许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分数重要,看到孩子进步更重要
爸妈会吵架,也依然爱你
第二章 自我成长: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
害羞的孩子有自己的内在节奏
培养孩子的自信,淡然看待输赢
“成长预设”是最伤孩子的一种期待
孩子大了还要人陪睡,有问题吗
还好,我有个爱美的女孩
女孩养育:撕掉女孩标签,活出本该有的样子
男孩养育:做个有温度的男子汉
第三章 好方法:其实就是用对方法
陪伴孩子度过入园焦虑
孩子输了,该如何安慰他
报兴趣班,当然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
孩子看电视、玩游戏停不下来怎么办
在日常养育中建立孩子的韵律
“不讲道理”的孩子错在哪里
孩子上课老开小差怎么办
写字慢、写字丑,逼他练字有用吗
陪写作业陪到初中还放不了手
第四章 安全教育:没有比这更大的事儿
孩子,你不要过分善良
危险!别放任孩子玩手机
守护孩子身体的界限感
幼儿园的女儿被男同学亲,怎么办
别摧毁孩子脆弱的心灵
千万不要把孩子遗落在车上
管好自己的孩子,不当“熊孩子”
第五章 亲子阅读:和孩子一起畅游书海
重视孩子的阅读,别让他的人生输在起点
轻松阅读,灵活运用孩子的碎片时间
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
让孩子享受阅读才会爱上阅读
读了那么多绘本,孩子为什么依然不愿意讲故事
亲子阅读避免做这五件事
如何在读绘本时让孩子轻松认字
学好这四招,给孩子编故事很简单
痴迷阅读,别忘了保护孩子的视力
第六章 多子女:我也是第一次当三个孩子的妈妈
我也是第一次当三个孩子的妈妈
两个孩子争宠要怎么公平对待
多子女家庭,先要照顾好老大的情绪
老大、老二抢玩具,我该再买一个吗
孩子打架,父母要怎么管
三个孩子一起生病是什么体验
多子女家庭一定要做好“一对一”陪伴
也许每个孩子都自带守护神
第七章 亲子时光:孩子的世界最纯净
宝贝还没长大,就已经会保护妈妈了
假如让爸爸来带一天孩子
下雨天,和孩子一起把日子过成小诗
如果你的孩子也喜欢养小动物
和女儿吵架后,我们反而更亲密了
6岁的儿子说“我有女朋友了”
宅妈怎么和孩子一起爱上大自然
当妈十年,我学会的那些事
后记:当你真正看见孩子,他们才能安心做自己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
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密码,每个家长都想给孩子非常好的教育,建立亲密无间的信任关系。而事实上,在控制、对抗、威胁、放纵、讨好等养育模式之下,父母陷入迷茫和焦虑,孩子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用温柔的母爱动情记录下养育孩子的心路历程,坦言走过的弯路,也分享自己如何在育儿实践中拨云见日,用切身经历解答几乎所有家长都面临的育儿困惑和难题,她总结出:当父母用同理心养育孩子,一切沟通难题迎刃而解。
同理心养育就是真正“看见”孩子,尊重他的内心,安抚他的情绪,构建孩子坚实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充分信任自己,信任父母和世界时,父母与孩子才能有效沟通与合作,孩子才能积极勇敢地去探索世界,激发天性中的自信与独立。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好的家教都源于“同理心”同理心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让人感受到,我被“听到”了,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
不久前我和拍爸花了整整三天时间、近一万块钱,上了三天的P.E.T.课程,回来之后,好几个朋友一直问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
这三天课程的内容很丰富,需要我们今后在做父母的过程中慢慢去实践、体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课时看的一个视频,这个小故事讲述的其实就是三个字——同理心。
这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词,当我真正开始了解并试着去做到后,我们整个家庭的氛围都变得平和亲密许多。
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吗?可以这么说,但要真正理解透,却又不那么容易。来看一个动画短片,怎么把同理心讲得有趣又透彻。
?不要同情,要同理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狐狸,很伤心很难过,情绪就像掉进了井底,陷在黑暗里瑟瑟发抖。你是希望有一个人也爬到井底,告诉你:“我明白你的感受了,我陪着你,你不孤单”,还是希望有一个人站在高高的井口,对你喊:“天哪,你看起来好可怜啊!”你一定希望听到第一种对不对?是啊,我们都想要一个懂自己的人,而不是同情自己的人。
同理心最重要的,是真正进入到别人的感受之中,而不是嘴上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
我看过一个故事,印象很深。一个小男孩在学校打架,鼻子被同学打得流血了。他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在电话那边说:“我理解你现在很疼,但我现在工作很忙,你先忍一忍吧。”小男孩听完后非常愤怒地回答:“如果你真的理解我,就应该现在拿块砖头把自己鼻子砸断!”我想,孩子愤怒的是妈妈根本没有理解他,“疼”只是一种痛觉反应,他内心经历的孤独、委屈、担心、难过才是真正需要被拥抱和接纳的。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我”会有什么感受,这不是同理心。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他”会有什么感受,这才是同理心。
?不要评判,只要听到在真正进入了他人的感受后,同理心还要求我们不要评判。
我们在面对他人的倾诉的时候,本能地就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以为这样才算是安慰。
“我的娃娃被扯坏了,我好伤心啊。”“没关系,妈妈再给你买个新的。”“老板太变态了,这工作干不下去了。”“没事,最近好多地方招人,你上招聘网站看看吧。”这样的回应常常习惯性地给出评判和对策,是我们发展同理心的最大障碍。
在上P.E.T.课程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听一个心理咨询的录音,一个妈妈倾诉她在家里的种种不幸,懒惰好赌的老公、刁难无理的婆婆、顽劣成性的儿子……每每听到那些令人气愤的细节时,我们都在下面恨得牙痒痒,不自觉地说着:“这样的家庭还维持着干吗,赶紧离婚啊,走法律途径啊!”就在我们急得不行时,却发现整个倾诉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的回应全是“嗯”“是的,还有呢?”没有一句评判,也没给出一个对策。这个妈妈看似没有得到任何帮助,但她每月都会去进行心理咨询,每次离开时,都带着满足和感激。
因为大多数的时候,回应很难让事情好转,真正让事情好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除非倾诉的人主动提出想要得到建议,否则再好的建议都没有意义。“虽然我不知道要跟你说什么,但很高兴你愿意把这些告诉我。”同理心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让人感受到,我被“听到”了,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
这种自然丰沛的情感呼应,才是所有关系平和亲密的秘密。
?不用培养,只需找回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同理心呢?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因为他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一个小男孩看到后,跑过去看个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静静地坐在那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心里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下来。后来,小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道:“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帮他哭泣。“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我们的机体就具备了同理心。它不需要培养,是天赋的能力。只是很多时候,人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理性的思考侵占了情感的表达。
亲爱的,你愿意在你爱的人需要时,跟他们“在一起”吗?试试找回那个纯真的自己,用同理心,让别人幸福,也让自己内心丰盈。
不要用约定和承诺来控制孩子用“人性”去理解孩子,而不用“神性”去要求孩子,不要试图约束和控制孩子,而要尊重他并引导他。
前段时间,拍爸工作很忙,我要花更多时间看顾宁宁。小拍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拿我手机玩,我跟她约定,每次只能玩15分钟,结果到了时间她还想玩。
好几次我忍不住会批评她:“你答应妈妈玩15分钟就不玩的,你应该遵守约定,你看妈妈答应你的事都会做到。”我说得振振有词,小拍哑口无言,大多数情况下,我跟她说完,哪怕她百般不情愿,也会把手机还给我。可是有一次,她玩得实在太投入了,被我这么一责备,她情绪突然变得特别激动。
她哭着对我说:“妈妈,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我就是忍不住啊,你就给我多玩一会儿吧!”看着她梨花带雨的可怜样,我心里也非常难受。
那一刻,我有点怀疑,我坚持让她履行约定真的合理吗?让孩子这么难受,这个约定难道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多玩几分钟手机,真有那么不可饶恕,要给她贴上“不守信”“说话不算数”的标签吗?
我开始迷茫了。
不要和孩子签订“不平等条约”后来,我在尹建莉老师的新书《自由的孩子最自觉》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孩子在不能辨析“条约”本身是否合理的情况下和你“签约”,你却在最后拿出这“不平等条约”来批评孩子说话不算数,让孩子丢面子、自惭形秽——这是强势家长经常对孩子做的事,因为小孩子实在太好欺负了!
我突然顿悟,我和小拍约定只能看15分钟手机的“条款”同样是“不平等条约”啊。表面上看,是小拍说话不算数,可仔细想想“只能看15分钟”的约定,并不是小拍真正想要的啊。因为孩子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不同意这个15分钟的约定,结果肯定是不给看手机,相比1分钟也看不了,15分钟当然也是好的,她只能选择答应。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出于本能,她肯定选择先看15分钟,满足自己眼前的需求。可是过了15分钟,她玩得开心控制不住自己,还想继续看,这也是本能的反应啊。
记得心理学家勒温说过: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这叫“心理张力”。
比如,你一笔画一个圆圈,在接口处留出一点儿空白,回头再看这个圆,你脑中肯定会涌现出要填补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人总是企图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对于未完成的心愿和动作,会竭力想办法解决,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东西一样,这是心理的本能需要。孩子忘情地玩着她感兴趣的手机,我却让她中途停下来,这对她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啊。
我想起一个朋友曾跟我说,当她饥肠辘辘,正美滋滋地吃着最爱的鸡翅时,她老公突然跟她说:“你不是在减肥吗?别吃了!”她说,那一刻那种纠结到肠子都打结的心情,至今仍印象深刻。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成人尚且控制不住自己,我们又怎么忍心去苛责孩子呢?
孩子没能力辨析你和他签订的“条约”是否合理,他也没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准确预测。
我们忽略孩子的年龄和他实际的自我约束能力,与他签订“不平等的条约”,最后还反过来批评孩子说话不算数,给他贴上“不守信”的标签,让他对自己失望。
这等同于,我们提前挖好坑,让孩子掉进去,最后还站在洞口指责他“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是非常无理和可笑的,甚至有点儿残忍。
每个孩子都想要做得更好、想让父母满意,但他们对自己的情况估计不足,难免会出现“不守信用”的情况。
不要用约定和承诺来控制孩子我想起身边一个朋友的经历。有一次,她想带6岁的儿子参加朋友聚会,儿子开始不愿意去,后来朋友许诺,如果儿子陪她参加聚会,就给他买一直心心念念的托马斯小火车。儿子高兴地答应了。
聚会开始不久,儿子觉得无聊,吵闹着要回家,朋友怒斥:“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刚才你是怎么答应妈妈的?你再闹的话,我就要生气了!”面对妈妈理直气壮的指责,孩子一脸懵懂。
他会想:是我做错了!我不守信用,还惹妈妈生气了。
他心里该有多自责、多内疚啊!
妈妈为了让孩子听她的,陪她聚会,用小火车诱迫孩子,答应自己的要求。事后,孩子反悔,妈妈就把错误归结到孩子身上。
试想一下,孩子也很无辜,当初答应妈妈时,他肯定以为自己能做到,并不是故意要反悔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责怪孩子不守信用、说到做不到,但我们自己又做得如何呢?很多成人都喜欢订新年计划,可一年过去了,我们真正完成的又有多少?
比如我,一直想做到早睡早起,我在心里跟自己说了几千遍,可常常晚上在床上玩手机,玩着玩着就过了睡觉的点。
我们责备孩子不守信用,可谁来评判我们呢?
我们常常以为,给了孩子选择权,就给了他自由,就算做到了尊重孩子。其实,我们是在用约定和承诺,来实现对孩子行为的约束和控制。
有些妈妈可能会担心,没有约束和规则,孩子一直看电视、玩手机怎么办?每个孩子本质上都是想遵守约定的,如果他总表现出不守信,得寸进尺,我想一定是他生活的环境出了问题。我记得有一次,我批评小拍玩手机,她不服气地说:“爸爸上班,你要带妹妹,又没人管我,我不玩手机干什么呢?”她赌气的话让我明白,是我们陪伴她的时间不够。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在生活中做到了真正尊重孩子,从不刁难他,他总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即时满足,孩子就不会那样固执和任性。”孩子的心是无比单纯的,当他被一次次定义为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时,他慢慢地就会瞧不起自己,真的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这个标签或许一直会印刻在他心里,影响他以后的人生。
诚实守信,固然是很美好的品德。然而,下一次当你想跟孩子做约定的时候,不妨先想想:这是合理、公平、公正的吗?
这符合孩子的承受能力吗?
我真的尊重孩子了吗?
我一定要这样做吗?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用“人性”去体恤孩子,而不用“神性”去要求孩子,我想,这样让孩子能更理解父母与他定下的约定,也能更加合理地遵守约定。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