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自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6.65
4.2折
¥
88
全新
库存32件
作者查理·卓别林著;叶冬心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82975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202593720
上书时间2024-08-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查理·卓别林(1889—1977)出生于伦敦一个演员家庭,在贫民习艺所度过童年的部分时光。年仅十岁,加入童伶舞蹈班,开始职业演艺生涯。参与卡诺剧团《福尔摩斯》一剧的巡回演出,成为舞台明星。随剧团去美国演出期间,被基斯顿电影公司雇佣。在电影《威尼斯儿童赛车》中,创造了极负盛名、深受喜爱的“流浪汉”形象。后又加入埃山奈、互助和di一国家电影公司。1919年,成为联美电影公司创始人之一,其后发行大师级作品《淘金记》《摩登时代》《大独裁者》。1952年,举家迁居至欧洲。1972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77年圣诞节,在瑞士沃韦辞世。
目录
《卓别林自传(精)》无目录
内容摘要
这部自传是卓别林年逾古稀、告别银幕后回顾自己一生生活和从影经历的剖白之作,其中展示了卓别林全部的魅力、勇气、追求和信念:他如何发现和完善自己的天赋,他此后的电影生涯如何展开,以及他如何获得了全球声誉。这部传记是☆早期的演艺名人回忆录,重现了电影和戏剧史上的真实细节和关键轨迹。
从伦敦南区的贫困童年,到好莱坞的财富和名望之巅,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到联美电影公司的创立,再到回归欧洲的“反向移民”,卓别林始终敢于标新立异,这部自传让我们深入这位好莱坞天才的内心和头脑。
1915年起,他大放异彩,将喜剧、欢笑和轻松带给了满目疮痍的战后世界。后来的二十五年里,世人经历了大萧条和希特勒的上台,卓别林始终坚守岗位……从未有人在人们如此需要的时刻,给如此广泛的人群带来娱乐、愉悦和宽慰。
无声电影时代里的一位明星,居然如此擅长文字讲述。他的自传极其流畅,他擅用剪辑手法讲故事的天才显露无疑,整部书被逸事趣闻、轻松幽默点亮。
主编推荐
卓别林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演员家庭。父母在他三岁前就已分开。父亲在年仅37岁时因酗酒过量去世,母亲则长期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卓别林和他的同母异父兄弟雪尼在贫民习艺所里度过了童年的大段时光。年仅十岁,他就加入了童伶舞蹈班,开始了职业演艺生涯。他参与了卡诺剧团《福尔摩斯》一剧的巡回演出,并成为舞台明星。他随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期间,被基斯顿电影公司雇佣。在他的第二部电影短剧《威尼斯儿童赛车》中,他创造了极富盛名、深受喜爱的“流浪汉”形象。很快,他开始自导自演。为追求更大的自由和更高的收入,他先后又加入了安奈山、互助和di一国家电影公司。1919年,他与道格拉斯•范朋克、玛丽•碧克馥、D.W.格里菲斯一同创立了联美电影公司。其后发行了大师级作品《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等。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卓别林的事业陷入低谷,他本人一直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1952年,他迁居至欧洲,此后导演了☆后两部电影《纽约》和《香港女伯爵》,同时完成了这部自传。他的婚姻和情感生活风波不断,☆终他于1943年与乌娜•奥尼尔(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之女)结婚,与其育有八个儿女。1972年,他短暂地访问了美国,领取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75年1月,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不列颠帝国勋章,并获封爵士。1977年圣诞节,他在瑞士沃韦辞世。卓别林自幼即被家门口路过的舞台名角吸引,并立志成为演员。他饰演的流浪汉一角被视为影坛传奇,这部自传讲述的是银幕背后的故事:伦敦南区贫苦的童年、初次登台的经历、为争取拍摄自主权而付出的努力、失败的婚姻、从好莱坞的逃离,以及个人丑闻。
精彩内容
我于1889年4月16日晚上8时,出生在沃尔沃斯区的东街。此后不久,我们一家人就搬到了兰贝斯区圣乔治路的西广场。据母亲说,当时我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的家境相当宽裕,一家人住了三间陈设很优雅的屋子。我至今记得:母亲每天晚上去剧院之前,总让我和雪尼睡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爱怜地给我们把被窝掖好,然后将我们嘱托给一个女仆。三岁半时,我闯了个祸。比我大四岁的雪尼变戏法,把一枚硬币吞下肚去,再从脖子后边取出来,我不甘示弱,也同样把一枚半便士的硬币吞了下去,害得母亲只好去请医生。
每天夜里从剧院回到家,母亲照例要留一些好吃的东西在桌上—一块那不勒斯蛋糕或几颗糖果—让我和雪尼第二天早晨吃,讲好了要我们早晨别吵闹,因为她往往睡得很迟。
母亲是杂剧场的喜剧演员,那时年纪刚近三十岁,长得娇小玲珑,面孔白皙,眼睛是蓝紫色的,淡棕色的长发一直垂到腰下。我和雪尼都很爱母亲。虽然实际上她并不是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但我们都觉得她美得像天仙一样。多年以后,认识她的人还对我说,她当时娇艳可爱,有着一种迷人的风韵。她常常很得意地把我们弟兄俩打扮得整整齐齐,星期日一起出去远足,雪尼穿的是伊顿公学的学生装和长裤,我穿一件蓝色天鹅绒上衣,配一副蓝色手套。我们沿着肯宁顿路漫步,一路上出足了风头。
在那些日子里,伦敦的一切都是那样从容不迫。动作的节拍是从容的;甚至马拉着的有轨车,沿威斯敏斯特桥路跑下去时,也踏着从容的步子,然后,到了桥尽头,在旋转盘上,也从容不迫地拐过弯去。在母亲走红的那些日子里,我们也住在威斯敏斯特桥路。那儿的人都显得欢欣而和蔼,街上都是吸引人的店铺、酒馆和音乐厅。路拐角上对着桥的那家水果店陈设得五彩缤纷,铺子外面也都是排得整整齐齐、堆得高高的水果—橘子、苹果、梨和香蕉,而这就跟河对面那座庄严灰暗的议会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就是我童年时代的伦敦,这就是我情感渐萌、思路初开时的伦敦:记得那春光明媚的兰贝斯;记得那些琐碎细微的事情;记得怎样和母亲坐在公共马车的顶层上,试着去触那掠过去的紫丁香树枝;记得那些扔在有轨马车和公共马车站附近人行道上的五颜六色的车票—橘的、蓝的、粉的、绿的;记得威斯敏斯特桥路拐角上那些脸色红润的卖花姑娘,她们正在做一些鲜艳的纽扣眼插花,灵巧的手指拨弄着闪亮的锡箔和颤巍巍的羊齿草;记得那些刚洒过水的玫瑰花,它们在润湿中散发着香味,勾起了我迷离恍惚的忧郁;记得那些令人感到郁郁寡欢的星期日,那些面色苍白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孩子走过威斯敏斯特桥,很小心地拿好他们的玩具风车和彩色气球;记得那些一便士的妈妈船,它们驶过桥底时,会轻轻地把烟囱倒下来。我相信,我的心灵就是在这一切琐事中成长的。
我们家客厅里的一些物件也影响了我的情绪:母亲那幅和真人一般大小的蕾尔?格温的画像,使我感到厌恶;餐具架上的那些长颈水瓶,使我感到愁闷;那个圆形小八音盒的珐琅面上绘了几个云雾中的天使,我看了又是欢喜又是迷惑。我喜爱的是那把用6便士从吉卜赛人那儿买来的玩具椅子,它使我体会到一种占有财物的特殊感觉。
我记忆中的一些不平凡的大事是:一次跟母亲一起去皇家水族馆①1看杂耍,看到了“她”,那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在熊熊烈火中伸出脑袋向人微笑。我们还花了6便士摸彩,母亲把我举到一个装满木屑的大桶口边,让我从里面摸一包意想不到的东西,结果是一块吹不出声音的口哨糖,还有一枚玩具红宝石胸针。还有一次是去坎特伯雷游艺场,我坐在一张红丝绒椅子上,看父亲表演……后来,天黑了,我坐在一辆四匹马拉的马车的顶上,母亲把我裹在一条旅行毯里,车上还有她剧团里的一些朋友。我们的吹鼓手吹响了号角,和着马匹的得得蹄声和挽具的叮叮铃声。我们沿着肯宁顿路驶去,我沉浸在他们的欢乐和嬉笑声中。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在事情发生后的一个月,也可能是几天以后,我突然觉出母亲的举动和外界的情形都不大对头。那一天她整个上午都和一个女性朋友在外面,回到家里时她是那么激动。我正在地板上玩耍,意识到笼罩在我上空的气氛极度紧张,而我则好像是在井底下倾听什么似的。母亲又是哭又是喊,她一再提到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家伙—阿姆斯特朗说这呀,阿姆斯特朗说那呀,瞧阿姆斯特朗这个畜生!她异乎寻常地激动和紧张,于是我哭了,哭得很厉害,母亲只好抱起我来哄我。又过了几年,我才知道那天下午是为了什么。原来母亲刚从法院回来,她告父亲不扶养她的孩子,可是官司打得不太顺利。阿姆斯特朗是我父亲的律师。
我不大知道自己有一个父亲,也不记得他曾经和我们在一起生活过。他也是一位喜剧演员,性情安静,喜欢沉思,有着一双乌黑的眼睛。母亲说他长得像拿破仑。他还有一条洪亮的嗓子,被公认为一位优秀的艺人。在那个年代里,他也能挣到每星期40镑的高薪。但他嗜酒如命,据母亲说,就因为这个缘故他们俩离了婚。
在那个年头里,歌舞剧演员不喝酒,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因为所有的剧院都卖酒。演员演完戏后,总要到剧院附设的酒吧和主顾们对饮。一些剧院的酒吧赚的钱比票房赚的还多。更有许多名角之所以能拿到大量的薪酬,不仅因为他们有演唱的才能,而且因为他们把大部分钱都花在剧院的酒吧里。不少艺人都在酩酊中毁了自己的一生,而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个。他因饮酒过度病故,死时年仅三十七岁。
母亲总是以幽默和愁怨的口气谈到有关他的事情。他喝酒时脾气很暴躁,有一次他大发雷霆,母亲就和几个朋友一起跑到了布赖顿,父亲盛怒之下拍了一封电报:“你打算怎样?立即电复!”她的回电是:“打算跳舞、宴会、野餐,亲爱的!”母亲在姐妹二人中居长。外祖父名叫查尔斯?希尔,出生于爱尔兰科克郡,是一个皮匠。他面色红润,白发蓬松,胡子长得有些像惠斯勒①1所画的卡莱尔。风湿痛把他折磨得够苦,据他说,民族主义者起义的时候,他因为要躲避警察而睡在潮湿的地上,结果就染上了这毛病。最后他在伦敦落了户,在沃尔沃斯区的东街靠修皮鞋过日子。
外祖母有一半吉卜赛血统。这件事原是我们家的一个秘密。然而外祖母却常常夸口,说什么她家是一向付高价地租的。她娘家姓史密斯。我只记得她是一个性情活泼的小老太婆,每次看见了我,总是学着小孩讲话的声调跟我亲热。我还不满六岁那年,她就死了。她早已和外祖父分开,至于是为了什么,他们俩谁也不肯说明。但是据凯特姨妈透露,那是因为家里发生了三角恋爱纠纷,外祖母和她的新欢在一起时被外祖父撞破了。
如果以普通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家的道德观,那就像将一支体温计放在沸水里一样荒唐。由于有这样一种家风,皮匠的两个漂亮女儿很快就离开了家庭,被吸引到舞台上去了。
母亲的妹妹凯特姨妈也是一位喜剧演员,但有关她的事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因为她只间或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一下。她长得很标致,可脾气挺大,始终不能和我母亲融洽相处。她也偶尔来我家玩,但往往因为母亲说了一句什么话,或做了一件什么事,就突然大动肝火,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母亲十八岁那年和一个中年男子私奔,逃到了非洲。她后来常常谈起她在那里的生活:拥有大农场,雇有仆人,养有驯马,那生活是够豪奢的。
在她十八岁那年,我哥哥雪尼出世了。我听说,他是一位爵爷的儿子,等到年满二十一岁,就可以继承一笔价值2000镑的遗产,这件事我听了又是高兴又是懊恼。
母亲并没有在非洲待很久,就回到了英国,和我父亲结了婚。我不知道非洲的那宗公案又是如何了结的。但是,每逢我们家穷极无奈时,我就责怪母亲不该放弃了那样美好的生活。她总是笑着说,那时候她年纪太轻了,做事不谨慎也不聪明。
我不知道她对我父亲的感情究竟深到什么程度,但是,每次谈到父亲的时候,她并没有怨恨的口气,而这就使我怀疑,她当时十分冷静客观,并未深深陷入情网。有时候她用同情的口气叙述有关父亲的事,有时候也谈到他如何酗酒和动武。以后几年,每逢生我气的时候,她总是伤心地说:“你会像你父亲那样穷苦而死的。”她在去非洲之前就认识了父亲。他们俩互相爱恋,并且合演过一出爱尔兰情节剧《沙默斯?奥布赖恩》。十六岁那年,她已开始演主角。随着这个剧团作巡回演出的时候,她遇到了那个中年的爵爷,跟他一起逃到了非洲。等她再回到英国时,父亲和她重温旧情,于是他们结了婚。婚后三年,我出世了。
我不知道除酗酒外,还有什么其他不愉快的事情,只知道我出生后一年,我的父母就离了婚。当时母亲并没有申请扶养费。她有足够的资格当一名红角,每星期挣25镑,尽可以维持自己和她两个孩子的生活。只是后来时运不济了,她才请求救济,否则她是不会去打官司的。
她的嗓子早就常常失润。她的喉咙本来就容易感染,稍微受了点风寒就会患喉炎,一病就是几星期,然而又必须继续演唱,于是她的声音越来越差。她对自己的嗓子已经没有把握。唱到一半,它会变得沙哑,突然低得像是在轻声细语,于是听众就哄堂大笑,开始喧哗。她为自己的嗓子提心吊胆,这影响了她的健康,使她在精神上垮了下来。结果是,她在剧团里的演出越来越少,最后完全没有演出了。
媒体评论
电影行业里wei一的天才。——乔治•萧伯纳在此一百年中,几乎再没有人在任何领域取得过如此之高的声望。——《纽约时报》一位演员的☆佳剖白。一部令人惊叹的作品。——《芝加哥论坛报》精彩、跌宕,有如卓别林的另一部电影杰作,令人深深沉迷。——《纽约时报书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