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2.53
6.6折
¥
79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臧峰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326542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32108037
上书时间2024-07-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会长、全国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课题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阐释》《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文本语境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晚年恩格斯哲学经典文本的内在逻辑研究》《通往智慧之路》等。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等。
目录
导 论
一、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
二、“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三、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内涵
第一章 以新的思想解放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一、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古今中西之争”
二、“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三、旧邦新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和世界历史意义
第二章 “第二个结合”的百年探索与内在机理
一、“第二个结合”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内在契合的有机整体
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四、“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第三章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一、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双重向度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语境
一、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交融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认同
三、塑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高度
第五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与世界历史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二、现代化的中国经验与中华文明的现代重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特质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三、以新的思想解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七章 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与时代品格
一、回溯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
二、展现文化自信的时代品格
三、把握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
第八章 中国梦的历史语境、哲学境界与文化价值
一、中国梦的历史语境与现代中国的百年命运
二、中国梦的哲学境界与现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三、中国梦的文化价值与现代中国的未来走向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结构
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二、弘扬“红船精神”与革命文化的光荣传统
三、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四、彰显美好生活的文化内涵
第十章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自觉
一、把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要义和内在结构
二、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
三、秉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己任
第十一章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视野
一、秉持文明和谐发展的时代主张
二、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三、坚定文化主体性与胸怀天下的世界意识
第十二章 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资源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价值
结 语
一、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的总体进程
二、掌握坚持“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
三、秉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解析“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读本。通过解读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语境,本书以唯物史观探究“第二个结合”的内在机理,论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思路与方法。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和世界历史意义的基础上,作者深入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结构,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与时代品格。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自觉,本书探究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的理论资源,探析了秉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阐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理内涵。
精彩内容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正是实现现代重塑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成了文化的再生机制,促进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之所以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因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结构、民族性格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的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
运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所需。文化进步是在社会进步中实现的,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时代的需求,反映时代的关注,体现了时代创造和历史选择,提升了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是在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从中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打开了让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的创新空间。在这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力地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因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从新的思想解放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很高的文化立意。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就会深刻理解“旧邦新命”: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只有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智慧和生态观念,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任何传统中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都会在时代发展中实现自我更新,都会彰显时代精神。只有发扬传统文化中“活的东西”,才是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这里有一个新旧文化转化的问题,以新文化取代旧文化,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因而,不应固守传统、亦步亦趋,而应超越既往、别开生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文化主体性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这种文化主体性使我们党在新时代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认为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得到深入认识,我们党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结构,阐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路径,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我的时代勃兴。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豪,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动力源。这种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自信,它表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复兴的中国文化将以其积淀深厚的思想传统解析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提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反复证明为有效的合理性思路。这种自信源自对中国思想家强调的仁义理念、中性思维、大同境界的创新性发展,是复兴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精神明证。
中华民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国人艰难跋涉、艰苦奋斗、矢志创新的久远绵长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历程表明,中国人没有失掉文化自信力。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长线逻辑中理解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文化信心。这种自信是对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正是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新时代创造新文化,实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繁荣兴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因为秉持文化主体性,强调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将愚昧落后的中国建成文明先进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实现独特的思想创造,它超越既往、借鉴外来,在现代化探索中发挥作用于现实的经济与政治,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今天,我们要坚持学以致用,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征程上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