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暗面:战争、军火生意与帝国扩张(1914-2018)(上下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75.87
4.0折
¥
188
全新
库存39件
作者(美)奥利弗·斯通,(美)彼得·库茨尼克 著;潘丽君,王祖宁,张朋亮,张波 译
出版社广西师大
ISBN9787559838834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88元
货号1203297241
上书时间2024-07-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奥利弗·斯通(OliverStone)美国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好莱坞重量级导演、编剧。奥利弗·斯通是一名越战老兵,曾在战争中负伤,因而对战争的危害深有体会。越战结束后,他开始学习电影创作,凭借“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闻名于世,其中前两部影片帮他两度斩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斯通之后又拍摄了多部政治题材的作品,展示了他处理战争、混乱和阴谋的出色技巧,如《刺杀肯尼迪》《华尔街》《尼克松》《世贸中心》《小布什传》《斯诺登》等。
彼得·库茨尼克(PeterKuznick)美国人,美利坚大学历史教授兼核问题研究所创始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杰出讲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冷战及核能历史,著有《超越实验室》(BeyondtheLaboratory)《反思冷战文化》(RethinkingColdWarCulture)等。
目录
引言/1
第1章 威尔逊:争夺战后世界重塑权/33
厌恶革命、捍卫资本的顽固派/33
美国为什么必须参加一战?/36
……
存在性危机爆发/86
第2章 罗斯福新政:与大资本家的激烈拉锯战/101
百日新政如何挽救大萧条?/102
苏联模式生机勃勃,美国迎来左倾时代/115
……
孤立倾向助长法西斯气焰/152
第3章 二战:谁真正击败了纳粹德国?/165
德国闪电连击,英法选择绥靖/166
《租借法案》会断送美国和平?/169
……
斯大林不支持全球革命/214
第4章 杜鲁门:原子弹事件始末/227
曼哈顿计划——核战争从科幻走向现实/228
华莱士被篡夺了副总统候选提名/236
……
苏联卷入核军备竞赛/289
第5章 谁挑起了冷战?/303
国务卿“揣着”原子弹来谈判/306
铁幕演说:丘吉尔极力挑拨美苏大战/314
……
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356
第6章 艾森豪威尔:反共与黩武的时代/369
为捍卫霸权,必须研制氢弹/369
麦卡锡主义:歇斯底里的反共浪潮/374
……
“第五福龙丸”悲剧/427
第7章 肯尼迪:古巴导弹危机始末/441
苏联已经领跑太空竞赛?/443
“导弹差距论”引美国恐慌/446
……
推行去冷战政策,肯尼迪招来暗杀/500
第8章 林登·约翰逊:帝国的脱轨/517
粗俗、傲慢的新总统/518
隐瞒战争局势,逐步增兵越南/522
……
屠杀百万左翼,阻止印尼去殖民化/545
第9章 越南战争:一个漫长的噩梦/561
尼克松与基辛格:“疯子”遇上“神经病”/561
体面结束越战的最佳方案?/567
……
水门事件曝光,尼克松遭弹劾/607
第10章 卡特:右翼当道,缓和梦碎/617
福特经济封锁越南/618
右翼渗透政府与情报机构/624
……
扶植萨达姆搅局中东/652
第11章 里根时代:拉美成为冷战新赛场/661
史上最无知的总统/661
里根团队的“牛鬼蛇神”/665
……
美国输血孕育“基地”组织/711
第12章 冷战结束:指缝中溜走的机遇期/723
倡议裁军与自决,苏联从第三世界退场/724
戈氏放弃东欧,北约承诺不东扩/729
……
危险的信号/765
第13章 布什—切尼:伊拉克战争始末/779
“9·11”是“新美国世纪计划”的机遇?/780
新型战争:不打击某个国家,而是打击一种战术/786
……
华尔街再迎镀金时代/842
第14章 奥巴马:帝国的十字路口/861
站队富豪,引爆“占领华尔街”运动/864
极端反恐政策常态化/877
……
战略转移:重返亚太/936
第15章 2012—2018:失控与重置/965
俄罗斯军事复兴/965
隐忧兑现:多极化时代回来了/970
……
气候变化论是骗局?/1107
致谢/1157
内容摘要
本书完整记述了美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黑暗面。
好莱坞知名导演奥利弗·斯通与历史学家彼得·库茨尼克携手,全面整理、分析了美国从威尔逊到特朗普这18任总统任内对外军事干涉的历史,展示了美国自踏上帝国与征服之路所犯下的种种错误。
从血腥镇压菲律宾独立斗争开始,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到持续多年的反恐战争,美国以保卫国家安全、消除潜在威胁、传播民主与自由等借口,在拉美、亚洲和中东等地区反复卷入冲突。
借助解密档案、新闻报导、学界研究等各种资料,本书精心记录了帝国缔造过程中的种种残酷画面,充分展现了在20世纪里,美国如何在资本家和野心家的裹挟下做出种种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也很好地解释了它为何能从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一跃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精彩内容
美军差点射中苏联核潜艇……整个局势剑拔弩张,一触即发。10月27日,又一起事件被施莱辛格准确地称之为“不仅是冷战期间最危险的时刻,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在“伦道夫”号(Randolph)航空母舰的引领下,一支海军舰队开始向为了保护其他靠近古巴的苏联船只的苏联B-59潜艇附近投掷深水炸弹。美国舰队的人员并不知道,这艘苏联潜艇携带有核武器。苏联通信官瓦季姆·奥尔洛夫(VadimOrlov)后来描述当时的场景称:“(深水炸弹)就在船体的一侧爆炸。
那感觉就像你坐在一个金属桶内,有人拿着一把大锤不停地在外头敲。对全体船员来说,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甚至令人胆战心惊。”潜艇内的温度急剧上升,尤其是在发动机舱内。舱内一片漆黑,只有应急灯仍在闪烁。二氧化碳指数已经接近致命水平,人们几乎无法呼吸。“一名执勤人员晕倒在地,接着是另一名,然后是第三名……他们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名接一名地倒下。但我们仍在坚持,并伺机逃脱。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4个小时,我们备受煎熬。”随后,“美国人用某个更强力的东西击中了我们……我们心想——一切都完了”。
潜艇内一片恐慌。指挥官瓦伦丁·萨维茨基(ValentinSavitsky)试图联系总参谋部,但未能成功。他随即下令掌管核鱼雷的官员准备战斗,并高声喊道:“也许战争已经在别处打响,但我们却在这里翻跟斗。我们现在就把他们炸死!让我们与他们同归于尽!我们决不会让海军蒙羞。”萨维茨基转向另外两名军官,但幸运的是,指挥官瓦西里·阿尔希波夫(VasiliArkhipov)让他冷静下来,并说服他不要发射鱼雷,从而单枪匹马地阻止了一场核战争。
在这场令人痛苦的对峙中,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接到消息称,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击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苏联试图让美国失去侦察能力,要求肯尼迪授权发动空袭和入侵古巴。随后,侦察行动也引火上身,送来报告说苏联已将导
弹置于发射架上。肯尼迪承认:“时间不多了。”美国完成了它的准备工作,25万军队已经动员起来,准备入侵古巴。在当地扶植新古巴政权的计划已开始运作,2000架次的轰炸行动也已准备就绪。入侵行动似乎迫在眉睫。
卡斯特罗预言,美国将在24—72小时内发动袭击,他敦促赫鲁晓夫在美国袭击苏联之前,率先对美帝国主义发动核打击。与此同时,肯尼迪收到赫鲁晓夫的第二封来信,局面变得更加复杂。赫鲁晓夫的上一封信是极其私人化的,但这一封信似乎出自某个委员会。有人怀疑苏联发生了军事政变,赫鲁晓夫已被赶下台。信中要
求美国承诺放弃入侵古巴,同时撤走北约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美国副国务卿乔治·鲍尔(GeorgeBall)和阿德莱·史蒂文森曾建议用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换取苏联撤走古巴导弹。在这次危机发生前,肯尼迪已经两次赞同美国从土耳其撤出过期的“朱庇特”导
弹。但现在,肯尼迪拒绝了苏联的交换要求,他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妥协不仅会疏远土耳其,还将瓦解北约组织。
肯尼迪决定只回复第一封信,提出放弃入侵古巴。就在危机最
严峻的时刻,一架U-2侦察机意外偏离航线,误入苏联领空,而在苏联边境戍卫的是装有空对空核导弹的战斗机。美国人不知道苏联已将装载核弹头导弹的炮台移到了距关塔那摩基地仅15英里的地方,准备将基地炸成碎片。战争再次一触即发。10月27日星期
六,罗伯特·肯尼迪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会见了苏联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AnatolyDobrynin),向后者表示如果苏联不立即将导弹基地撤出古巴,美国将对其发动袭击。他承诺美国将在4—5个月内从土耳其撤出“朱庇特”导弹,但前提是苏联领导人不公开
双方的这一秘密协议。在焦急地等待苏联回应的时候,忧心如焚的肯尼迪总统向一位年轻女伴坦承:“我宁愿让自己的孩子们被赤化,也不愿意让他们死去。”这种离经叛道之见与艾森豪威尔更为传统
的观点大相径庭。艾森豪威尔曾向英国驻美大使表示,他“宁愿被原子弹炸死,也不愿被赤化”。入睡前,麦克纳马拉心想,他也许活不到下个周六的晚上了。1953年,在第一次得知有关核武器的情况时,赫鲁晓夫一连数日寝食难安。对所有人来说,幸运的是,如今的他最终决定,为了挽回颜面而让数亿人死亡是不值得的。次日清晨,苏联宣布将从古巴撤出导弹。在1970年的回忆录中,赫鲁晓夫称,罗伯特·肯尼迪传来的信息更令人绝望。“虽然(肯尼迪)总统本人反对因为古巴问题发动战争,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事件可能会违背他的意愿,”他警告道,“……如果这种局势持续下去,总统不确定军方是否会将其推翻并自行掌权。美国军队可能会失去控制。”这场危机到此结束,但也许还没有结束。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如释重负,但实际上危机接着持续了三周之久。肯尼迪还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伊尔-28”(Il-28)轰炸机,理由是这些飞机有可能运载核武器,并要求苏联将在古巴的军事人员削减至3000名。但赫鲁晓夫很难满足这个要求,因为飞机现在属于古巴。11月11日,就像罗伯特·肯尼迪对多勃雷宁提出的条件那样,赫鲁晓夫也向美国提出了类似条件。赫鲁晓夫表示,他将按照“君子协定”,在未来某个时刻撤出“伊尔-28”轰炸机。139肯尼迪断然拒绝了他的提议,要求他公开宣布苏联将立即撤出轰炸机。在整个过程中,美国始终处于二级戒备状态,这戳中了苏联的弱点。11月20日,这场危机最终以苏联向美国妥协而宣告结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