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塞罕坝(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美丽塞罕坝(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6.84 3.5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悦俊//段宗宝

出版社天地

ISBN9787545548884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0676005

上书时间2024-07-19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称塞罕坝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本书是关于塞罕坝林场55年建设的长篇纪实作品。《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两位记者经过多次实地采访,生动诠释了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从一棵树的荒原变百万亩人工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谱写了几代人将青春奉献给绿色生态的大爱之歌。本书完整记录塞罕坝由荒漠到林海的巨变,深刻反映了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的奋斗历程。内容既契合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精神,又弘扬了塞罕坝林场建设中的感人典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从皇家猎场到荒漠风沙
第二章  “功勋树”的奇迹
第三章  到塞罕坝去
第四章  六女上坝
第五章  “下马风”来袭
第六章  “马蹄坑会战”
第七章  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
第八章  在摸索中奋斗
第九章  坝上悲歌
第十章  守业比创业更难
第十一章  望海楼上的守望
第十二章  世世代代把造林营林事业继续下去

内容摘要
 “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热乎不在乎:乐在其中”。三代塞罕坝人以一种乐观的战天斗地的精神,一心一意种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在荒漠沙地上建起百万亩人工绿海,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也
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美丽塞罕坝》讲述了三代人奋战五十多年,“千里松林”再现的壮举,并着重描写了第一代塞罕坝人从上到下,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一身泥,晚上一
身霜的感人事迹。他们克服了塞罕坝高寒、风大、生
活条件艰苦的困难,慢慢摸索种树的经验。他们没有屈服于环境的艰难和个人遭遇的疾苦,始终如一地奋斗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终于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塞罕坝变成“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精彩内容
 塞罕坝历史上有“千里松林”的美誉,到了清朝,更有著名的秋狝场所——“木兰围场”。
它“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
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清康熙帝看中了这块土地,塞罕坝遂成为清朝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政治战略要地。
当历史推进至清朝后期,1863年,也就是同治二年,塞罕坝开围放垦,农牧活动增多,加之山火连年不断,日本侵略者疯狂采伐,曾经的原始森林、肥美草原逐渐退化为荒漠。
从一棵树的莽莽荒漠到百万亩的人工绿海,时至今日,河北塞罕坝林场靠艰苦奋斗屡创奇迹。
2016年2月,在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王方杰的策划和指示下,笔者前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对几十年来坚守此地的老、中、青三代林场建设者进行采访。
天蒙蒙亮,我俩背着大书包,睡眼惺忪地出现在北京站的站台上,登上许久未曾坐过的普快列车。一次终生难忘的采访,就以一个极其平淡的心情开始了。
列车很慢,从北京到承德不过两百余公里的路程,竟
需要5个小时。这与效率第一、时间第一的时代氛围似乎格
格不入。火车一路上晃晃悠悠,“哐当哐当”的车轮声夹杂着不时传来的旅客的笑声,让照进车窗的阳光更显和煦,仿佛一切又回到了那个“马车很慢,书信很远”的年代。
火车暖气开得很足,温暖的车厢让人不禁哈欠连连,望着窗外的双眼也跟着有些迷离。即使看见那些因寒冷而变得只剩土色的山头,也觉得分外可亲,全然忘记车外那猎猎的寒风和肃杀之气。
上一个稿件刚刚结束,下一个采访尚未开始,正是一
个记者心目中最理想、最舒适的状态。一番天南海北的聊天之后,话题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塞罕坝”。
出发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功课: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清朝时更成为“皇家狩猎场”;而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于自然灾害、战乱、无节制掠伐等,塞罕坝已经变成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漠;1962年,原
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断传承,塞罕坝再次变成了“河的源头、
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乍一看,故事很简单,在这种大历史的叙述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能够消耗人一生的几十年时光,似乎也只不过寥寥几笔而已。
当时我们不知道的是,一个历史波纹的背后,有着无数普通人命运的转折。一眼望去平静如止的水面下,有着
无数普通人拼搏击水的波涛汹涌。
半个多世纪前,“向塞罕坝进军”的号角吹响。
1962年9月,369名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热血青年们,一边吹响了集结号,一边怀揣着梦想北上。他们一路来到这里——海拔最高处达1900多米的塞罕坝。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