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曼·罗兰:此人此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罗曼·罗兰:此人此作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95 5.0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77209050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2111197

上书时间2024-07-1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游历世界各地.代表作《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等。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生平概述
引言童年中学时代高等师范远方的来信罗马祝圣学徒奋斗岁月十年隐居肖像成名罗兰:欧洲精神的化身
003 005 010 014 021 025 031 034 039 044 046 049 052 
第二部分 早期剧作
1 作品与时代  057  
2 鸿鹄之志  062  
3 创作系列  066  
4 冷门剧作  070  
1890—1895  
5 信仰悲剧《圣路易斯》《埃尔特》  074  
1895—1898  
6 《圣路易斯》  077  
1894  
7 《埃尔特》  080  
1898  
8 尝试革新法国戏剧  083  
9 向人民呼吁  086  
10 创作计划  089  
11 创造性的艺术家  093  
12 革命戏剧  095  
1898—1902  
13 《七月十四》  098  
1902  
14《丹东》 101 
1900 
15《理性的胜利》 104 
1899 
16《群狼》 107 
1898 
17陷落虚空的呼唤 110 
18《终有一日》 112 
1902 
19剧作家 115
第三部分 英雄传记 
1深谋远虑 125 
2受难的英雄 129 
3《贝多芬传》 132 
4《米开朗琪罗传》 136 
5《托尔斯泰传》 139 
6未完稿的传记 141 
第四部分 《约翰·克利斯朵夫》
1圣克里斯托弗 147
2复苏 149
3作品的起源 151
4文无定法的作品 155
5角色的精髓 160
6英雄交响曲 165
7创作之谜 169
8约翰 ·克利斯朵夫 174
9奥利维尔 180
10格拉齐亚 185
11约翰 ·克利斯朵夫与同伴 187
12约翰 ·克利斯朵夫与列国 190
13法国的景象 193
14德国的景象 198
15意大利的景象 201
16犹太人 204
17世代更替 208
18别离 213 
第五部分 谐谑间奏曲
1意外之作 217 
2勃艮第兄长 219 
3高卢风格 224 
4令人沮丧的消息 226
第六部分 欧洲的良心 
1遗产的守护者 231 
2未雨绸缪 233 
3避难之地 236 
4为人类服务 240 
5精神的法庭 242 
6与格哈特 ·豪普特曼的辩论 246 
7与维尔哈伦的通信 249 
8欧洲的良心 252 
9篇篇宣言 255 
10《超乎混战之上》 258 
11反对仇恨的运动 262 
12对手 267 
13朋友 273 
14信件 278 
15顾问 280 
16形单影只 284 
17日记 286 
18《先驱》与《恩培多克勒》 288 
19《利吕里》 292 
20《克莱朗博》 296 
21最后的恳求 304 
22思想独立宣言 306 
23特使 310
附录 罗曼 ·罗兰的作品 311

内容摘要
本选题为茨威格传记作品集之一,讲述了从罗兰的童年,直至1919年罗兰的《精神独立宣言》发表,与一般传记不同,茨威格通过解读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名人对罗兰产生的重要影响,不拘泥于史实,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讲述了罗兰的个性气质、人格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了其人格魅力是如何形成的,表明了他一种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彰显了罗兰思想和作品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创作方式赋予了作品以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把读者领进了一个既深邃又博大的立体空间。

精彩内容
作为一部罗曼史,《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文学中没有原型;但书中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原型。历史学家罗兰毫不犹豫地从伟人的传记中借用了一些特征,为他笔下的人物所用。同样,在很多情况下,他所描绘的人物也会让人想起当代生活中的人物。他以一种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一个由他发起的进程,将想象力与历史相结合,将个人品质融合在一个新的综合体中。他的描绘往往是一些马赛克,而非全新的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归根结底,他的文学创作方法总是让人想起作曲家们的作品。他转述了关于主旨的回忆,但并没有过度模仿。《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读者经常幻想,就像在阅读一部重要小说时那样,他已经认识了一些公众人物;但不久以后,他发现另一个人物的特征又闯入了进来。因此,每幅肖像都是由百变的元素鲜活地构建起来的。
起初,约翰·克利斯朵夫似乎就是贝多芬。塞佩尔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言中,将它称为“贝多芬的一生”,并无不妥。事实上,小说开头的篇幅向我们展示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他的形象是以贝多芬这位大师的形象为蓝本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让我们看到,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是一位音乐家,他的身上更体现出了所有伟大音乐家的精髓。音乐史上,万神殿中的人物以一张复合的肖像呈现出来;或者,用音乐术语来类比,大音乐家贝多芬正是和弦的根音。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贝多芬的故乡莱茵兰长大;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贝多芬一样,血管里流淌着佛兰德人的血。他的母亲也是农民出身,他的父亲是个酒鬼。尽管如此,约翰·克利斯朵夫还展现出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之子弗里德曼·巴赫的许多特质。又一次,年轻的再世贝多芬写给大公的信仿照了历史文献;他与费劳·冯·克里奇的相识让人想起了贝多芬和费劳·冯·布罗伊宁夫人的交情。但是有很多事件,比如城堡里的场景,都让读者想起了莫扎特的青年时代;莫扎特与罗丝·坎纳比奇的爱情插曲被转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中。随着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年纪渐长,他的性格越来越不像贝多芬。在外在特征上,他变得更像格鲁克和韩德尔。关于韩德尔,罗兰在别处写道:“他那令人生畏的率直震惊了每一个人。”我们可以一字不差地将罗兰对韩德尔的描述运用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他独立且易怒,永远无法使自己适应社会生活的习俗。他坚持直言不讳,一天里总有那么二十次,他会把所有与他交往的人统统惹恼。”瓦格纳的生平对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尼采所说,起源于“来自本能的深处”;为小出版商做雇佣文人;日常生活中的卑劣细节 ——所有这些几乎一字不差地从瓦格纳的生平自传《德国音乐家在巴黎》中转移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
然而,恩斯特·德西笔下的胡戈·沃尔夫的一生对罗兰书中主角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使之几乎剧烈地背离了贝多芬的形象。我们不仅从德西的书中找到了个别事件,例如对勃拉姆斯的仇恨,对哈斯勒(瓦格纳)的访问,发表在《狄俄尼索斯》(《维纳沙龙布拉特》)上的音乐批评,失败了的悲喜剧《彭忒西勒亚》的序曲,以及对舒尔茨教授(埃米尔·考夫曼)难忘的访问。此外,沃尔夫的整体性格、他的音乐创作方法,都被移植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灵魂之中。他原始的创作力,如火山喷发般奔涌而出的旋律充满了世界,在短短一天内写出了四首永恒的旋律,随后几个月却无所事事,从快乐的创造活动突然转向阴郁的沉思——胡戈·沃尔夫所特有的这种天才形式成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悲剧性设定的一部分。虽然他的外部特征让我们想起了韩德尔、贝多芬和格鲁克,但他的精神类型因其间歇性喷涌出的能量,而更像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这种差异,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他更为辉煌的时刻里,增添了舒伯特那种令人愉悦的宁静和孩童般的欢乐。他具有双重性格。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个性结合了古典以及现代两种音乐家类型,使得他的性格中甚至包含了古斯塔夫·马勒和塞萨尔·弗兰克的许多特征。他并非某个音乐家个体、并非一个生活在特定时代的人物形象,他是音乐这一整体的升华。
然而,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事件,取材自一些非音乐家的冒险经历。与法国演奏家的相遇取材于歌德的《诗与真》;之前我提到,托尔斯泰最后时日里的故事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逃入森林这一段中有所体现(尽管在后一案例中,我们在一瞬间,从这个漏夜前行的旅行者形象里看见尼采向我们瞟了一眼)。格拉齐亚代表不死的挚爱;安多纳德的形象以勒南的妹妹亨利特为蓝本;女演员弗朗索瓦兹·乌登让人联想到埃莉诺拉·杜丝,但在某些方面,她又让我们想起了苏珊娜·德斯普雷斯。伊曼纽尔的形象除了纯属虚构的特征外,还包含了来自查尔斯·路易斯·菲利普和查尔斯·佩吉各自的特征;在以较少笔墨勾勒的次要人物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德彪西、维尔哈伦和莫雷亚斯。《节场》出版后,议员鲁桑、评论家列维·科尔、报纸老板加马切和音乐销售商赫克特的形象伤害了不少人的感情,而罗兰无意借此针对谁。这些肖像画是在研究了普遍的人物形象后塑造出来的,代表了不断出现的平庸人物,他们具有永恒的真实性。在这一点上,他们不亚于那些罕见的、精致的稀有人物。
然而,奥利维尔的形象似乎是纯属虚构的。正因如此,他被认为是最具生命力的角色,这完全是因为,我们不由自主地感到,在许多方面,我们面前出现的是艺术家本人,与其说展现了环境造成的命运,不如说展现了罗曼·罗兰那人性的本质。
像古典画家一样,他在介绍自己时几乎是不着痕迹的,只是在历史场景中略加了一些修饰。这些描述的正是他自己的形象,瘦削、衣着考究,微微弯腰;在这里,我们看到他自己的能量,这种能量指向内在,并在理想主义中自我消耗;罗兰的热情展现在奥利维尔清晰的正义感上,表现在他对自己命运的顺从上,尽管他从不放弃自己的事业。诚然,在小说中,这位托尔斯泰和勒南的学生秉持着这种温和的精神,将用武之地留给了他的朋友,然后作为过去世界的象征,他消失了。但约翰·克利斯朵夫只是一个梦想,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有时会产生对能量的渴望。奥利维尔——罗兰,实现了他年轻时的梦想,在他的文学画布上描绘了自己的生活图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