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小说六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0.64
5.9折
¥
69
全新
库存57件
作者蔡翔|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7882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1203281067
上书时间2024-07-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蔡翔,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赴安徽固镇县杨庙公社插队务农,后历任上海三轮铸件厂工人,上海长新色织厂技校教师,《上海文学》杂志社编辑、执行副主编。2002年调入上海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当代文学和文化的批评与研究工作,兼及散文随笔写作。代表作有《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2010),《神圣回忆》(1996),《日常生活的诗意消解》(1994),《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1987)等。
目录
导论:“退后一步”与1980年代
第一章:小资产阶级是怎样被改写的——从《波动》到《晚霞消失的时候》
1,作者和作者背景
2,火车和空间
3,意象和物象
4,人物
结语
补记
第二章:怎样才能成为小资产阶级——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
1,高加林想要什么(一)
2,高加林想要什么(二)
3,高加林和土地
4,高加林和村庄
5,高加林和爱情(一)
6,高加林和爱情(二)
7,高加林进城
8,《平凡的世界》好像不太平凡
结语
补记
第三章:“小日子”的政治、经济和美学想象——以《芙蓉镇》为例
1,先从“话说《芙蓉镇》谈起”
2,什么样的日子才算“小日子”
3,怎样才能过好“小日子”
4,《芙蓉镇》的“政治世界”
5,《芙蓉镇》的结尾
补记
第四章:“小日子”和对“小日子”的反思——以《鲁班的子孙》为例
1,黄家沟的木匠铺为什么倒闭
2,老木匠
3,小木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穷人该如何描写
5,什么是理
6,批评家在说些什么
结语
补记
第五章:工业化,还是去工业化——现代化在1980
1,为什么要写工厂
2,还是要从《乔厂长上任记》说起
3,新工人怎么管理
4,那么科学呢
5,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补记
第六章:反1980年代的1980年代
1,释题
2,从反思到改革
3,现代派从形式创新开始
4,例外的作品
5,“知青一代”和寻根文学的崛起
6,先锋的出场
7,走向1990
内容摘要
蔡翔通过文学重绘1980年代的社会转折与思想图景,提出“两个80年代”的说法:第一个80年代,围绕社会领域中的改革、启蒙、现代化等观念展开,由“伤痕文学”发端打开了诸多的写作领域,文学以现实主义手法依然拥有饱满的社会政治功能与历史使命。第二个80年代,源于对第一个80年代的反思与质疑,改革与现代化的发展主旋律既带来勃勃生机也带来问题与危机,在个体意识和内在自我日益凸显的同时,文化与文明问题也成为80年代中期之后的核心思想议题;现代主义悄然崛起,并由此诞生了“纯文学”观念,影响延续至今。
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与王朔作品轮番登场,将80年代初期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变成“一地鸡毛”式的庸碌日常,他们以文学的方式消解了一
个大时代的理想和价值,从而终结了80年代,开启了90年代。
这是作者将文学史与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部思想文本。作者认为,1980年代不能成为80年代人的纪念馆,而应该成为历史的图书馆,以供我们反复阅读。
精彩内容
怎样才能成为小资产阶级《节选》1983年1月,我在《上海文学》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学评论《高加林和刘巧珍——<人生>人物谈》,这篇文章帮助我走上了文学批评的道路,也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1980年代,惠赐我良多,所以我总是心怀感激,但这并不妨碍我同时反思这个年代,包括我自己的思想历程。
1980年代是这样一个年代,旧体制正在动摇,新制度尚未确立,一切皆有可能,哪怕高加林的结局充满悲剧性,也阻挡不了阅读者改变自我命运的激情。这很浪漫,但正是浪漫造就了1980年代,或者说,1980年代成就了浪漫。当然,新制度终于落实,1980年代的浪漫也
只是那一瞬间的事情。
后来,路遥出版了《平凡的世界》,并托出版社给我寄来一套。我读了,但没有马上发表意见。那时候,我想再慢慢思考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发生了很多变化,我的兴趣也已经转移。20002年以后,我进入大学,在每次面试研究生的时候,学生都会提到《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成了他们的圣经。这使我惊讶,我能感觉到的,是路遥的影响历久弥新。于是,我又拿起《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我想知道为什么。读了几遍,慢慢地,有了一些想法,但也只是一些想法而已。
这四十年,尤其是近年,路遥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不仅史料丰富,研究也更上层楼。那些优秀的论文,拓展了我的视界,其实,已用不着我再来饶舌。
但我还是想再来说一说,更多的,是想表示对路遥的一
点追思。
以下,我想用札记的方式,记录我重新阅读的一些感受。
一、高加林想要什么(一)高加林想要什么,不是个问题,但从这里出发,也
许可以展开讨论。
高加林有两个身份,这两个身份都是作者赋予他的。第一,高加林是个文学青年,文学青年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往前,有1950年代的夏可为,因为充满文学幻想,不安于学业,受到赵树理的批评。一般来说,文学青年有激情,也富于幻想,但不安分,是小资产阶级的温床,而如何规训文学青年,也是1950-1970年代的主要任务。但另外一方面,文学门槛低,投入成本也少,是底层青年改变自身命运的路径之一。说1980年代是文学时代,对的,但也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当然,能够
借助文学改变命运的,毕竟是少数,但给了许多人以幻想。高加林没有这么大的野心,只是喜好,但喜好给了他梦想的条件。实际上,文学青年作为原型,影响到许多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哪怕这些人物并不“文学”。丛深《千万不要忘记》里的丁少纯如此,铁凝《哦,香雪》中的香雪也是如此。第二,高加林是个高考失败者,这就切断了他上升的道路。1977年恢复高考,是个大事。写高考成功者的多,写失败者的少,《人生》就写了失败者。高考相对平等,但高考前的准备,未必平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