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白华美学现代性问题研究
  • 宗白华美学现代性问题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宗白华美学现代性问题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3.41 4.9折 89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冰冰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22376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9元

货号31899737

上书时间2024-07-09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冰冰,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省“双创”博士。主要从事中西方现代美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新文学史料》《学术前沿》《宁夏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 论1
壹 从“启蒙现代性”到“审美现代性”:宗白华美学思想现代性建构
第一章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43
一、现代性的自我否定:作为问题出现的现代性及批评路径  44
二、重返历史哲学场域:回答何为启蒙现代性及审美现代性何为  47
第二章  启蒙之路与现代性的未竟之业  59
一、宗白华美学研究起步的历史语境:启蒙与救亡中的审美拯救  59
二、宗白华启蒙美学思想的根基:救世情怀与“超人”境界  59
三、宗白华启蒙理想的实现路径:同情与忏悔中的人格建构  67
第三章  审美之维与中国文化复兴之途  75
一、宗白华文化美学研究转向的契机:“中国文艺复兴”观念的提出  76
二、宗白华文化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东西文化对流”中的理性选择  80
三、宗白华文化美学思想的审美建构:“中国艺术心灵论”的理想范型  84
四、宗白华文化美学思想的现代性:以“艺术”重构“中国”的审美理想  91
贰 从“先验认识论”到“客观实在论”:宗白华美学思想现代性的哲学向度
第四章  宗白华的唯物史观  99
一、古希腊唯物论哲学的素朴性和直观性  100
二、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唯物论的复活  103
三、近代资产阶级唯物论哲学的机械性和形而上性  106
第五章  从康德到马克思  112
一、康德先验形而上学:宗白华关于先验认识论的辩证哲学观  1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实在论”:宗白华关于世界本原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  119
三、“少年中国”理想的文化建构:宗白华“辩证法唯物论”思想的现代美学内涵  129
叁 从“比较哲学”到“比较艺术学”:宗白华美学思想现代性的理论形态 
第六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哲学比较视域下的宗白华中国形上学思想  142
一、生命本体论:西方的数理空时观与中国的历律哲学之比较  143
二、道心统一论:西方的概念哲学与中国的象征哲学之比较  148
三、先验价值论:西方的明物之际与中国的天人之际之比较  158
第七章  从“比较哲学”到“比较艺术学”:宗白华美学研究转向及现代艺术学理论之创构  166
一、美学之争与西方现代艺术学独立运动:现代艺术学思想之渊源  166
二、从一般艺术学走向本土融合:中国早期现代艺术学研究  172
三、从“比较哲学”到“比较艺术学”:现代艺术学理论体系之建构策略与基本内容  178
第八章  “时间的空间化艺术哲学”:中西比较视域下的宗白华中国艺术哲学思想  197
一、中西艺术空间意识之差异:“目极无穷,驰情入幻”与“无往不复,反身而诚”  199
二、中西艺术空间创构之差异:“主观透视,由近至远”与“移远就近,由近知远”  204
三、中西艺术空间境层之差异:西洋艺术之“四阶段论”与中国艺术空间之“三境层论”  209
结语 现代性到中华性的同一性:中国美学的出路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启示
一、美学的发现与突围:“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概念的提出  217
二、从生命美学到现象学美学:中国美学的出路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启示  223
三、小结  231
主要参考文献  233
后记  241

内容摘要
本书以毕生致力于“探寻中华文化美丽精神”的宗白华为研究对象,以反思与总结的方式考察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现代性问题,重点在于从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内在蕴含出发,分析宗白华美学与中国现代美学家群体的形成、生长,以及它们的思想特质,在中西比较中梳理出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建构的中西方文化资源,阐释宗白华所创建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现代形态和精神价值,旨在挖掘宗白华美学经验对当代中国学术话语建设的启示意义,推动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好地让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焕发光芒。

精彩内容
作为一个舶来语,我们需要首先弄清“现代性”一词在中国文论话语中的引介与接受过程,以之作为宗白华美学研究的历史背景,这将有助于我们纵向考察宗白华美学与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在学术史上,一般认为中国的“现代性”概念最早出现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是最近的十几年刚造出来的新的概念,李欧梵先生就取这种观点,并推测它可能源于詹姆逊1985年在北大做演讲时,连同“后现代”一词一起被介绍到中国的。然而,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关注事实上远远早于这个时期。根据前辈学人考证,周作人、卢勋、袁可嘉等中国早期的文学批评家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就通过翻译外文将“现代性”这一术语引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十七年里“现代性”更是被反复使用,有学者指出,仅这段时期国内发表的译文就有12篇,并全部译自苏联。 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现代性”的使用情况则自不用多说了。
1918年1月,周作人发表的第一篇译文《陀思妥也夫斯奇之小说》,最先将“modernity”译为“现代性”并引入中国文艺批评话语,原作者是英国小说家W.B.Trites。文章中写道,“现代性是艺术最好的实验物,因为真理永远现在故”,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近来复活的原因正是由于它“非常明显的现代性”。 一是陀氏小说中“深微广大的心理研究”,与当下蔓延的最新的文艺思潮——精神分析美学相契合;二是陀氏善写下等堕落人的灵魂,但这些“最下等、最污秽、最无耻”的像抹布一样存在的灵魂,仍然是道德与罪恶并存,悲哀但又极美,这种审美倾向明显区别于单一的理想化的古典审美风格,这是陀氏著作的精义所在,也是其小说仍具现代性的根本原因。周作人在文后译者按中写道,尽管《罪与罚》的心理描写极为精妙,“然陀氏本意,犹别有在。罪与罚中,记拉科尼科夫跪稣涅前曰:‘吾非跪汝前,但跪在人类苦难之前’。”可见,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学人来说,文学现代性的关键在于对“人类苦难”的描绘,以唤醒蒙昧与黑暗的社会。在同一年的《新青年》杂志第5卷第6号上,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明确提出他的美学主张,“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而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新文学的提倡,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灵肉分离的非人的生活。也许周作人对“现代性”概念的翻译与使用是不自觉的,但这显然绝不是个人的喜好,而是时代使然,作为个体的“主体”之觉醒使得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更加迫切地需要“现代性”的变革。
直至1948年,中国学界出现第一篇明确以“现代性”命名的理论文章为《释现代诗中底现代性》(WhatisModerninModernPoetry?),它由中国新诗理论家、现代派诗人袁可嘉翻译,发表于1948年《文学杂志》第3卷第6期,原文作者是英国诗人StepherSpender。这篇译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与国内《文学杂志》的交换稿件,斯彭德喜欢用现代化的意象来表现社会问题,这篇文章便是围绕此问题展开。在这里,“modern”被用来否定自身,文中认为“modern”并非仅仅是指时间意义上的当代,不是一种时态性的概念。“modern”是作为一种目的而存在的,是现代诗人的一种追求。但作为目的而存在的现代性是会逐渐“过时”的,于是对“过时”的现代性就有了反思与批判的可能。文章中所说的“诗的现代性”即是指肇始于19世纪中期法国象征主义以来的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他们运用“特殊的写作手法”来描写“特殊的题材”。但斯彭德在文章的末尾又强调,并不是说采用心理描写,抑或使用如蒸汽机、汽车、电话铃等这些具有现代特征的意象就是现代诗。斯彭德指出,他所描写的现代性不是为了展示那些时髦的东西,而是企图将人的内在世界的感受放置于当下的某种关系中。也即是说,形式的革新和现代意象的引入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只有反思当代人的生存景观,发掘现代人与当代世界关系的感受与情绪,诗才具有现代性。这种现代经验是传统诗人们所没有的。李欧梵先生在《上海摩登》的序言里也曾说道,“没有巴黎、柏林、伦敦、布拉格和纽约,就不可能有现代主义的作品产生。”鲁迅也曾将这些现代主义诗人称为“都会诗人”,指出他们用“诗底幻象的眼,照见都会中的日常生活,将那朦胧的印象,加以象征化·······在尘嚣的市街中,发现诗歌底要素。”在斯彭德那里,他进一步指出,这些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晶体将我们组织成生活的工具,并夺取我们的人性。由此可见,这篇译文表明在中国学界事实上早已开启了对“现代性”内部矛盾的学理性思考,但紧随而来的国内形势的变化中断了这一研究趋向。受苏联文艺美学的影响,“现代性”被赋予新的内涵,从批判转向建构,成为“人民性”、“革命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的代名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