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青少年心理关怀系列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9.99
4.3折
¥
69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高秋凤|责编:张亚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321349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1865625
上书时间2024-07-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1章 青少年对手机欲罢不能的神经生理机制
青少年是手机上瘾的高风险人群
心理性上瘾行为实验的启示
忍不住不是孩子们的错
手机在身边就已经影响了注意力
理解因手机产生的分心现象
手机使用引发的亲子冲突
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的前额叶功能训练
第2章 我的孩子上瘾了吗
什么是手机上瘾
手机上瘾评估的常见误区
手机上瘾的6S简易评估法
手机上瘾评估的注意事项
第3章 三大基本心理需求的缺失导致手机上瘾
通过现象看实象
冰山之下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青少年手机上瘾的形成路径
预防及干预手机上瘾的青少年积极发展模型
第4章 归属感培养
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看群体归属的重要性
归属感是安心学习的基础
平衡两种本能驱力
增强自我分化程度
父母要学会成为孩子的情感“容器”
第5章 自主感培养
建构了自我同一性,动力自然就来了
自主感培养的关键
让青少年学会延迟满足
帮助青少年学会自主管理的三个法则
第6章 胜任感培养
学习动力的激活
学习信念的搭建:学习意义的形式训练说
学习毅力的培养:注意力抗干扰训练
螺旋式成长曲线的魔力
高光时刻的回应技术
昏暗时刻的回应技术
学习与“我不能、我不行、我不好”相处
用上瘾钩子提高学习胜任力
第7章 情绪调节
了解情绪的由来和作用
接受符合情境一致性的情绪反应
情感区分能力:允许他人有情绪
不要违背守恒法则
改变对负性情绪的态度
情绪抚慰的两种途径
第8章 增强核心自我功能
核心自我的功能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心理营养与科胡特的三种关系体验需要
精气神的提升:增强核心自我功能的关键
第9章 身心语言程序: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身心语言程序的作用
归属感培养:自我分化能力提升示例
自主感培养:从根源处解决问题示例
胜任感培养:减少分心行为示例
核心自我功能培养:6S简易评估法示例
第10章 手机健康、积极使用的路径
什么时候给孩子配手机合适
什么时候立规矩最有效
设定健康使用时间
善用多元化策略:用对了,本身就能预防上瘾行为
学习专区和休闲专区分开
构建远离诱惑的环境:怎么用才不影响学习
上网量要搭配对应量的运动
睡觉前半小时不用手机
手机使用遵循普雷马克原理
善用技术管好孩子用网
制订33用机协议
第11章 如何面对手机过度使用
从容面对:心态调整三部曲
家长管孩子时感到失望或绝望该怎么办
先给孩子把把脉
调整好关系:住进孩子的心里
活出美好自我:成为青少年的抱持性客体
妈妈神光照护: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
用科研的思维让家长成为解决成瘾问题的专家
后记 从知道到做到:贵在践行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结合在青少年手机成瘾领域10余年的科学研究成果,及对大量存在手机过度使用或上瘾行为的青少年临床个案访谈经验,总结出了青少年手机上瘾的形成路径。
并基于自己多年的个案咨询经验,构建了手机上瘾的预防及干预模型——青少年积极发展模型。
通过该发展模型,帮助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关注到青少年手机沉迷问题表象背后的真相,真正了解每个孩子使用手机的动机,从而制定出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预防与解决之道,以引导孩子开启手机使用的正确模式,让孩子彻底摆脱手机成瘾,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学习生活及健康发展中。
精彩内容
在一次亲子课堂上,我问孩子们:“爸爸妈妈最爱玩的是什么?”几乎所有的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手机!”再问:“你们最喜欢玩的是什么?”同样的答案:“手机!”由此可见,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越来越多的人用“身上长出一个新器官”来形容手机对人们的意义。然而,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经常迷失其中、
欲罢不能,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手机依赖或手机上瘾行为。
青少年是手机上瘾的高风险人群手机对身心还处在重要
发展阶段的青少年群体影响最大,而青春期则是这一群体上瘾行为的高发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荧屏可能对青少年产生重大、负面的临床和神经方面的影响。脑成像显示,发光的屏幕(如
手机屏幕、iPad屏幕)对于大脑快感中心的刺激就像吸毒一样,能够提高多巴胺(感觉良好的主要神经递质)的水平。大脑产生的这种快感正是成年人对屏幕上瘾的原因所在。成人都很难抵制住屏幕的诱惑,对于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尤其是掌管抑制功能的前额叶大脑皮层
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更不具备处理这种“刺激水平”的能力。如果家长和学校管控不当,那么青少年极易出现手机使用的上瘾行为。
上瘾行为是指人无法抵挡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短期内可暂时满足心理的某些需求,但长此以往会给行为人造成伤害,影响其学习、
工作、现实世界的活动以及基本的生活功能(如吃饭、
睡眠、洗澡、收拾房间)和社会功能(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健康问题的出现。
研究发现,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手机过度使用现象,成瘾的比例也高达5%左右。在这个大变革时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发展受阻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采用过度上网的方式来逃避痛苦。
他们过度上网,失去控制,过多沉浸在网络虚拟空间和世界里,脱离了现实,使得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昼夜颠倒、饮食不规律、精神状态差。因为晚上睡得晚,白天起不来,慢慢地,他们对学业也逐渐失去兴趣,上课度日如年,容易犯困,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无法正常上学。有的孩子退学在家,终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与手机相伴。青少年一旦滑入手机成瘾的深渊,毁掉的往往不只是孩子自己,整个家庭都将陷入危机。
此外,一旦手机上瘾,治疗过程将花费较长的时间以及大量的人力财力。有位家长在我的“手机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网络课程的留言区留下了下面的一段话,可以真
实地反映青少年成瘾对其个人以及家庭带来的影响。
我儿子上初三,面临中考,到了5月却不去上学了,每天在家玩手机、打游戏、看视频、看网络小说……他和您课上说的一模一样:作息混乱,蓬头垢面,脾气暴躁,拒绝沟通,心里眼里只有手机,每天连饭都懒得吃了。我们崩溃到已经麻木,每天还得上班。看着逐渐消瘦、弯腰驼背、手机几乎要挨住眼睛的儿子,我心痛、无奈、无助。我不知道这样的状态要持续到什么时候,这种内心的煎熬我们快受不了了。一想到孩子我就以泪洗面,希望专家们教教我该怎么办?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到底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做法来预防孩子手机沉迷、网络成瘾呢?以及如何有效帮助孩子走出沉迷,使得孩子爱上学习及成长,回归到正常的生命轨道当中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手机上瘾的神经生理机制是什
么,详细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沉迷其中、对其欲罢不能,以及过度使用手机后对大脑造成的危害,这样我们才能懂得如何从神经生理机制的源头着手,对我们自己的手机使用以及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进行管理,预防沉迷,让手机真正帮助我们更好地生
活及发展。
心理性上瘾行为实验的启示手机上瘾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伴随着多巴胺喷涌的心理性上瘾行为。下面的这个小老鼠按压杠杆实验可以更为形象地帮助你理解这一说法。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奥尔兹(JamesOlds)用自我刺激法证明了在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神经中枢。
奥尔兹将电极一端埋入一只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另一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小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就会接通,产生电流。它在笼子里上蹿下跳时,偶然发现按压杠杆就会获得电流
对脑刺激所引发的快乐和满足,因此就学会了不断按压杠杆,频次甚至可达每小时5000次,直到筋疲力尽、
昏昏欲睡为止(如图1-1所
示)。
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