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时回首谢红尘(董浩云传)
  • 何时回首谢红尘(董浩云传)
  • 何时回首谢红尘(董浩云传)
  • 何时回首谢红尘(董浩云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何时回首谢红尘(董浩云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86 4.3折 6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会欣

出版社新星

ISBN9787513326926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900327

上书时间2024-07-0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董浩云成长于大陆,成功于香港,事业发展于全球,旗下船队遍于全世界,他是一位真正的世界船王,东方的“奥纳西斯”、“世界最大独立船东”;他是“现代郑和”,开创了中国、亚洲和世界航运史上的多项第一;他是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之父。郑会欣著的《何时回首谢红尘(董浩云传)》也是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家族史。
董浩云虽然长期生活在海外,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他是一个中国人,总是将他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强盛联系在一起,而且他一直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作者简介
郑会欣,著名历史学家。1949年9月生于香港.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暨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教授(兼任)。长期从事民国档案和民国史研究,代表著作包括《改革与困扰——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的尝试》《从投资公司到“官办商行”——中国建设银公司的创立及其经营活动》《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与贸易研究》《档案中的民国政要》《读档阅史——民国政事与家族利益》,编注《董浩云日记》(三册)、《董浩云的世界》,并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
一  献身航运
  “天下宁波帮”
  家世与少年时代
  与航运结缘
  天津航业公司的新人
二  从天津启航
  初露锋芒
  脱颖而出
  危机处理
三  创建中国航运公司
  战前中国的航运状况
  统制经济与航业合作
  《整理全国航业方案》的提出
  独力筹款
  公司的创立与停业
四  战时岁月
  参加救亡活动_
  为大后方输送物资
  奉命西行
  接收大员
五  复业与创业
  中国航运公司申请复业
  公司的经营与扩张
  “天龙”、“通平”横渡大洋
  理想破灭
六  复兴航业公司的成立
  争取美国援助
  国家赔偿与业内合作
  赴美接收船只
  复兴公司售船
七  艰难的抉择
  离开故国
  “中航”迁台
  南船北归
  亲友动员
  举棋不定
  最后的抉择
八  从“东方之星”到“东亚巨人”
  立足香港,进军日本
  世界航运出现转机
  “东方之星”下水
  在日本造船
  “东亚巨人”乘风破浪
九  大展宏图
  掌握机遇
  汰旧换新
  与时俱进
  扩充船队
  发展契机
十  重返台湾
  仓皇离台
  若即若离
  奉若上宾
  声誉鹊起
  国轮国造
十一  通向世界船王之路
  开辟国际航线
  建造大油轮
  应付能源危机
  “迎接大时代”
  “东方海外”成功上市
  晋身世界船王
十二  “海上学府”
  教育为本
  “伊丽莎白”邮轮的昔日风采
  理想与实践
  巨轮莅港
  冲天大火
  不气馁,不放弃
  “宇宙学府”启航
十三  难忘的中国情结
  “为国人航运史开一纪元”
  国际局势的变化
  笼络与防范
  秘密接触
  为两岸和平统一铺路
  十四航运发展与企业文化
  融资与扩张
  企业家精神
  推动航业文化
  培养人才
  当代郑和
十五  “四海一家”
  人脉网络
  朋友遍天下
  知恩念旧
  “三北”事件
  与艺术大师的交往
十六  家庭与事业
  恪守孝悌
  伉俪情深
  子女培养
  传统与现代
  事业传承
  创业与守业
十七  魂归大海
  积劳成疾
  临终征兆
  去世经过
  备极哀荣
  发扬光大
后记

内容摘要
 郑会欣著的《何时回首谢红尘(董浩云传)》讲述了董浩云年仅16岁即投身航运,从此他的一生便与远洋航运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他曾先后创办中国航运公司、金山轮船公司、复兴航业公司及东方海外货柜公司,开创中国远洋货轮及客轮横渡大西洋、太平洋之先河。20世纪50年代后董氏集团业务开始以香港为中心,并积极向海外发展,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重要商埠码头。与此同时,董氏与时俱进,不断在海外购买和建造新型巨轮,致力拓展全球航运业务,并采用先进的造船技术,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终于建立起一
个拥有各类巨轮百多艘的航运王国,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船王。
本书作者曾负责编著董浩云上百万字的日记,在此基础上,结合董氏后人提供的董氏生前保存的大量文件资料,以及各地档案馆保存与董氏有关的资料,并走访董氏亲属与故旧,从而撰写出一本全面翔实的董浩云传记。

精彩内容
 献身航运“天下宁波帮”浙江的舟山群岛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处,山明水秀,它的四周散落着一百多个大小岛屿,总面积为1444平方公里,拥有400多公里海岸线。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耕田捕鱼,繁衍生息,形成了与海洋密切联系的独特文化。潮起潮落,漂流不息的东海之水将大陆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带到了这里。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中央政府于此始设翁山县,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改名定海县,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定海和鄞县、镇海、慈溪、奉化、象山六个县旧属宁波府,虽然今天的定海已改为舟山市的一个城区,不再隶属于宁波市,但其“宁波人”的印记却早已深入人心。早在唐宋时期,宁波就是中国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也是沿海最繁忙的口岸之一,尤与对日本、高丽的通商最为频繁,因而这里的民众具有悠久的通商传统。宁波人以精明、抱团、恪守信义闻名于世,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冒险和进取精神。明清以后,由于江南地区人口发展迅速,生齿日繁,但耕地面积却相对狭小。地狭人稠的自然环境,又培养出宁波人四方游食的经商习惯,因此宁波人“见异思迁”的创新精神与中国传统“安土重迁”的保守观念是不尽相同的。
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成为第一批开放通商的五个口岸之一,随着外国资本的入侵,上海的地位日益重要,于是宁波府的商人便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发挥其历史悠久的经商传统,纷纷走向沿海发达城市经商,成为中国著名的商帮——“宁波帮”。若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上海取代了宁波,成了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宁波人却成为上海滩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力量。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这里走出了一个个著名人物,如叶澄衷(镇海人)、朱葆三(定海人)、虞洽卿(镇海人)、
严信厚(慈溪人)、傅筱庵(镇海人)、刘鸿生(定海人)、袁履登(鄞县人)等,他们或是充当买办,或是经营金融、机械、贸易、轮船运输,活跃于新兴的各个行业之中。宁波商人目光敏锐,善于捕捉一切赚钱的机会,富于开拓和冒险精神,特别是在经营贸易和航运方面,称得上是开一代风气之先,这里既有历史渊源,也与现实的需要密切相连。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科学家设计在船舶的两舷装置明轮,用蒸汽机带动明轮旋转,明轮上的叶片在水中划动,进而推动船只前进。由于蒸汽机需要燃料发动,因此后来中国人就形象地将这种装有明轮的机动船只称之为“轮船”或“火轮”,这也是航运事业进入近代化的重要标志。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经济的入侵,使用动力的机器轮船业亦传入中国,但长期以来行驶在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轮船都是外国的公司。同治元年(1862)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在宁波修建码头,率先开辟了宁波至上海的客轮运输,而直到清朝末年,政府才解除了航运业内民族资本“不准另树一帜”的禁令。“宁波帮”立即抓住这一商机,大力发展轮船业,与列强相抗衡。清宣统元年(1909),宁波籍的虞洽卿与严义彬等招股创办宁绍商轮公司,资本总额100万元,购买宁绍轮,航行上海——宁波之间,载运客货,隔日往返,方便沪甬乘客。后来公司发行股票时,干脆在股票两边印上“爱国爱乡,挽回航权”八个字,因而民谣称之为“宁绍斗太古,乘船不再苦”。其后虞洽卿又与朱葆三、方椒伯、袁履登等人集资,相继成立长和、永利、永安、舟山等轮船公司,经营宁波至上海及上海至汉口等沿海或沿江航运,1914年,虞洽卿更是独资创办三北轮埠公司,不断扩充资本,并敢于同外资竞争。虞洽卿之子又创办宁兴轮船公司,虞洽卿本人也收购了英商的鸿安轮船公司。这样到了30年代中期,虞氏家族的轮船公司连同小轮和拖轮,共有各类船只65只,总吨位九万余吨。旗下船队不但航行沿江沿海,还逐渐扩展至北洋南洋,并兼航上海至海参崴,上海至仰光、南洋群岛乃至于上海至日本诸航线,位居中国三大民营轮船公司之首,并长期执民营航运业之牛耳。
岁月如梭,潮起潮落,但宁波人经营远洋航运业的这一传统却不断发扬光大,到了20世纪下半叶,举世公认的七大世界船王中竞有两人是中国人,而他们都来自宁波——这就是生于镇海的包玉刚和原籍定海的董浩云。(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