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5.13 5.2折 68 全新

库存2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以)阿里·沙维特|译者:简扬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08647913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021479

上书时间2024-07-0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阿里·沙维特编写的这本《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是一个本土的以色列人对自己国家更广泛意义的探索。这既是一部以色列的建国史,也是犹太民族的复国血泪史。
本书审视着以色列状况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它问出艰难而又重要的三个问题:为什么以色列会走到这一步?以色列是如何到了这般境地?以色列是否能继续生存下去?本书通过追忆历史上一系列决定性的事件,进一步揭示以色列的现今。最终,本书为这个生活在悬崖边又充满活力的弹丸小国,绘就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彩而深邃的肖像画。

作者简介
阿里·沙维特,以色列著名的专栏作家,中东问题专家。沙维特出生在以色列的雷霍沃特,后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成为一名伞兵,并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研读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为《Koteretrashit周报》撰写文章,90年代担任以色列公民权利协会董事会的主席,1995年,他加入了《国土报》,并成为《国土报》的首席记者之一。沙维特同样也是以色列大众电视媒体的重要时事评论员。

目录
引言  疑问
第一章  初见,1987
第二章  步入深谷,1921
第三章  柑橘园,1936
第四章  马萨达,1942
第五章  吕大城,1948
第六章  供给房,1957
第七章  核工程,1967
第八章  定居点,1975
第九章  加沙海滩,1991
第十章  和平,1993
第十一章  控诉,1999
第十二章  性,毒品及以色列的现状,2000
第十三章  上加利利,2003
第十四章  现实的冲击,2006
第十五章  占领罗斯柴尔德,2011
第十六章  生存挑战,2013
第十七章  在海边
致谢
资料来源
照片来源

内容摘要
 作者阿里·沙维特在《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里以亲身经历和家族故事为基础,通过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讲述了历史关键点上一个个触动人心的真实故事,并以此展现出以色列进程中的全景大历史。
本书从作者的曾祖父写起,这位犹太复国主义者是一位英国绅士,1987年却果断横跨地中海走向圣地,他已预感到这即将是本民族的未来之路;20世纪20年代一个怀理想主义的年轻农夫,自他的阿拉伯邻居处购入了土地种植雅法蜜桔,用汗水在不毛之地培育出富足繁荣;二战时期德军将至,具有先知使命感的古特曼,率领青年人攀登历史废墟马萨达,激励他们心中强大的犹太复国主义精神;1948年在吕大驱逐的悲剧性的一幕中,全城老小在泪水中背井离乡、渐行渐远;“二战”后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在应许之地辛勤地建设这个新兴国家,并努力将孩子们培养成真正的国家栋梁;60年代纵横捭阖的以色列政治家们,在艰难时局中,秘密推动了以色列的核工程;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惨痛,令举国反思以色列的未来何在;进入21世纪,那些引领世界互联网潮流的以色列新兴企业,以及在特拉维夫新兴俱乐部里纵夜狂欢的青年男女……今天,以色列人是赢得了最终胜利?还是深陷巨大危机,精神力衰退?他们能否重振活力,救赎自我,挽救深爱的应许之地?在百年来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喜剧中,本书为这个生存在流沙之地又充满生机的弹丸之国,写就了一部当之无愧的以色列史诗。

精彩内容
 1897年4月15日的夜晚,一艘小小的火轮悠悠划过湛蓝的地中海,从埃及的塞得港(Portsaid)抵达雅法城(Jaffa)。船上共有30名乘客,其中,有一
队来自伦敦,途经巴黎、马赛、亚历山大港等地的21名犹太复国主义朝圣者。这群朝圣者的领头人就是我的曾祖父—可敬的赫伯特·本特威奇(HerbertBentwich)先生。
本特威奇是一名不同寻常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十九世纪末那个年代,大多数犹太复国主义者都来自东欧,而我的曾祖父却是一位英国公民;大多数复国主义者生活贫苦,而他则是一位家境殷实的绅士;大多数复国主义者投身运动是基于世俗的考量,而他却怀揣一腔虔诚的信仰。对于那个时期的大部分犹太复国主义者来说,复国运动是他们的唯一出路,而我的曾祖父踏上这条道路,却是自觉自愿。早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赫伯特·本特威奇就已立志,要让犹太同胞再次安居于祖先的应许之地——犹地亚(Judea)。
这次朝圣之行同样不同寻常。它是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犹太人首次踏上以色列土地的开荒之旅。锡安政治运动(Zionism)的发起者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Herzl)非常重视这21名朝圣者。赫茨尔希望他们可以在夏末的巴塞尔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举行之前提交一份关于以色列的综合报告,他对于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定居者以及对其殖民的前景非常感
兴趣。但我的曾祖父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这样的勃勃雄心。他心目中的锡安主义比赫茨尔更为远大,甚至,是罗曼蒂克式的。没错,他痴迷于赫茨尔《犹太国》(derJudenstaat)英文版预言性的美妙描述,亲自邀请赫茨尔光临他名声显赫的伦敦俱乐部,并为赫茨尔富有远见的领袖魅力所折服。就像赫茨尔一样,他坚信,犹太人应当重返巴勒斯坦。但是,当那艘名为““奥克苏斯””(oxus)的平底小火轮如刀一般割开漆黑的地中海时,本特威奇仍然是无可指责的。因为,我的曾祖父从来不曾有通过侵略一个国家来建立犹太国的意愿,他的愿望只是去敬拜上帝耶和华。
恕我要在甲板上多停留一会儿。我需要弄明白”奥克苏斯”号为何越洋而来,我的祖辈到底是谁,他为什么来到这里。
在即将跨入20世纪时,全世界大约有1100万犹太人。其中,约有700万在东欧,200万在中欧及西欧诸地,150万定居北美,亚洲、北非和中东的犹太人加起来还不到100万。
只有身居北美和西欧的犹太人才获得了解放,享有自由。在俄国,他们受到迫害,在波兰,他们遭到歧视和排挤,在穆斯林国家,他们作为“被保护者”过着二等公民的生活。即使是在美国、法国和英国,所谓的“自由解放”也仅限于法理上的名义,反犹主义正甚嚣尘上。1897年的基督教国家,内部也并不平静,很多国家无法平等、尊重地对待犹太人,保障他们自由的人权。
而在欧洲东部地区,犹太人的处境已然恶化。一
种新的、基于种族歧视的反犹主义正在取代古老的、
以宗教为基础的反犹主义。大屠杀降临了,俄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波兰的犹太城镇遭到血腥清洗。大多数生活在“犹太村”里的犹太人意识到“犹太村”前路断绝。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举家迁往
埃利斯岛(EllisIsland)。犹太民族的离散再次演变成洪水般的大规模迁徙。
然而,未来很快就告诉他们,灾难会来得更加惨烈。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三分之一的犹太人死于屠杀,三分之二的东欧犹太人惨遭屠戮。犹太民族史上最惨痛的浩劫即将来临。因此,当“奥克苏斯”号抵达圣地的港湾,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需求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他们不在这里泊岸,他们将无路可走。那条逐渐显露的海岸线,也许是他们唯一的救赎。
当然,还有第二个需求。在1897年之前的千年里,正是得益于伟大的上帝和伟大的犹太人聚居区,犹太民族才得以绵延生息。与上帝的亲密接触以及与周围非犹太世界的隔绝,维护了犹太人的身份与文化。
犹太人没有领地,没有国家,他们也没有所谓的自由原则和国家主权原则;是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强大的宗教故事以及周遭外邦人砌筑的隔离高墙,使他们相偎成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然而,在1897年之前的100年里,上帝渐行渐远,犹太区的高墙也轰然坍塌。世俗化与解放运动——它们本身的作用倒是有限——日益侵蚀着犹太人的旧有准则。犹太人的民族特性无法维持。即使没有俄国哥萨克人的屠杀和法国反犹分子的迫害,犹太人也面临着民族同化的危机。他们曾在历史大离散中一直维系着非正统犹太教文化的能力,此时正面临严峻考验。
第三,还有革命的需求。要想继续生存下去,犹太人必须将大离散的民族迁徙状态转变为主权国家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1897年的犹太复国主义堪称天才之举。其奠基人赫茨尔博士,的确兼备英雄主义和先见之明。总之,19世纪是西欧犹太人的黄金时代,而赫茨尔预见到了未来。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下一
个世纪会出现像奥斯威辛和特雷布林卡集中营这样的地方,但是他们在19世纪90年代,以自己的方式和行动预防着20世纪40年代的悲剧。他们意识到,了一个根本问题,犹太民族正濒临灭绝。他们也意识到解决根本问题仰赖于根本的解决方式:犹太民族的自我变革。而这种变革只能发生在巴勒斯坦—犹太人古老的家乡。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