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真情实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8.09
4.8折
¥
5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编者:于俊道|责编:杨永龙//聂俊珍
出版社天地
ISBN9787545545463
出版时间2020-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201998965
上书时间2024-07-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 从下塘街到中南海
青浦骄子
下塘街的老听客
小蒸风暴
廖家骏传奇
国民党的“随军医生”
西路军总支队
青云浦干休所
第二章 把学习当作责任
曲曲折折,不坠求学之志
“老老实实做小学生”
“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第三章 毛泽东眼中的能人
“关键时刻决定性的一板”
说话风格反映做事风格
“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就将无敌于天下”
“抓而不死,活而不乱”
“90% 与 10%”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
“出人、出书、走正路”
“我们不能老是心中无数”
春节的故事
晚年情怀
第四章 红色掌柜的亲情往事
夫人于若木:事出偶然的生活
“三不准”家规
“你应该回去”
两颗核桃的故事
悠悠故乡情
第五章 红色内幕:生活中的陈云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一件棉坎肩与两套中山服
首长的布衣生活
“睡眠第一,吃饭第二”
“踱方步”
第六章 史海钩沉:掌柜趣事
第一支航空队
“我不能当法海,我要当月下老人”
难忘的报告
东北新战场和“马火车”
评弹是有希望的
惊动毛泽东的涮羊肉风波
“我看事情一点不小”
“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
劫难升级:下放到化工厂
“要在大风大浪中学会游泳”
“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胜利”
“如果主席、总理给我送礼,我就收,因为他俩没有求我的事儿”
第七章 经天纬地:陈云的人际交往
与毛泽东的交往掠影
傅连暲入党风波
与王明的斗争
审干风波:陈云与康生
与知名人士的交往
相识岂在长久:陈云与国际友人
内容摘要
幼年生活、读书生涯、感情婚姻、治国理政、
人际交往……从不同侧面的大事小事来解读领袖的成长、生活与情感,配以珍贵历史图片,呈现给读者血肉丰满、跃然于纸上的领袖形象。于寻常处见
伟大,于惊涛中见气魄,于取舍中见情怀,领袖的许多可贵品
质,就在许多日常小事中得到彰显。
精彩内容
青浦骄子家乡青浦县是上海市的一个郊县,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
1905年6月13日,从青浦县练塘镇下塘街西头一个前对街、
后靠河的小屋里传出“哇哇哇”的婴孩哭声,冲破茫茫夜色,长久地回荡在小镇的上空。他便是陈云。
据县志介绍,因相传五代闵国高州刺史章仔钧与其妻练夫人曾在此居住,故练塘镇又名“章练镇”。它成治较晚,最早由吴江、六和、青浦三县共管,辛亥革命一年后才划归青浦县管辖。练塘镇距青浦县城西南18公里,呈长方形,东西走向。练塘镇虽然面积不大—仅65平方公里,但河塘甚多,东有沏河,南有大蒸塘,是有名的水乡。一
条小河俗称“三里塘”,更是贯穿全镇而过。沿该河岸则是镇中两条主要的并行街道,下塘街便在其中。
陈云的童年很苦。
陈云的外祖父系广东人氏,姓廖,曾经参加太平天国起义,身经百战。后来,起义失败,队伍被打散,他辗转到达江南地区,在练塘镇上买下一个门面房子就此安下身来。陈云的外祖母廖陈氏是练塘本地人。1870年,两人结婚,膝下一女二男,其中有陈云的母亲廖顺妹(排行老二)、舅舅廖文光。廖家生活虽不富足,但廖陈氏出身农民,不辞辛劳,在她的精心操持下,一家人的日子倒也过得平稳。但在那个时代,这种平稳常常是经不起任何风浪的。
1898年,陈云外祖父辞世,享年59岁。于是抚养三个孩子的重担就落到了廖陈氏一个人肩上,日子也变得艰难起来。
陈云的父亲陈梅堂一直以务农为生,间或也干些杂活来补贴家用。他待人诚恳、朴实,深得大家的尊重。1895年,陈梅堂在26岁时与廖顺妹成亲,后生下一女,取名“陈星”,这便是陈云的姐姐。8年后,陈云出生。由于生活困苦,医疗条件很差,在陈云两岁时,陈梅堂因积劳成疾,壮年即撒手人襄,时年仅38岁。之后,廖顺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苦苦度日,尽管不时有娘家的照顾,但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而已。两年后,廖顺妹的身体因操劳过度也
彻底垮了下来,终于因病不治,于1909年无可奈何地丢下两个孩子告别了这个冷酷的世界。
惨痛的现实陡然摆在了尚未成年的姐弟两人面前!他们不知道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路究竟在何方。陈星与4岁
的弟弟陈云抱在一起痛哭。就在这时,善良的外婆伸出了温暖的手,将姐弟俩领回了家。外婆告诉他们:不要哭,只要有外婆在,就有你们的饭吃!此时,陈云的舅舅廖文光已经成家,娶的是练塘倪氏。夫妻俩以裁缝为业,互敬互爱、心地善良,对老人孝敬,对陈云姐弟俩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处处体贴照顾,使陈云姐弟感到十分温暖。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11年,慈祥的外婆终因年老体衰去世。临终前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陈云姐弟两人。老人特地把儿子廖文光和儿媳叫到床前叮嘱道:“你们结婚8年,还没有孩子,就把外甥、外甥女当作你们的亲骨肉来对待,一定抚养他们好好成人。这样,我和你顺妹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廖文光夫妇俩含着泪,握着母亲的手拼命点头,哽咽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丧葬完毕,廖文光按照母亲的遗愿正式收陈云为自己的养子,改姓廖,仍名陈云,陈云则仍叫廖文光舅父。
由于“廖陈云”这一称呼仅在陈云幼年时期局限于家乡有所使用,因此知道的人很少。1961年,已成为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的陈云回到家乡搞社会调查。一天,陈云正带着工作人员察看猪圈时,突然听见后面有人在大声喊:“廖陈云同志!”大家都感到吃惊,特别是刚到陈云身边工作不久的同志都不知道是在喊谁。陈云连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住在公社集体食堂隔壁的一位老太太,她是小时候与陈云一起玩耍的伙伴。陈云赶紧上前热情招呼。人们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廖陈云”就是陈云。
廖文光夫妇对陈云姐弟俩十分照顾,尽管经济条件非常有限,但逢年过节,仍然想方设法给他们做件新衣服,平时家里有好吃的,都让孩子们先吃。有空,姐弟俩还经常跟随舅舅去书场听书,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陈云多年后在与艺术界领导谈及评弹的作用时,还提及这一段经历。他回忆道:“我10岁前就听书,先是跟我舅舅去听,听上瘾了,有时候大人不去,就自己一个人去听,到现在六十几年了。”他谐地讲:“我是听戳壁书出身,听《英烈》的。”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