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史稿(共2册)/戴逸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近代史稿(共2册)/戴逸文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19.1 5.2折 22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戴逸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252025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29元

货号30086691

上书时间2024-07-0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戴逸著的《中国近代史稿(共2册)》包括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和战后中国社会的开始半殖民地化,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进攻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相持阶段,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防御阶段,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全国各地人民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继续、清朝政权的逐步半殖民地化,19世纪70年代列强对我国东南、西南、西北地区的侵略和中法战争,外国侵略下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新阶级的出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继续,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学术和文化的发展,中日甲午战争。

作者简介
戴逸,192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2002年8月至今,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12月,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戴逸教授最初从事中国革命史、近代史研究,后从事清史研究,是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他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个人撰写或主编的著作有四十余部,代表作包括《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帝及其时代》《履霜集》《语冰集》《涓水集》《繁露集》《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发表文章800余篇。

目录
第一册
  第一章  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国
    第一节  1840年以前的世界形势
      一、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19世纪前半期的世界各国
    第二节  1840年以前的中国
      一、土地兼并
      二、资本主义的萌芽
      三、政治情况和思想情况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外关系和鸦片贸易
      一、中外关系
      二、鸦片贸易
  第二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战后中国社会的开始半殖民地化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一、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二、琦善的卖国行为和广州战役
      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四、浙江和江苏的战役
      五、《南京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开始半殖民地化
      一、赔款重担和鸦片的更加泛滥
      二、对外贸易的增长及其影响
      三、五口通商和买办商人的兴起
      四、广州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继续
      五、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外国的开始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酝酿
      一、鸦片战争后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二、洪秀全和拜上帝会的初期革命活动
      三、金田起义
  第三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进攻阶段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初期的胜利进攻
      一、太平军在广西的战斗
      二、太平军从广西到南京
      三、革命胜利发展的基本原因
    第二节  《天朝田亩制度》及太平天国前期的各项制度、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及其评价
      二、太平天国前期的各项制度、政策
    第三节  清王朝为反对革命所采取的几项措施
      一、筹措军饷
      二、创办厘金
      三、滥发钱币
    第四节  1853年到1856年的战局
      一、太平军东战场的战局
      二、上海和福建的小刀会起义
      三、太平军的北伐
      四、捻军的兴起
      五、太平军的西征
      六、湘军的兴起及其出省作战
      七、两广天地会起义及石达开经营江西
  ……

内容摘要
 《中国近代史稿(共2册)》分为两册,是在戴逸先生1954年开始讲授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讲义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第一册主要叙述两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史事,初版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全面系统而简明的高校近代史教材;第二册主要包括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内容,写成后由于种种原因,从未公开发行,直至2008年才与第一册一起出版。本书叙述详尽、视野贯通、思维缜密、见解精微,书中构建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