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逝的武汉风景/消逝的风景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消逝的武汉风景/消逝的风景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74 5.2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鲁

出版社福建美术

ISBN9787539316833

出版时间2006-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2553278

上书时间2024-07-0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消逝的武汉风景》由徐鲁著,追溯武汉三镇形成的历史,我们会感到它是那么遥远和漫长。早在距今已有3500年之遥的商代,武汉北郊就建起了一座盘龙城。这座城可视为武汉的前身,也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也有人认为它是商人南征时建立的军事据点)。盘龙城位于现在的汉口市区以北约五公里的黄陂区境内,因被水波潋滟的盘龙湖环抱而得名。它是武汉古老的历史沧桑的见证。坚实的城垣,古朴的陶器,精美的玉戈,秀丽的纹饰,见证了武汉人的先祖们勤劳、务实、智慧而不失浪漫和幻想的天性。虽然时间的风雨最终摧毁了这座城堡,但是,逐水而居的武汉人的先祖,并没有舍弃这片水草丰美的云梦大泽。沧海桑田,他们在这里继续垦殖、耕耘和繁衍子嗣,创造着自己绚烂的历史、文化和史诗。

目录
前言
一、市井弦歌
二、江水记忆
三、百业旧影
四、文化沧桑
五、天地玄黄
六、校园书声
七、教会雨露
八、三镇胜迹
九、江湖远影
多少楼台烟雨中(后记)

内容摘要
 《消逝的武汉风景》由徐鲁著,主要内容:“古屋藏花鸽,荒园聚乱流”;“浮空两竹横南阁,倒影扶桑射北窗”;“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古人这些诗句所咏叹的,都是曾经沧桑、风流云散之后的宅院馆阁和亭榭楼台。一座公馆,一栋豪宅,一个庭院,在建筑之初所追求、所期望的,肯定是与华丽和永恒相关。遥想当年,多少华屋内外、楼台上下,都曾是烟花干云、春风胜游,乃至笙歌杂闻,舞影婆娑。杯盏交觥之间,上演了多少风流艳事,也留下多少恩怨情仇。然而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当弦歌散尽,人去楼空,日晷之影缓缓地、
沉重地转过一座座人事代谢的庭院回廊,时代的风雨匆匆地、也是无情地涤荡过一座座华丽不再的深门大宅,高悬的月亮虽然还是昨夜的那一
轮,但繁华早已消逝,老屋已经无言,多少旧日的楼台,都迷失在岁月的烟雨之中!
《消逝的武汉风景》适合大众阅读。

精彩内容
 其乐融融的全家福(摄于1930年代)武汉作为近代“华中第一商埠”,市井百姓从来就有重视商务的风气。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里写到,“富家大户拥巨赀,享厚利……,中户平民耳濡目染,始而羡慕,既而则效。”同时,好读尚学,诗书传家,也是老武汉的大多数经济殷实之家的追求和梦想。从这张其乐融融的“全家福”里,我们可感到“诗书传家”的传统
在一般中户平民家庭里的绵延与推崇。
这张照片也显示了1930年代里,武汉的富有之家和中户平民在衣着和服饰上的一些特点:男子仍多穿长衫、长袍,下着长裤,衣料以丝绸和洋布为主;年轻女子多穿薄绸面料的旗袍;尤其在夏季,中老年女性喜穿轻薄凉爽的素面“香云纱”衣裤。
1930年代的丽人照(摄于1930年代)19世纪中叶,汉口开
埠之后,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无论是商业经贸还是市井风情,都得风气之先,无处不“洋”。
至于常在生意场上和楼台公馆里交际应酬的烟花丽人,更是乐于效仿和追比上海、江浙女子的时尚装束,极尽“摩登”之能事。这张摄于1930年代的丽人照,即是当时交际场上的许多年轻女子的典型装束。1934年,汉口市政府曾有严令,限制和取缔妇女的一些所谓“奇装异
服”,其中包括:旗袍长及脚跟至拖地;开叉高离膝盖以上;还有诸如绷露臀部和胸乳的紧身衣裤、
暴露腰脐的短衣、长不及膝的短裙短裤、稀薄纱衣里不着衬衫,等等。从中我们也不难想见,1930年代武汉女子在衣着装束上的多样化和“开化”程度。
民初的男女装束(摄于1920年代前)清末民初,武汉的妇女大多穿老式的大襟
衫、大襟袍、大襟袄,下配裤子。有的富有之家和中户人家的女子则穿旗袍,或上穿紧身大襟圆摆中袖大褂,外套无袖马甲,下身为长及膝下的绸缎裙(左图)。春秋季节,则上穿短衫下穿裙子。男子仍多穿长袍或长衫。冬季外罩黑色马褂,下着长裤,头戴圆帽,脚穿有脊黑布棉靴(右图)。衣料多为绸缎、洋布、棉布或麻制夏布。无论男女服饰,色彩大致以蓝色或黑色为主。民国以后,汉口的一些洋行职员、外交官员,穿西服的渐多。但传统的中式服饰仍为主流。追逐摩登穿着者不乏其人,然而当时的风气中,对于“男女服装奢靡更逾于前”的趋势是颇有微词的。
中西合璧的结婚礼服及流行服装(摄于1930年代)民国以前,武汉的新人举行婚礼,一般都按中式传统婚礼方式操办,程序繁琐复杂。表现在新婚礼服上,新郎大都是长袍马褂和礼帽,新娘则凤冠霞帔。
民国以后,在礼堂、宾馆或会所举行西式婚礼,渐渐为一般大户和中户人家所
接受。
到了1930年代,受时风影响,大多新人的礼服,堪称“中西合璧”:新郎仍着长袍马褂(或戴礼帽),新娘则穿西式白色或浅色礼服(或拖地长裙),头披白色婚纱(上图)。当然,新郎也
有穿中山装和西装的。
1930年代同时流行的三种男式服装:老式长衫、西装、中山装,我们从(下图)中可以一目了然。
风华正茂的平民青年(摄于1947年)和三四十年代里武汉三镇时常见到的那些油头粉面的洋场阔少相比,这几个身着白色短褂长裤的平民青年,显得更加质朴、清纯和风华正茂。白棉布短褂、长裤和黑色圆口布鞋,这是典型的平民子弟和一般劳动者的春夏季打扮。其中坐着的那两个青年人,一个穿着黑色皮鞋,一个穿着白色回力球鞋,这在当时一般平民家庭里,也许是只有在外面做事或尚在学校念书的人才能有资格享用的“奢侈品”。
这几个少年人显然也都读过书,没准即将从同一所平民中学里毕业,就要踏入复杂的社会,开始自食其力或养家糊口的生活了。在毕业前夕,他们“义结金兰”,并郑重其事地来到就近的照相馆里合影留念。未知的、沉重的、抑或是凶险的生活在等待着他们,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一
脸的严肃和专注。
露躺街头的消暑奇观(摄于1930年代)武汉是长江沿岸三座有名的“火炉”城市之一(另外两座是南京和重庆),一到夏季,酷热难当。而且昼夜之间温差很小,白天里广阔的江
湖水域受太阳曝晒,大量的水气蒸发,使空气湿度增大,到了夜间,偏南风消停下来,地面热量辐射速度减慢,整个城市的夜晚仍然是闷热难捱。于是,武汉的夏夜里,就有了家家户户喜欢露躺街头的消暑奇观。
尤其是盛夏时节,一到傍晚,大街小巷里的人们,就开始在自家门前的地面上一次次地泼洒凉水,给地面降温。待地面的水气蒸发后,便纷纷搬出自家的竹床、竹躺椅等卧具,一字儿摆开。吃过了晚饭后,男女老幼就会换上最觉凉爽的、少得不能再少的汗衫短裤,手执蒲扇,或躺在竹床上,或躺在躺椅上,说说笑笑地度过一个个酷热的夏夜。图中这三个手执蒲扇的男子,斜躺在竹躺椅上,边喝茶边聊天,看上去是那么惬意。这样的场景,即使在今天的汉口的老巷子里也不难见到。武汉人露宿街头消暑的景象,大约在人们普遍住上了高层楼房,尤其是大都用上了电扇、空调之后,才渐渐有所改观,越来越稀见
了。
P4-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