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4.02
3.5折
¥
3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禹茜茜
出版社百花文艺
ISBN9787530688397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32084918
上书时间2024-07-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禹茜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荣获省部级奖项十余项,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已出版长篇小说《橘人》《石榴花开》,短篇小说集《紫凤凰》,教育读本《红色金寨》中年级等,荣登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
目录
DI一章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梦想的脚步
镜里镜外的梵高
理想,今年你几岁?
构筑文学语言的琥珀之墙
你披着月光,从一首诗的星光里走来
轻捧一部书,举重一个时代
我是镜头,无处安放之眼
女作家勇闯核灾难死亡之地
陌生人牵起手
第二章 拨开云翳,看见人生ZUI美的景色
金寨三秋
仙岛樱花,开遍十里芳堤
桂林之秋,南方ZUI纤柔的眼睫
初见尾沙坝
明中都鼓楼记
幽幽菊香漫亭城
田野里飘摇着紫色发梢
第三章 不忘却路过我们生命站台的人
尘起埃落的流年
秋赴春宴
手术后的“红苹果”妈妈
与“欧阳修”相遇
见证三十年书香变迁
旗袍在他手,美人在水一方
第四章 时光正好,别吝啬你的明媚
容颜劫
紫色的夜晚
晨光里有花开的声音
诗说夏荷满园
亭城,京城
时光正好,别吝啬你的明媚
第五章 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于你
卑微的温柔
爱情气象
时光无法了结我们
冰蓝色的海岸线
你是天空一抹蓝
去你的深眸里做客
萤火蔷薇
第六章 将忧虑变行动,梦想不请自来
人生的两面
图书馆馆员的别样人生
人生“留白法”
被诗歌怜悯的女人
生活不容许我们潦草地对待
用双语卖出梦想的九〇后冯翔
第七章 打开心门,发现更广阔的天空
文学大师的少年时代
走出去,看世界,让世界看
两分钟成就一个人
雨的状纸
对话非遗传承人
第八章 每天平凡的坚持将成就不平凡
等待茶凉
老东关的旧时光
我们似深识已久
对时代精神的灵魂发问
从老红军手中传承百年根艺
张岩松的诗歌电波
我融进叶集夕阳的余晖里
第九章 一味的埋头苦干不如革新自我
《资治通鉴》与用人的哲理
牵动中华心脏的旅顺脉搏
杜鹃岭上映山红
倘若古人访南谯
就算整个世界遗弃我,艺术睬我
第十章 做一个温暖的人,不负岁月深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动物园
ZUI美教师的热血青春
深耕将军县文保事业的“老黄牛”罗勇
诗人思想里ZUI亲的面孔
俭以养德
屋顶上的星光
做最初的自己
内容摘要
本书精选了作者加入作协十年来心血之作,旨在传递“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一深刻的人生态度。用文字帮助读者打开眼界,看到生活的无限可能,突破观念的围栏,跳出那条一眼望到头的路。生活由自己定义,无需束缚于刻板且重复的节奏,勇敢自己追寻独特而开阔的人生。阅读书中的故事,汲取能量,成为照亮人生旷野的萤火,去探索,拿回生命的自主权。理想生活并不遥远,不用羡慕别人,知行合一,就能抵达全世界的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
精彩内容
镜里镜外的梵高 我曾去一家画店买扇面,和老板聊开来。
我说可以拍下店里的画放到网站上作为宣传。他摇摇头说:“没用的。”我诧异为什么?他说:“现在绘画市场萧条,除非是名家的画,不然无论怎么宣传都没人买的。你看我店里的这幅画,是我那生活在北京的侄子的,花了半年时间画了这幅油画,一直没有卖出去,急得要砍掉自己的右手了!现在把画丢在我店里。”我更惊讶了,精神理想和物质生存的落差竟能大到这样的地步。
我想起了脑海中常常出现的画面——一九二九年丰子恺先生在《谷诃生活》(梵高当时译作谷诃)一书里描述的:“他背脊上负着极大的画布,摇摇摆摆地在田野中步行……他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他并不想从这等作品获得什么利益,已经描出了,就不顾它。有的时候他画毕了一幅画,就把它遗留在写生的场所,独自回家。” 虽梵高也同样贫穷,可是他的心态和店里的画师迥然不同。
梵高,一个痴狂作画的疯子,踽踽独行的天才。
他画了很多自己的画像,自画像里的人是和艺术融为一体的他。然而不理解他的世人看见的只是画里的梵高,是当时的人们不曾触到的、心里猜测的梵高。有人说梵高的耳朵是自己割掉的,有人说是在他和高更起冲突时被高更割掉的,有人说他被割掉的是右耳,因为画里的他是右耳被白布包裹着,有人说是左耳,因为梵高是对着镜面画出的自己。
他在美术商店做学徒的时候,人们看见镜子里的他——孤傲、蔑视一切,因为他冷眼嘲笑那些前来购买美术店里的名画的人们,和美术店经理大吵一架后卷铺盖走人。镜子外的他鲜有人懂——已经悟得真正的艺术的妙谛,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名画没有达到他的艺术标准,而他苦于自己的画作竟还没有被赏识的机会,只有冷冷地看着那些名作被人挟了大笔的金钱前来膜拜。他没有心计,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不肯装出谄媚的模样讨好顾客,不愿说和内心世界截然相反的话。
他和世人隔着一面镜子,明明他抬起的是左手,世人看到的是右手。明明他画的是如今价值上亿的艺术品,当时的世人看到的是不值一文的糟粕。
镜子里的他,性格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毫无风采。在巴黎学画时,已经三十三岁的他坐在古代雕刻的石膏模型面前,背后一群青年同学在那里窥探、窃笑他。镜子外的他,一旦绘画起来就是热情的、灵动的。他画画的时候好像浑身都燃烧起来了,是那些绚烂的颜料踩着他的思想脉络跳着火舞,活跃纸上。
镜子里的他,是极端的、恶意的、狼狈的。他曾身无归宿,寄宿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妹婿莫夫的家,却又打碎莫夫的石膏模型,而后仓皇逃走。镜子外的他,不喜欢自命为大画家并拿出石膏命令他画毫无生命作品的莫夫的作为。在研究神学后的一段时间,他整日苦口宣教,身心都疲惫了才肯休息,把自己的生活费都让给穷人使用了,曾经将父亲寄给自己的原本就不多的生活费让了一大半给一个抚育五个无父小儿的孤苦伶仃的母亲。梵高的父亲见到儿子时,梵高穿着破旧的短衫在一间污秽的小舍的稻草堆里睡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极度贫穷,他穷得只剩画了。
镜子里的他,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只顾着自己的性子作画。农民都不肯给他做模特,嫌人品古怪画风狂热的他画得太丑陋。镜子外的他,所选的题材大多是劳动者,所画的画大部分是对劳动者生活的深刻表现。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没有离开他的主题,他不画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食马铃薯的人们》便是他在这一绘画题材倾向的荷兰时期的代表作品。他体察人民疾苦,他乐于救助。他看起来愚钝,不会也不愿按照“市场价值”来绘画,可是他一直懂得追随真理。这就是真实的梵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