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2.17 5.2折 ¥ 6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李琭璐 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
ISBN9787530223482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2元
货号31931976
上书时间2024-07-02
李琭璐,女,1987年12月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第九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现为农民日报社记者。
13岁开始发表文章,累计发表各类作品100余万字,有多篇报告文学作品收入中国作家协会等编写的年度报告文学选集。多部作品获《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等。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中国失踪儿童家庭的忧与盼》正在影视转化中。
引 言 001
第一部分 彩云之南梦伊始 007
第一章 美丽的西双版纳 009
第二章 斯人斯疾 016
第三章 大摩雅 021
第四章 一生襟抱 027
第二部分 无问西东求学路 031
第一章 肇锡余以嘉名 033
第二章 立志求学 044
第三章 在柏林 049
第四章 一路向南 057
第五章 同舟共济 062
第六章 实习生涯 069
第三部分 世卫组织露峥嵘 073
第一章 在霍普金斯大学 075
第二章 走向世卫组织 083
第三章 他乡遇故知 086
第四章 闪亮的镁光灯 090
第五章 老师,朋友,一个完美的主人 100
第四部分 回国献礼展身手 103
第一章 归去来兮 105
第二章 时隔二十年的共同选择 112
第三章 向“五一”献礼 117
第四章 苦恼与闺蜜 125
第五章 第一个吃螃蟹 128
第六章 再接再厉 131
第七章 短暂的相会 134
第五部分 身在基层治头癣 137
第一章 四海为家 139
第二章 初识麻风 142
第三章 消灭头癣 146
第六部分 麻风旧寨换新颜 151
第一章 回到北京 153
第二章 再次走向世界 158
第三章 重返云南 166
第四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73
第七部分 两省试点见成效 183
第一章 如影随形 185
第二章 肝胆相照 195
第三章 当头棒喝 198
第四章 马金福笔记本 204
第五章 国际舞台 206
第八部分 麻防队伍初开张 213
第一章 三头六臂 215
第二章 跟计算机结婚 222
第三章 书信 226
第四章 电话找不到的人 232
第五章 一起往前跑 236
第九部分 中国方案闯世界 243
第一章 择善固执 245
第二章 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255
第三章 上蹿下跳 264
第四章 走到人生边上 276
第十部分 奋斗不知老将至 287
第一章 光阴似箭 289
第二章 学长好 298
第三章 爱莲说 307
第十一部分 以身许国终不悔 319
第一章 宣誓 321
第二章 远远不够 330
后 记 346
《苍生大医》是作家李琭璐的纪实文学作品,动情记述了时代楷模、大爱医者李桓英的百年传奇。
麻风病与梅毒、结核并称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仍有52万同胞遭受着麻风病的折磨。1958年,37岁的李桓英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只身返回祖国。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她和同事们奔波在祖国的偏远山区,把一个个麻风患者“从‘鬼’变回了人”。目前,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被基本消灭,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这一辉煌成绩,离不开以李桓英为代表的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2021年,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
作家李琭璐经过两年多的周密采访和悉心研究,用20余万字的厚重文字,隐忍而有力地还原了麻风病曾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种种苦难,深情记述了李桓英等“战‘麻’斗士”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们身上秉怀初心、无私无畏的精神品格。
2017年,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展示了湖北省博物馆三件镇馆之宝,其中之一是云梦秦简。这件文物全名为《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的《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正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上报的事。
某里的里正甲送来该里士兵丙,报告说:“我怀疑他是麻风病,就将他送到这来了。”官员讯问丙,丙供述说:“我在三岁时得了疮,眉毛脱落了,不知道是啥病,我没有其他过错。”官员命医生丁进行检验,丁检验后,报告说:“丙没有眉毛,鼻梁都断了,鼻腔已坏,探刺到他的鼻孔,不打喷嚏,臂肘和膝部明显畸形,两脚不能正常行走,有溃烂的地方一处,手上没有汗毛,叫他呼喊,声音非常嘶哑,经诊断是麻风病。”
这个病人后来如何不得而知,但在《法律答问》篇中,明确写了当时对得了麻风病的犯人的处置措施:
1.问:麻风病人犯罪,应判死刑,死刑该怎样执行?答:活着投入水中淹死。
2.问:甲犯罪了,应被罚去修城墙,尚未判决,现在甲得了麻风病,甲应如何论处?答:应迁往麻风病隔离区居住。
李桓英较少看电视,尤其不喜欢看电视剧,觉得浪费时间,她最爱看的是《动物世界》和历史文化类节目。那一期《国家宝藏》提到了麻风病,李桓英不仅仔细看了,还推荐给所里同事。
同事看了之后,她照例要大家谈一下观后感。有人说:“秦代的人已经对麻风病人很歧视了。”李桓英立即说:“不对。”见大家都不作声,像有点不服气的样子,李桓英继续说:“我们千万不能用后来的观念来套前人。从这个史料里面,我们不仅不能读出歧视,反而能看出,当时的人对麻风病已经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了。”“不见得吧,那怎么还把麻风病人投入水中淹死呢?”有人质疑。李桓英笑了一下,对年轻人,她不像年轻时那么严厉了,而是多了几分慈爱。“要看清楚,那是对犯了死罪的麻风病人的处罚。”李桓英正色道,“这可和后来的人把麻风病人骗到偏远地方,集体处决完全不同。”“噢,还真没注意到这一点。”年轻人恍然大悟。
作为常跟麻风病打交道的人,这一屋子的人都很熟悉近代以来麻风病人的痛苦遭遇,尤其是民国时发生的几次集体处决麻风病人的恶劣事件。
趁这个机会,李桓英又给同事普及了麻风病被逐渐污名化的历史。原来,古人对麻风病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至少在宋代之前,人们普遍对麻风病还没有特殊对待,而主要是把它看作众多传染性疾病之一。
唐宋时有不少名人都有麻风病的症状,但他们还是有一定的社交活动,并没有被社会完全遗弃,有不少诗文可为佐证。
近代以来对麻风病的污名化,一方面来自传统偏见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因为西方人把中国人看作“东亚病夫”,而麻风病则被看作落后国家的人所患的一种典型疾病。所以,这是一种带有隐喻性质的疾病。
大家不由得佩服起李桓英。李桓英则摆摆手,说自己不过是看了一些研究文章,在这里现学现卖罢了。“我们要对麻风病的历史有所了解。这样,就不至于被世俗的意见遮蔽了双眼,人云亦云了。”李桓英补充。
虽然麻风病人在历史上并不是总被歧视,但在漫长的时间里,歧视与麻风病如影随形。李桓英与麻风病抗争的历史,也是她与歧视这个影子抗争的历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