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和新模式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7.63
5.4折
¥
88
全新
仅1件
作者管莉花
出版社同济大学
ISBN9787560882918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0628077
上书时间2024-07-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消费结构与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五)内容安排
二、文献综述
(一)碳排放研究
(二)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研究
(三)测算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法
(四)现有文献总结与评述及本文创新点
三、理论分析
(一)消费结构升级的理论基础
(二)消费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理论支撑
(三)消费结构升级对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影响
四、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测算与分析
(一)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测算方法
(二)碳排放测算所需数据及数据来源
(三)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测算结果及分析
五、基于泰尔指数的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
(一)区域差异测算方法
(二)泰尔指数模型构建
(三)泰尔指数测算结果及分析
六、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研究碳排放影响因素的STIRPAT模型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七、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各省、直辖市分领域碳排放情况表
第二篇 地理空间效应与碳排放强度收敛性研究谷子豪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四)主要贡献及创新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概念界定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三)收敛性的概念及检验方程
三、碳排放强度的核算
(一)碳排放量核算边界及方法的设定
(二)数据来源
(三)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基本空间特征
四、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
(一)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二)省际间碳排放强度相关性检验
五、空间效应对碳排放强度收敛性影响
(一)研究基础
(二)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说明
(三)省域间碳排放强度收敛性分析
六、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篇 要素价格扭曲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李锋
一、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要素价格扭曲的研究
(二)关于要素收入份额及其变动的研究
(三)已有文献评述
三、要素价格扭曲与收人份额变动的理论模型
(一)垄断竞争模型
(二)要素价格扭曲与要素收入分配模型
(三)理论模型评述
四、要素价格扭曲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与数据
(二)变量说明与主要趋势
(三)实证结果分析
(四)小结
五、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改善要素分配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减少扭曲现象
(二)完善制度设计,明确政府和市场关系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六、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篇 社会资本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
(一)社会资本内涵的研究
(二)社会资本维度的划分
(三)社会资本对收入影响的传递途径与效应
(四)社会资本与收入差距影响的机制与效应
三、社会资本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模型分析
(一)厂商和商品生产
(二)家户和人力资本积累
(三)个人、社会和社会资本积累
(四)个人决策
(五)理论模型评述
四、社会资本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二)数据说明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收入差距的分解
(四)社会资本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五)社会资本对收入差距贡献程度的实证分析
五、提高社会资本存量,改善社会资本分布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社会领域的制度设计
(二)加强城镇基层建设
(三)进一步推进财政、金融领域的改革
六、结论及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篇 上市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小板的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家族企业的概念界定
(二)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
(三)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四)本文研究假设
三、上市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二)模型的设定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四、结论与启示
(一)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二)对中小板上市的家族企业提高企业绩效的建议
五、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六篇 艺术品在投资组合管理中的应用初探
一、引言
(一)马科维茨
内容摘要
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开发主要表现为结构转变、配置效率的改善及供给侧改革等。中国经济的新模式由高速增长体现为高质量增长,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碳排放),也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收入分配),本书从碳排放与收入分配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宏观视角。同时,本书从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及艺术品
投资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微观的视角。本书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和新模式”的研究,可以为对经济增长感兴趣的学者提供新思路及新启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