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底层逻辑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2.39
6.0折
¥
8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王东京
出版社中国财经
ISBN9787522322797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1781877
上书时间2024-07-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东京,经济学家、教授、博士,长期担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班、 中青年干部班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欢迎。
历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务部主任、教育长、副校(院)长,十三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专栏文章近千篇;著有《经济学笔谭》《经济学反思》《经济学分析》《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王东京经济学讲义》等20多部专著。 2000年前后撰写的“与官员谈”系列丛书在国内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目录
第1章 经济学奠基之作 / 001
亚当·斯密论国家致富 / 003
李嘉图集古典经济学大成 / 008
《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 / 012
第2章 经济学裂变 / 023
马歇尔开新古典先河 / 025
福利经济学萌生国家干预 / 030
《通论》发起“凯恩斯革命” / 035
汉森的“锦囊妙计” / 039
第3章 回归亚当·斯密 / 045
哈耶克率先发难 / 047
艾哈德为竞争呐喊 / 052
布坎南阐释“政府失灵” / 056
弗里德曼的洞见 / 061
产权问题与科斯定理 / 065
第4章 制度学派崛起 / 071
凡勃伦抨击有闲阶级 / 073
康芒斯继往开来 / 077
加尔布雷斯推陈出新 / 081
从制度层面解释增长 / 085
解开“诺斯悖论” / 089
第5章 经济学分析角度 / 095
要重视看不见的“结果” / 097
静态与动态分析 / 101
理性预期假说 / 105
科斯的发现:交易费用 / 110
冯·诺伊曼论博弈行为 / 114
第6章 经济增长理论 / 119
稳定经济增长的条件 / 121
新古典看好未来 / 126
新剑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130
丹尼森残差 / 134
GNP之父库兹涅茨 / 138
第7章 经济发展理论 / 143
贫困恶性循环论 / 145
两难选择: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 / 150
发展极与回波效应 / 152
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 157
经济成长阶段论 / 160
第8章 产业组织理论 / 167
配第—克拉克定理 / 169
霍夫曼定理 / 174
筱原的基准 / 178
马歇尔冲突 / 182
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 / 186
熊彼特创新假说 / 190
第9章 公平与效率 / 195
萨伊“三位一体”公式 / 197
帕累托最优状态 / 201
收入均等化定理 / 204
奥肯的漏桶原理 / 208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 212
负所得税方案 / 216
第10章 财政税收原理 / 221
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 / 223
拉弗曲线与税率禁区 / 228
税负转嫁:谁最后买单 / 232
乘数原理:需求放大效应 / 237
经济内在稳定器 / 242
第11章 货币理论与政策 / 249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 251
失业与通胀:菲利普斯曲线 / 256
持久收入假说 / 260
“单一规则”货币政策 / 264
通货膨胀谁之过 / 268
第12章 国际分工原理 / 275
国际贸易的基础 / 277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 281
里昂惕夫之谜 / 285
贸易利益的共享机制 / 288
幼稚工业保护论 / 292
第13章 国际金融理论 / 297
货币何以走出国门 / 299
谁为货币定价 / 304
变幻难测的汇率魔方 / 308
特里芬难题 / 311
读懂国际收支平衡表 / 316
第14章 市场失灵之争 / 321
公有制可以产生交换 / 323
难以避免两极分化 / 328
逆选择的真实原因 / 332
消费者剩余来自何处 / 336
“搭便车”是个假问题 / 339
第15章 总量均衡与结构均衡 / 345
萨伊定律的困惑 / 347
凯恩斯理论不再灵验 / 351
“储蓄等于投资”并非铁律 / 356
菲利普斯曲线不可信 / 359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 / 363
第16章 政策调控工具 / 367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前提 / 369
追问“拉弗曲线” / 373
利率不是政策工具 / 377
维克塞尔的误导 / 381
勿误读“货币推动力” / 384
第17章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 389
从交换角度看分配 / 391
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 / 395
收入与消费悖论 / 399
政府补贴的两个规则 / 403
第18章 国际经济循环 / 407
国际收支平衡的认识误区 / 409
比较优势并非陷阱 / 413
参与国际分工没有输家 / 417
高关税的错觉 / 420
第19章 政府角色定位 / 425
美国特点的政府角色 / 427
罗斯福“新政旋风” / 431
法国政府“以西补东” / 436
日本的产业政策 / 441
意大利的国家参与制 / 446
第20章 繁荣来自竞争 / 451
艾哈德的“第三条道路” / 453
德国银行独立一波三折 / 458
撒切尔的货币主义试验 / 463
里根推出经济复兴计划 / 467
“休克疗法”败走莫斯科 / 472
第21章 科教强国 / 477
英国产业革命的背景 / 479
德国最大的本钱在教育 / 484
日本收获型战略转型 / 488
美国“新经济”独领风骚 / 493
第22章 农为民之本 / 499
俄罗斯:土地与自由的变奏 / 501
法国:农业优先发展战略 / 506
德国:独具特色的农业改革 / 511
日本:农协托起经济一片天 / 515
第23章 开放经济乐章 / 521
英国走出“重商主义”樊篱 / 523
自由贸易为法兰西奠基 / 528
“欧洲病夫”脱胎换骨 / 533
加拿大门户开放历程 / 537
内容摘要
《经济学底层逻辑》是一部致力于让经济学理论回归大众视野,深入浅出地展现经济学精髓的著作。全书从经典领读、原理解析、质疑反思、以史为鉴四大视野出发,既抽丝剥茧般探析经济学经典著作的思想精华,深入讨论经济学的基础概念、重要原则、规律和模型,又通过经典案例和数据分析,对西方经济理论展开合理质疑,批驳其重要命题和观点,还从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中验证经济理论、总结经验教训。旨在带领读者读懂经济学,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经济问题的核心,运用经济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全书以其全面且贴近现实的经济学知识库和经济思维工具书的形式,对所有读者——无论是经济学专业人士,还是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与价值。
精彩内容
当英国的工业化开始蹒跚学步时,北美大陆还在农耕世纪中熟睡。待它一觉醒来,原来的幼童,早已长大成人。南北战争前肇始的美国工业化,一度是欧洲的追随者,后来者居上,经过不到一个世纪的狂飙突进,便将先行者远远甩到身后。美国工业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与许多后起国家不同,在工业化进程中,美国政府不是“发动机”,只是“助推器”。也就是说,为了搞工业化,总统没有向全国发号召,国会没有搞发展规划,联邦政府没有直接办工厂。“助推器”的作用,主要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提供空间,在节骨眼上推企业一把。
搞工业化最紧要的是什么?当然是人才和技术。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故乡。把英国现成的东西“拿”来,成了美国政府的第一要务。可英国人吝啬得很。1774—178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禁令,不准技师、机器出境,对私带图纸“闯关”者,判刑1年,罚款500英镑。而美国“拿”不来就“挖”。各州纷纷亮出绝活,引进技术,吸引人才。1790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专利法案,联邦专利委员会开始运转。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英格兰的穷工匠起了活思想。塞缪尔·施莱特和约翰·施莱特穷兄弟俩,把最前沿的纺纱技术装进大脑,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美国人洛维尔出访英国也不空手,顺手牵羊偷回尖端织布技术。世界上首家梳棉、纺纱、织布一体化的工厂,1814年秋在北美大陆开张,美国纺织技术很快就走到了英国前头。
外来和尚好念经,本地僧人也可以做道场。为挖掘本土人才的潜能,1863年,联邦政府组建国家科学院,鼓励各州、企业和个人科研投入。民间办科研蔚然成风。1876年爱迪生创办“发明工厂”,1900年通用电气建立实验站,到1915年美国各类工业研究机构超过100个。贝尔、爱迪生等美国发明家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从他们的实验室里走出了美国一流的科技人才。
在广袤的国土上搞工业化,交通运输得先行一步。1830年,英国的蒸汽机车刚刚投入运营,美国就跟着修起了铁路。修铁路既需巨额资金,又要专业技术,回收期长,风险大,按理应由政府操办。美国政府却另有高招。此招的精髓在“以地换路,多贷少投”。
根据1862年和1864年法案,国家把筑路权交给铁路公司,每修1英里铁路,赠予沿线10—40英里土地,并可获得1.6万—4.8万美元贷款。政府先后拨出土地2亿英亩,发放贷款6500万美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它却换来5条横贯大陆的干线,40亿美元国外投资,1亿美元利息收入,为政府节省运费6亿美元。
到191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超过英国11倍,工业中心向西部原料产地靠近了350公里。修这么多路,政府却不担风险,无须增税还债,获得了许多管制权,为西部输送了近千万移民,还带动了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最妙的是,修路使政府“四两拨千斤”的功夫炉火纯青,顺便用到其他公共事业中去。
搞工业化离不开人。美国立国近百年,人口不过31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农业劳动力是工业的4倍,还有350万黑奴不能流动。南北战争使劳动力自由流动成为可能。但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短缺,还是困扰美国的一大难题。输入劳动力是最便捷的解决办法,而美国移民政策所强调的,不是盲目引进,而是重点输入。
1864年联邦移民局成立,出台《鼓励移民法》,对产业工人提供优惠政策。比如外国工人前往美国,可预借路费等。此后半个世纪,入境移民2700万,45岁以下青壮年超过60%,主要工业部门中,移民工人占一半以上。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办教育成了政府的重头戏。
1862年联邦政府签署《摩里尔法案》,规定各州可领取国有土地,创办大学。到19世纪末,为举办国民教育,共划拨土地1亿5000万英亩,相当于法国、瑞士、比利时三国面积总和。1867年设立教育局,大搞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20世纪初,美国已实现初等义务教育,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
大工厂是工业化的杰作。对政府来说,办工厂应该是小菜一碟。政府办厂还可能带来一些好处,比方说增加财政收入,加快技术进步,为私人企业提供样板……这样的好事美国政府很少去试,但对私人办厂却鼎力扶持。
1798年春,有个叫惠特尼的大学毕业生听说美法关系紧张,便上书财政部部长,自告奋勇要为国家生产1万支枪。两年交货期满,财政部只看到一包零件。在官员们怀疑的目光下,小伙子当场装配了6支滑膛枪。得到延期许可的惠特尼,用了10年才完成订单,并把钱挣到手。这种傻事,大概只有美国政府会干。可没有这样的政府,就不会有美国工业标准化,更不会有日后的大规模集约生产。
自此之后,美国政府“傻劲”不减,泰勒的劳动定额管理、福特的流水线、卡内基的煤铁联营、阿穆尔的联合生产,这些欧洲人不敢想或不敢做的事,大都得到美国政府的关照,也最终在美国扎下了根。政府对企业的关爱远不止这些。比如发展投资银行,帮企业筹集资金;实行金本位制,确保工业品价格坚挺;把平均关税从18.8%提高到52.4%,使国货免受进口货冲击;采取累退性税制,减轻企业负担。美国的政企关系,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官倡、官助,但不是官办、官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