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安置机构ABA实战指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成人安置机构ABA实战指南》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6.82 5.5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村本净司|责编:张冬爽|译者:吴可澜//秋爸爸

出版社华夏

ISBN9787522201160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31618891

上书时间2024-06-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初次见到这位服务对象的时候,我刚刚开始自己博士学位课程的学习。我在前一年才好不容易拿到了硕士学位,此时还只能算半个临床专家。一家我在硕士学习期间就与之合作开展研究的成人安置机构,就在这个时候向我提出了咨询邀请,是关于他们那里入住的这位服务对象的问题。
 这位服务对象被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并伴有重度智力障碍,他具有一定的口语沟通能力,能够开展不太复杂的对话,因此有时可以与工作人员和我进行愉快的沟通。
但在自己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等情况下,他就会大喊大叫,如果升级,他就会出现击打自己的头部等自伤行为,或者出现殴打工作人员等攻击行为,进而还会出现扔东西或拍打东西等破坏物品的激烈行为,因此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为他提供干预服务时感到非常头疼。
就在我考虑应该如何为这位服务对象提供干预的时候,我恰好有机会在一场会议上听到了奥田健次老师的报告,奥田老师的这项研究是关于如何运用行为契约的干预策略来改善行为问题的(奥田和川上,2002)。 
简单地说,这个方法就是让服务对象与机构签订一个相关行为问题的契约(合同),如果服务对象能够完成契约的话,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我当时听了奥田教授的报告之后,心想“就是它了!”于是,我决定将这个方案应用到对这位服务对象的干预中去。
 随后,我向机构的工作人员讲解了干预程序,然后应用在这位服务对象身上,最后获得的效果非常好,不但他的攻击行为几乎减至零,而且他与工作人员之间的适当行为也大幅度增加了。这令我对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干预方法的效果更加信服了。
这位服务对象的故事就是本书第6 章中大隆(化名)的案例。
在障碍人士康复服务领域,重度行为障碍可以说是近年来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重度行为障碍是指那些激烈的、以超出一般想象的高频率出现的自伤或攻击行为,刻板行为,睡眠障碍,异食,以及破坏物品等行为。
 为具有重度行为障碍的服务对象提供支持服务的监护人及机构工作人员,往往需要不分昼夜地应对这些激烈行为,这很可能会让他们自己身心疲惫,最终陷入支持困难。
不难想象,在刚开始直接面对那些重度行为障碍的服务对象时,机构工作人员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不仅会因这些激烈行为而震惊,而且自身也可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身为服务支持者,他们此时的心情也许会是“不管怎样,我都要努力想办法提供干预,让这位服务对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他们也可能会深感疲惫,心中暗暗叫苦,“再不想干这行了”;当然也肯定会有一些热心干预的工作人员,他们本来下定了决心,“我一定得想办法来减少这些行为问题”,可当他们在尝试各种干预方法时,有时可能使用了错误的方案,反而令服务对象感到厌恶。
如果没有学过专业知识的话,普通的干预往往有可能仅仅止步于行为问题发生后的处理。其实,当行为问题发生后再做处理,很多时候已经晚了,不但无法改善行为问题,而且可能会因处理方法不当,造成相反的效果。同样的道理,机构工作人员在没有掌握干预方法时,可能只是一味地在服务对象出现行为问题之后进行强制阻止,其结果是令干预效果一直无法提高。
服务对象的激烈行为被强制阻止,这可能会背离干预者的初衷,反而使行为问题升级,甚至升级到无法靠近的激烈程度。总之,这种跟着感觉走的处理策略无法为具有重度行为障碍的服务对象提供有效干预。
处理行为障碍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本书书名中提到的应用行为分析(ABA)方法。这套基于ABA 的干预方法,最初是在美国研究并推广的,近年来在日本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智力障碍或发育障碍儿童及成人的干预上,应用研究的数量最多,展示出了它的科学有效性。另外,在具有上述行为障碍的智力障碍者的干预应用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研究实证。
 然而,基于ABA 的干预方法至今也未能在日本的康复服务工作者之中得到普及性的发展。我认为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其专业理论知识太难。因此,为了让初学者也能理解,本书将尽量避免使用专业用语,并且在版面设计上也有意做了布置,左侧页是文字说明的部分,右侧页则是一目了然的图表。
 ABA 有几个重要的基本原理,但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应该就是强化原理。强化原理是指“如果特定的刺激在行为之后立刻出现,那么该行为未来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岛宗,2019)。简单地说,也就是“一个人做出某行为之后,马上出现了对其来说是高兴的事物(或者厌恶的事物没有了),那么该行为以后就更容易发生”。
 如果在服务现场应用这条强化原理的话,那就是“强化服务对象的适当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安排布置强化物,让服务对象自己就能获得”,这可以说是引导服务对象走向自立的一个重点。
 服务对象表现出的不当行为,常被称为“问题行为”。但“问题行为”这个词的背后,常含有“这个人表现出有问题的行为,他自己有责任”的意思,而这种可能的误解并不符合本书的主旨,所以,对于不当行为,本书全部统一写作“行为问题”。“行为问题”的定义是,这个人表现出的行为是因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问题。
 在行为分析这门学科中,为确定行为功能(行为的作用)而进行的函数关系分析,叫作“功能分析”。而在本书中所使用的“行为问题”这个词的含义并不是用来指某个具体行为,因此,“行为功能”的说法是正确的表述,但“行为问题的功能”这个说法却不够严谨。不过,本书仍会使用“行为问题的功能”这样的表述方式,原因如上文所述,使用这样的表述意在表明我们在帮助服务对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表现出的行为是因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问题”,而问题行为包含了“行为的责任在服务对象本人”这样的观点,所以本书用“行为问题”代替“问题行为”使用。
 本书的内容构成是,第1 章讲解智力障碍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基础知识,以及ABA 的基本原理等。第2 章以功能分析为中心,讲解对于有行为问题的服务对象来说非常必要的几种评估方法。第3 章和第4 章讲解为改善行为问题,增加和扩展适当行为而必须掌握的各种ABA 技术。第5 章讲解将以上ABA 技术具体落实到干预计划的过程。最后,第6 章介绍了我接触过的服务对象的具体实例。
 本书可以说是我到目前为止所有研究的综合总结。我希望它能够帮助到那些长期给我鼓励的机构工作人员,也能帮助到那些正在为干预工作而烦恼的,或正要开始尝试干预工作的人们。
村本净司
2019 年12 月


【书摘与插画】

对服务对象的调查

 

 对服务对象调查的内容,其中多数信息应该之前就已经由服务机构收集过了。例如,服务对象的年龄、身高和体重等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出生发育史、以往入住机构的经历,还有智商测验和心理检查方面的报告等。本节将主要介绍我们在开展行为问题干预之前必须进行的关于服务对象功能评估的详细内容。
 1)服务对象的沟通能力
 这一点可能已经包含在机构之前掌握的基本信息里了,因为了解服务对象是否具有口语能力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掌握服务对象的各种信息,如了解服务对象是否会说话,能说哪些话;在能够说话的场合,他能够以怎样的流畅度向他人表达;在不能说话的场合,他能够以哪些其他手段与他人沟通。
 如果服务对象存在口语落后或者不会说话的情况,那么在向他人表达要求,获取他人的关注时,他就可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作为口语的替代技能,服务对象是否能用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沟通,或者能否使用图片或声音输出的设备(包括智能手机等)来向他人表达,确认这些信息同样非常重要。
 如果服务对象缺乏适当的沟通技能,那就很容易发生行为问题。前文讲解过,如果这个行为问题是一种会让周围的人印象深刻的沟通行为,那么它更容易被强化。因为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醒目举动,更有可能从工作人员那里马上得到反馈。
服务对象拉着工作人员的手去做某事(这种情况常被比喻为“吊车行为”),这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口语之外的沟通手段。因此,我们需要事前调查清楚,服务对象现有哪些沟通手段,以及他有可能学会哪些沟通技能。
 2)服务对象的喜好
 对服务对象的喜好调查是指,我们需要了解服务对象喜欢哪些食物、玩具,以及他有哪些感兴趣的物品(包括书、杂志、动漫人物等)或活动等。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机会可以接触到这些喜欢的物品或活动。
 之所以要调查服务对象的喜好,是因为这些喜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提供动因操作的干预作用,并可以用作适当行为的强化物。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服务对象可选择的喜欢的物品或活动的机会比较多,那么这也可以对行为问题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Bambara 和Koger,1996)。因此,支持者需要掌握服务对象喜欢的物品和活动,并尽可能地在机构中调整环境设置,让服务对象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进一步来说,我们事先调查了服务对象的喜好,就可以将其设定为适当行为发生之后的强化物。
 了解服务对象的喜好最为快捷的方法是询问服务对象的家人,以及他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涉及服务对象的相关支持者。但是,仍然有一些服务对象即便通过询问相关人员也无法确切了解他的喜好,那么这时我们应该如何调查呢?
 食物和饮料,用作强化物的效力通常都很高,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服务对象,在这方面的情况应该都比较容易调查。但是,对于其他服务对象喜欢的物品或活动,如果服务对象与各类物品(玩具或其他与兴趣爱好有关的物品)的接触机会一直都很少,或者缺乏各类活动的体验,那么机构为他提供的某些物品或活动,有可能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因此,要了解服务对象喜欢哪些物品或活动,有时候需要让他亲身体验一下我们才好做判断。
让服务对象实际体验,我们在旁观察他的反应,如果他出现了笑容,或者出现反复接触等认可的表现,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这可能是他喜欢的物品或活动。
 3)进餐状况
 我们除了需要调查服务对象喜欢的食物,还必须调查他不喜欢的食物,并了解这些食物会给行为问题带来怎样的影响。此外,大部分机构的供餐时间很可能都是固定的,“服务对象在固定的进餐时间之前等不及”或“不饿时被要求进餐”,这类的特定状况也会对行为问题产生影响。
 另外,有些服务对象可能存在口腔感觉方面的问题,某些食物的触感或味道可能会让他感到厌恶,因此导致他出现偏食或拒食的情况。
 4)睡眠状况
 有些服务对象会在半夜里频繁醒来,或者起床时间过早,天还没亮就起来,这样他白天就可能因睡眠不足而发生行为问题。如果服务对象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被工作人员强求完成任务,就会引发服务对象的烦躁不安,这也有可能成为服务对象发生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5)服药状况
 服务对象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而服用药物。例如,患有癫痫等慢性病的服务对象就不得不服药。而且,有的服务对象每次须服用多种药物。工作人员必须从医生那里获取信息,掌握药物可能给服务对象的行为带来的影响。有些药物的目的是降低服务对象行为的水平,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影响服务对象日常生活中一些任务的执行。
 6)行为问题的描述
对服务对象行为问题的调查需要掌握的信息包括:行为问题的定义、频率、强度,等等。在记录这些行为问题时,我们必须给出具体的描述。也就是说,不要只用“自伤”“攻击”“刻板”这类并不明确的描述方式,而应该用具体描述,比如,“用手掌猛烈击打自己的头部约5~6 次”“用脚重重地踢人”。
 行为问题的频率是指该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繁程度。例如,每天行为出现多次,就应该记录为“每天10次”,出现更频繁的,甚至可以记录为“每小时20次”,而出现的频率不太高的,可以记录为“每月1次”。
 行为问题的强度是指该行为问题发生的剧烈程度,但实际上要测量服务对象行为问题的强度是比较难的。通常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描述方式,例如,“声音大到在室外都可以听见”“能够将门打得凹进去的力度”“能够在对方手腕上留下瘀青的力度”。



 
 
 
 

商品简介

《成人安置机构ABA实战指南》以一页文字一页漫画的形式,形象地解释了应用行为分析(ABA)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技术,以及针对行为问题的评估方法和干预计划,并结合作者多年在机构中服务的经验进行案例分析,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实战指南。
《成人安置机构ABA实战指南》尤其针对孤独症青少年及成人的行为问题,适合成人安置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家长和学校教师阅读。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和掌握ABA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要点,并在机构或家庭中妥善解决孤独症青少年及成人出现的行为问题。



作者简介

村本净司
 九州看护福祉大学社会福祉学科副教授,行为科学专业博士。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所障碍儿童教育专业硕士,筑波大学人类综合科学研究所应用行为分析学与孤独症儿童临床科学专业博士。曾任茨城县立羿桧之乡智力障碍人士综合安置机构研究员,参与《重度行为障碍人士支持法》的起草与修订,在培育新人与实践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于东京福祉大学社会福祉学科担任社会福祉学专业讲师,2021年起任现职。



目录
第1章 干预的思考方式
  1 对于服务对象的认识
    (1)智力障碍
    (2)孤独症谱系障碍
    (3)行为障碍
  2 应用行为分析(ABA)的基础
    (1)行为是什么
    (2)强化原理
    (3)消退原理
    (4)惩罚原理
    (5)行为问题发生的机制
    (6)支持者要注意的问题
    (7)支持者的目标
第2章 对有行为问题的服务对象的评估
  1 支持服务开始之前应该做的事
    (1)功能评估
    (2)对服务对象的调查
    (3)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
    (4)记录方法
    (5)制作图标
  2 行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
    (1)定义服务对象的行为问题
    (2)调查行为问题的功能(作用)
    (3)调查会引发行为问题的条件和活动安排
    (4)从不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条件中寻找线索
    (5)根据调查数据做出推测并制订干预计划
第3章 行为问题的干预方法
  1 行为问题的预防方法
    (1)丰富环境
    (2)制作日程时间表
    (3)定期给予关注
    (4)在工作人员的指令及日常活动安排的内容上下功夫
    (5)视觉提示
    (6)充实闲暇时间
    (7)提供选项
  2 行为问题的替代行为的教学
    (1)行为问题的功能是什么
    (2)替代行为是指什么
    (3)寻找替代行为的办法(从已有技能中寻找)
    (4)替代行为的教学(干预步骤)
  3 对替代行为、适当行为的后果进行的操作
    (1)口头表扬
    (2)奖励贴纸或印章(代币)
    (3)休息
    (4)将“服务对象的高频行为”设定为强化物
    (5)食物和饮料
    (6)“活动本身很有趣”
  4 行为问题的应对准备
    (1)事先需要考虑的要点(关于危机处理)
    (2)行为问题的强度与介入时机

内容摘要
 《成人安置机构ABA实战指南》以一页文字一页漫画的形式,形象地解释了应用行为分析(ABA)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技术,以及针对行为问题的评估方法和干预计划,并结合作者多年在机构中服务的经验进行案例分析,是一
本名副其实的实战指南。
《成人安置机构ABA实战指南》尤其针对孤独症青少年及成人的行为问题,适合成人安置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家长和学校教师阅读。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和掌握ABA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要点,并在机构或家庭中妥善解决孤独症青少年及成人出现的行为问题。

主编推荐

孤独症青少年及成人的行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作为家长或机构工作人员,我要如何预防这些行为问题的发生,又要如何应对已经发生的行为问题?……
以上问题的答案尽在《成人安置机构ABA实战指南》中!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1对于服务对象的认识(1)智力障碍成人安置机构的工作人员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有很多是智力障碍人士。在康复领域,以往常用的专业用语“智力障碍”,如今在医学诊断(DSM一5)的名称为“智力(发育)障碍”。智力障碍有以下3个诊断标准。
A.智力功能的缺陷。
B.适应功能的缺陷。
C.以上症状在发育阶段(到18岁为止)已出现。
智力功能一般通过智商(InteHigenceQuotient,IQ)等来评估。在日本,评估时可以使用的工具有《田中比奈智力测试》、《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forChildren,WISC)等。这些测试不仅会评估受试者的读写和计算能力,还会评估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在遇到困难时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适应功能是指在日常生
活或社会活动中所必需的技
能。例如,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进食、大小便、换衣服等生活自理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打电话、算账、购物、乘坐公交车等在日常生
活中所需的技能。对适应功
能的评估在日本常使用《文兰适应行为量表(日文版)》等工具。智力障碍的严重程度并非只根据IQ的分值来判断,还需要根据适应功能的等级来判断。而且我们在考虑服务对象需要什么程度的支持时,也需要根据其适
应功能的情况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此外,智力障碍诊断标准中所说的“在发育阶段出现症状”是指,这些智力功
能及适应功能的缺陷在18岁
之前即已表现出来。也就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