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红与鲁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萧红与鲁迅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4 3.8折 38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袁权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2370

出版时间2014-10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3039922

上书时间2024-06-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袁权,祖籍江苏,生长于山东,现居北京。下过乡,进过工厂,做教师二十余年;1985年毕业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业余研读中国近现代文史资料,并有相关文论发表。作为萧红的超级粉丝,数十年来遍访作家生前所居留过的每个城市,探寻其足迹。

目录
序  肖凤
引  言
第一章  从荒岛书店到内山书店
  第一节  青岛:两个流浪文青投书鲁迅
  第二节  上海:鲁迅“即复”
  第三节  到上海去!到上海去!
第二章  初到上海的土拨鼠
  第一节  窘迫与不适
  第二节  对“先生”和“太太”称呼的“抗议”
  第三节  向鲁迅求援
第三章  初会
  第一节  终于收到鲁迅的约见信
  第二节  初见:从内山书店到吃茶店
  第三节  这些小事万不可放在心上
第四章  第一次出席鲁迅邀请的宴会
  第一节  一封“豫广同具”的邀请信
  第二节  一件山寨版新“礼服”
  第三节  一桌新师友
  第四节  一张永久的纪念照
第五章  作品初步得到鲁迅认可
  第一节  《生死场》送给官僚检查去了
  第二节  广也说问问您们俩的好
  第三节  鲁迅安抚萧红的焦虑
  第四节  两萧的文字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第五节  三个年轻人写信让鲁迅请客
第六章  上海文坛初试啼声
  第一节  《小六》发表于《太白》
  第二节  我大约是“姑息”的一方面
  第三节  单独复信“悄吟太太”
  第四节  吟太太怎么样仍要困早觉么?
  第五节  鲁迅手稿的境遇……
第七章  鲁迅继续助推
  第一节  为印制《八月的乡村》努力筹款
  第二节  鲁迅全家突然光临
  第三节  那稿是我寄去的
  第四节  文学社寄来了两篇稿费的单子
  第五节  她很坦率真诚还未脱女学生气
  第六节  贺贺你们的同居三年纪念
第八章  与《生死场》有关
  第一节  悄吟太太的稿子退回来了
  第二节  久未得悄吟太太消息
  第三节  《生死场》的名目很好
第九章  《生死场》出版前后
  第一节  您们俩先去逛公园之后……
  第二节  夜里写了一点序文
  第三节  索要鲁迅亲笔签名
  第四节  鲁迅和胡风高度评价《生死场》
  第五节  《生死场》带来不少的新奇与惊动
  第六节  萧红:新的名字新的里程
第十章  一九三六年年初
  第一节  我们想在旧历年内邀些人吃一回饭
  第二节  小说写得不坏
  第三节  折翅的“海燕”
第十一章  搬至鲁宅附近
  第一节  只为方便往来和不劳鲁迅过多写信
  第二节  和鲁迅一家如亲人般相处
  第三节  在鲁迅家结识史沫特莱
  第四节  制葱油饼为夜餐
  第五节  对萧红进行服饰搭配常识的启蒙
第十二章  沐浴师恩
  第一节  被喻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第二节  签约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三节  联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第十三章  情殇
  第一节  感情之路亮起“黄灯”
  第二节  在痛苦中寻求出路
  第三节  病中鲁迅设家宴为萧红饯行
  第四节  远托异国
第十四章  这是异国了!
  第一节  最初的东京
  第二节  彼此牵挂心有灵犀
  第三节  噩耗确认——我想一步踏了回来
第十五章  归国之后
  第一节  拜墓
  第二节  撤离上海惜别许广平
第十六章  逃亡路上忆和念
  第一节  晴川历历芳草萋萋
  第二节  《万年青》和《逝者已矣!》
  第三节  和聂绀弩讨论小说学
  第四节  师从鲁迅的文学观
第十七章  山城重庆
  第一节  要筹办名为《鲁迅》的刊物
  第二节  系列回忆美文的诞生
  第三节  枇杷山与塔斯社记者谈鲁迅
第十八章  香港的蓝天碧水
  第一节  鲁迅六十诞辰的纪念活动
  第二节  临终之托
第十九章  袅袅余音
  第一节  许广平的萧红之忆
  第二节  周家子孙话萧红
第二十章  篇外缀语:他们是人世间美好的相逢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民国作家萧红,被鲁迅称之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短暂而漂泊的一生留下近百万字经典作品,终成大器未曾有负鲁迅的期许。
他们之间有师生之谊也有传承之道;鲁迅的欣赏、奖掖与扶持,萧红的早慧、勤勉与感
恩,构筑成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感人佳话。
《萧红与鲁迅》作者(袁权)潜心研读大量翔实资料,并在最
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和考订现代文学史上“父”与“女”两代人之间的交往始末及后续影响,还原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既是对萧红创作成熟期精神源头的探寻,又从别一
视角观照晚年鲁迅的情感世界。对坊问一些纷纭的说法,也有厘清或思考。

精彩内容
 第—章从荒岛书店到内山书店第一节青岛:两个流浪文青投书鲁迅1934年9月,来自东北沦陷区的文学青年萧军和萧红旅居青岛,他们是在当年的6月15日,抵达这座海滨城市的。
此前,他们在哈尔滨的日子已失去安宁。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1932年日本扶持清废帝溥仪建立“满洲国”,东三省沦陷。萧军萧红因从事反满文化活动,受到当局的严密监控,他们自费出版的集子《跋涉》遭查禁;他们参与其中的“星星剧团”被解散;迫害和打击日益加剧,恐怖气氛越来越浓。
反满抗日分子出逃、
失踪、被捕和被杀的凶讯不时传来,自己的住所附近业已出现了“门前的黑影”,“离开”已成了不二之选,朋友们都在催,已是“非走不可”了!但是没有钱,怎么走?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他们在关内“一个鬼
也不认识”(萧军语),又能到哪里去?逃亡的首选目标原本是左翼文学的发源地上海,因为他们的朋友金剑啸曾在那里学过美术,约略有几个熟人,答应帮他们接洽。正当他们为乘船而不断商计“海上几月里浪小”“小海船是怎样的晕法”(见《商市
街·又是冬天》)时,先期逃离哈尔滨的朋友舒群来信了。
舒群1934.年初匆匆离哈去了青岛——他曾就读的东北商船学校因东三省被占而迁至青岛。他通过同学和熟人,结识了当地一个倪姓家庭,并和这家的三妹倪青华结了婚。情况稍稍安定下来,他写信寻呼两萧让他们到青岛来。朋友们见信都非常高兴,马上又鼓励他们去青岛。
1934年6月10日晚,几位挚友在“天马广告社”为两萧饯行。
6月11日,化名刘毓竹的萧军与萧红在朋友的资助下乘中东铁路火车秘密离哈,6月12日抵达大连。
因为等船,在朋友家住了两天,6月14日搭乘日本邮轮“大连丸”号最经济的统舱离开大连,驶往青岛。
当时的青岛为北洋军阀所管辖,而德国和日本在此也有很大势力,这使得青岛成为国土上的一个特殊区域,因此,许多从东北逃往关内的人,都取道青岛中转。
新婚的舒群夫妇在码头上迎接来自故乡的朋友。
稍事安顿,萧军和舒群在7月间同去上海探路,但无功而返。
经舒群介绍,萧军担任了《青岛晨报》的副刊编辑,除了一些散文,他续写在哈尔滨已经开始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的主要材料来源于舒群的同学、抗联烈士付天飞留下的“故事”,讲述的是杨靖宇将军领导下的磐石游击队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萧红在理家的同时也在勤奋地写作,主要是《麦场》、
《菜圃》的续篇,即最终定名为《生死场》的中篇小说,它描绘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农民“忙着生忙着死”的苦难生活,和他们面对外敌入侵逐步觉醒的过程及悲壮不屈的反抗。
在这个美丽海滨的怀抱里,他们的写作都非常投入。萧军描述当时的情形道:“每于夜阑人静,时相研讨,问有所争,亦时有所励也。”…9月9日,萧红的《麦场》率先脱稿。在为此书考虑出路时他们一筹莫展,哈尔滨固然有朋友和报刊,但含有反满抗日内容的作品是不可能在那里发表的,可除了东北,他们与文坛几乎没什么交往
,又无名气,这使他们颇为焦虑。
当时青岛有一个“荒岛书店”,负责经营的孙乐文是萧军的朋友,据说他在《青岛晨报》有一点兼职。在一次闲谈中,孙乐文说起去上海办业务时,曾在“内山书店”偶然遇到过鲁迅先生。这个信息直接诱发了萧军投石问路的想法,用萧军后来的说法是:我们不确切知道我们的小说所取的题材,要表现的主题积极性与当前革命文学运动的主流是否合拍?因为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当时领导上海革命文学运动的主帅。
迷茫中的他们想请求指导,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有他们急于要和文坛建立联系的主观愿望。萧军问孙乐文,如果把信寄到内山书店,鲁迅先生
是否能收到。孙说应该能收到(或能够转交),并鼓励他“试试看”,同时建议他可把通讯处落款为“荒岛书店”,这样,即便发生什么问题,书店亦可推托他们并不知情,是读者或顾客随意写的;在此基础上,他又提醒萧军,为防万一,不要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可另具一名。在这种情况下,经反复商议之后,颇有一点冒险精神的“三郎”,大胆地给鲁迅先生写下署名“萧军”的第一封信,以“青岛广西路新4号荒岛书店”的落款地址投往上海“内山书店”,时间在1934年的9月底或lO月初。
至于说鲁迅先生是否能收到此信,是否回信,萧军等人则完全没有把握,心中一派茫然……P1-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