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采随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尼采随笔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5.47 5.5折 6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68667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5元

货号31523274

上书时间2024-06-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1

 

人文教育始于严格的语言训练29

 

衡量大学教育的三个尺度58

 

违反自然道德 84

 

人类的“改善者”93

 

我要感谢古人什么 101

 

我为什么如此智慧113

 

我为什么如此聪明135

 

生命是值得活下去的 167

 

自我舍弃 186

 

关于孤立的争辩 202

 

白日的梦游者 213

 

征服男人的女人 225

 

第三性 231

 

叔本华的信徒 238

 

道德讲座 255

 

肉体的轻蔑者 260

 

快乐与热情 263

 

阅读与写作 266

 

山上的树 269

 

论禁欲 275

 

朋友 278

 

睦邻 282

 

创造者的道路 285

 

自愿的死亡 290

 

赠予的美德 294

 

持镜的小孩 302

 

在幸福岛 307

 

怜悯者 312

 

有道德的人 317

 

夜之歌 322

 

舞之歌 325

 

墓之歌 330

 

自我超越 335

 

崇高的人们 342

 

醉歌 347

 

附 尼采年谱 /361



译者语

 

 

 

本书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诸多重要著作中精选了36篇具有论战风格的随笔。本书开篇,收录了尼采讨论教育问题的三篇经典文章:《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人文教育始于严格的语言训练》和《衡量大学教育的三个尺度》。在尼采生活的年代,德国的教育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取向:一种是“扩大教育”,另一种是“缩小教育”。扩大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普及,培养尽可能多的“通用”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缩小教育”则是重视教育的专业化,着力于培养少数专家学者,但学科划分过细,使得受教育的人如若不潜心于某个专业领域,就不可能有所成就。尼采认为,这两种教育取向,是把人当作工具来加以训练,是对天才和伟人的扭曲与摧残。尼采主张,把严格的语言训练放在首位,引导学生阅读德语经典作品,养成对母语的良好趣味。尼采希望真正的教育是高贵的,是为培养少数天才而服务的。

 

本书其余收录的是选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 以及《瞧,这个人》等重要著作的33篇精妙论述。在批判基督教的过程中,尼采重点对“怜悯”展开了批判。尼采认为:伟大的善举不会使人感恩,反而会招来报复;如果这小小的恩惠尚未被忘记,它就会变成总在啃噬的蠕虫;爱邻人是病态的善,是弱者的道德;强者的善应当激发人自尊自强的独特个性,促使人产生“健康的自私”。而“健康的自私”,则是从强力灵魂中流溢出来的洁净的自私,它强纳万物于己,再使它们从个人的灵魂中退潮,以作为爱的赠礼。所以,尼采主张人类应该爱远人,爱未来人,爱初始,爱幽灵。

 

尼采的语言深邃、犀利,字里行间带着挖苦、讥嘲,而且不乏晦涩与难解。在我翻译过程中,前辈译家钱春绮、李超杰等人对尼采的相关翻译成果对我多有启发,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鉴于我研学翻译不久,鲁鱼亥豕之误在所难免,祈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梵梵君

 

22021年3月11日



 
 
 
 

商品简介

本书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诸多重要著作中精选了36篇具有论战风格的随笔。本书开篇,收录了尼采讨论教育问题的三篇经典文章:《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人文教育始于严格的语言训练》和《衡量大学教育的三个尺度》。在尼采生活的年代,德国的教育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取向:一种是“扩大教育”,另一种是“缩小教育”。扩大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普及,培养尽可能多的“通用”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缩小教育”则是重视教育的专业化,着力于培养少数专家学者,但学科划分过细,使得受教育的人如若不潜心于某个专业领域,就不可能有所成就。尼采认为,这两种教育取向,是把人当作工具来加以训练,是对天才和伟人的扭曲与摧残。尼采主张,把严格的语言训练放在首位,引导学生阅读德语经典作品,养成对母语的良好趣味。尼采希望真正的教育是高贵的,是为培养少数天才而服务的。 本书其余收录的是选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 以及《瞧,这个人》等重要著作的33篇精妙论述。在批判基督教的过程中,尼采重点对“怜悯”展开了批判。尼采认为:伟大的善举不会使人感恩,反而会招来报复;如果这小小的恩惠尚未被忘记,它就会变成总在啃噬的蠕虫;爱邻人是病态的善,是弱者的道德;强者的善应当激发人自尊自强的独特个性,促使人产生“健康的自私”。而“健康的自私”,则是从强力灵魂中流溢出来的洁净的自私,它强纳万物于己,再使它们从个人的灵魂中退潮,以作为爱的赠礼。所以,尼采主张人类应该爱远人,爱未来人,爱初始,爱幽灵。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年),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诗人。他与他的作品是可以承担日落月升的不朽群峰,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雅斯贝尔斯、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萨特、福柯、斯宾格勒、里尔克、黑塞、托马斯·曼、巴塔耶、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马尔罗、德里达以及许多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画家均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译者:梵君,女,青年诗人、译者,从事英语教学、翻译和研究,译有《白夜记》等作品。

目录
译者语

前言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人文教育始于严格的语言训练

衡量大学教育的三个尺度

违反自然道德

人类的“改善者”

我要感谢古人什么

我为什么如此智慧

我为什么如此聪明

生命是值得活下去的

自我舍弃

关于孤立的争辩

白日的梦游者

征服男人的女人

第三性

叔本华的信徒

道德讲座

肉体的轻蔑者

快乐与热情

阅读与写作

山上的树

论禁欲

朋友

睦邻

创造者的道路

自愿的死亡

赠予的美德

持镜的小孩

在幸福岛

怜悯者

有道德的人

夜之歌

舞之歌

墓之歌

自我超越

崇高的人们

醉歌

附 尼采年谱

内容摘要
本书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诸多重要著作中精选了36篇具有论战风格的随笔。本书开篇,收录了尼采讨论教育问题的三篇经典文章:《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人文教育始于严格的语言训练》和《衡量大学教育的三个尺度》。在尼采生活的年代,德国的教育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取向:一种是“扩大教育”,另一种是“缩小教育”。扩大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普及,培养尽可能多的“通用”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缩小教育”则是重视教育的专业化,着力于培养少数专家学者,但学科划分过细,使得受教育的人如若不潜心于某个专业领域,就不可能有所成就。尼采认为,这两种教育取向,是把人当作工具来加以训练,是对天才和伟人的扭曲与摧残。尼采主张,把严格的语言训练放在首位,引导学生阅读德语经典作品,养成对母语的良好趣味。尼采希望真正的教育是高贵的,是为培养少数天才而服务的。
本书其余收录的是选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以及《瞧,这个人》等重要著作的33篇精妙论述。在批判基督教的过程中,尼采重点对“怜悯”展开了批判。尼采认为:伟大的善举不会使人感恩,反而会招来报复;如果这小小的恩惠尚未被忘记,它就会变成总在啃噬的蠕虫;爱邻人是病态的善,是弱者的道德;强者的善应当激发人自尊自强的独特个性,促使人产生“健康的自私”。而“健康的自私”,则是从强力灵魂中流溢出来的洁净的自私,它强纳万物于己,再使它们从个人的灵魂中退潮,以作为爱的赠礼。所以,尼采主张人类应该爱远人,爱未来人,爱初始,爱幽灵。

主编推荐

 斯特凡·格奥尔格、里尔克、穆齐尔、托马斯·曼、黑塞、茨威格、纪德、加缪、叶芝等一流欧洲作家深受尼采的启发,不仅如此,马勒、戴留斯、理查德·施特劳斯还将尼采的作品谱写进他们的音乐之中,剧作家萧伯纳甚至早在1903年就将尼采笔下的“超人”形象搬上了伦敦的戏剧舞台。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我为何如此聪慧1我存在的幸运和独立不倚,也许是命中注定的:说得玄乎一点,以我自己的父亲而论,我已经死了,以我自己的母亲而论,我还活着,且逐渐老去。这种双重的出身,像同时来自生命阶梯的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既是衰落,也是新生。这一点,如果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免于偏狭地看待存在的普遍难题,保持中立的自由,这也是我的与众不同之处。对于生命盛衰的最初征兆,我的嗅觉比任何人都灵敏。在这方面,我是非常在行的——我谙熟这两者,因为我就是这两者。我的父亲三十六岁去世:他文弱可亲而多病,像命中注定一样是一次短暂访问——这是对生命的亲切提醒,而无关生命本身。
当我活到我父亲生命衰枯的那一年,我的生命也开始衰枯。那一年我三十六岁,我的生命力降到了最低点——我仍然活着,可是看不清三步之外的东西了。那时,也即1879年,我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整个夏季像阴影一样住在圣摩里兹,又像阴影一样在瑙姆堡度过了我人生中最暗无天日的冬季。在这期间,我写下了《漫游者及其影子》。毫无疑问,那时我深知何为阴影。
次年冬天,也就是我在热那亚的第一个冬天,严重的贫血和肌肉衰弱所带来的甜蜜与灵性,使我写出了《黎明》。这部作品体现了精神世界的澄澈、愉悦及其丰沛,不仅与我最明显的生理弱点同声相应,也与我极度痛苦的挣扎同气相求。在三天三夜的剧烈头痛和昏厥之中,伴随着强烈的恶心呕吐,我却具有最独特的清晰的辩证头脑,在绝对冷血的状态下,去思考许多问题。当我比较健康时,我的思想反而不够高深,不够敏锐,不够冷酷。
我的读者也许知道,我是如何将辩证法视为一种颓废的症状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苏格拉底。——疾病对智力造成的干扰,甚至因高烧引起的半昏迷状态,我至今毫无印象;为了初步了解它们的性质和频率,我不得不求助于已汇编成册的有关这一主题的学术著作。我的血液循环缓慢,甚至没有人能在我的身上看出高烧的迹象。一位曾把我当作神经病人来治疗过一段时间的医生最终宣布:“不!你的神经毫无问题,倒是我本人的神经有点过敏了。”虽然我的肠胃系统因为全身乏力而极其脆弱,他们却无法在我身上查出任何局部的衰竭,或者胃的器质性病变。就连我的眼睛,虽则几近失明,但也只是疲劳所致,与器官本身的病变无关。因为每当我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我的视力也会增强。——在承认了这一切之后,我还需要说明我知道颓废是怎么回事吗?我对它们可谓了如指掌。即使通常的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精湛技艺,那种对细微差别的分辨能力,那种“一眼看穿本质”的心理学,以及我所能做的任何其他事情,都是在那个时期学会的,可算是特殊的馈赠了。在那个时期,我身上的一切,无论是观察力本身,还是所有的观察器官,都变得充满活力。
从病人的角度去审视健康的概念和价值,或者从与之相反的角度,以丰盛生命的充盈和自信去审视颓废本能的隐蔽性——这就是我经历的最长久的锻炼,我的主要经验。如果问我在什么方面有所成就,那就是在这个方面我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如今,我已熟能生巧,我有扭转成见的本事: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只有我才能“重估一切价值”的首要原因。
2总而言之,我不仅是一名颓废者,同时也是颓废的反面。佐证之一是,当我的精神或身体状况不佳时,我总是本能地选择最为适当的治疗方法;而颓废者,总是选择那些对其有害的治疗方法。整体说来,我是健康的,不过在某些细节上,我是个颓废者。那种使我陷入绝对孤独的力量,逼迫我断绝和习焉不察生活境遇的往来,加强对自我的约束,拒绝别人对自己的照料、服侍和医治——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了我本能的绝对确定性,我知道什么是我当时最需要的。我掌控我自己,我治愈我自己。任何心理学家都会承认,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人们在本质上是健康的。本质上的病态无法康复,遑论自我治愈;反之,对一个本质上的健康人来说,疾病甚至可能是一种强劲的兴奋剂,促使生命越发的旺盛。
现在,我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来看待我所忍受的漫长病痛的:我似乎重新发现了生命,发现了自我。我遍尝一切美好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可不是别人能够轻易品尝得到的。出于我渴求健康和生命的意志,我创立了我的哲学……因此,你应该彻底理解这一点,正是在我生命力跌至谷底的那些岁月,我不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自我恢复的本能使我无法再抱持一种贫穷和绝望的哲学。那么,人类到底是凭什么来识别卓越之人的呢?任何一个卓越之人都能使我们感官愉悦,因为他是以整木雕成,既坚硬、温润,又香气袭人。只有对身心有益的事物才合乎他的口味;一旦超出这个界限,他的欢愉、他的欲望,便会戛然而止。他洞悉对抗伤害的方法;他知道如何把重大的事故转变为自己的优势;但凡不能置他于死地的事物,最终都将会使他更强大。他本能地从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中收集素材。当然,他的遴选原则是择优而从,被他淘汰的更多;无论是读书、识人,还是观赏自然风光,他总是自有主见,但凡被他选中和认可的事物,他便给予信任和尊重。他对种种刺激反应迟缓,这种迟缓由长期的谨慎和刻意的骄傲导致——他检视正在逼近的刺激,即使在梦里也不会停止工作。他既不相信“厄运”,也不相信“罪孽”;他兼收并蓄;他懂得如何遗忘——他足够强大,能使一切都变得对自己有利。瞧!我就是那个颓废的反面,我刚才描述的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