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之夜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3.45
4.2折
¥
56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1033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31323441
上书时间2024-06-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罗贝托・波拉尼奥(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目录
《智利之夜(精)》无目录
内容摘要
本书是西语作家波拉诺的小说杰作,虽短小但语言简练,文字优美。故事叙述病榻中的神职人员乌鲁夏回忆自己的一生:童年时虽贫困,但一心想成为诗人,及至后来阴错阳差成为神职人员,但也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同时也是一名文学评论家。他与当时的权贵交往,并认识了智利大诗人聂鲁达、作家恩尼斯·荣格尔等。他所描述的一生反映了智利当代的社会文化风貌。在弥留之际,他还吐露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主编推荐
《智利之夜》是波拉尼奥的中篇小说,西语首版于2000年,曾被作者命名为《屎风暴》(Shit Storm),经出版人的说服改名为《智利之夜》(西语直译)。2003年英文版出版之后,在英语世界引起轰动,这也是第一部在英文世界出版的波拉尼奥小说。
桑塔格非常喜爱,评价极高:“令人惊叹的情感之河,聪明的沉思,迷人的幻想——《智利之夜》——是来真的,而且极罕见:这是一本注定要在世界文学中拥有永恒位置的当代小说。”
喁喁独语的神父,对祖国的独白,与文学大师的交往,军政统治下的青春记忆——那些让自己深陷其中、又爱又恨、无法自拔又讽刺不屑的一切……也许只不过是头脑里的一场屎风暴
《智利之夜》全书计9万余字,全书只分两个自然段,第二段仅一句话,所以在内文的处理上,考虑到视觉效果,注释的部分有特别设计。
精彩内容
如今我快要死了,但还有很多话不吐不快。原来我内心很平静。沉默且淡定。但是那些往事骤然浮现出来。这都得怪那个业已衰老的年轻人。原本我很平静,但现在却不复如
此。有一些事情需要澄清。因此,我用一侧手肘支撑起自己,抬起我那如今微微颤抖着的高贵头颅,然后在记忆的角落里,搜集那些能为我辩护的事实。而那些事实,仅仅在今天这样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就能为那个业已衰老
的年轻人加之于我的骂名翻案。我那所谓的声名狼
藉!人活着就必须承担责任。我一辈子都是这么说的。个体要承担对其行为、话语,甚至缄默所负的道德义务。没错,他的缄默,因为缄默最终也将飞升至苍穹,让上帝听到,也唯有上帝能够理解它并对它做出审判。所以,对沉默不语也请您多加留意。我对一切都负起责任。
我的缄默是洁白无瑕的。
这一点要说清楚。不过最
重要的是要让上帝明白。
其他人无所谓。而上帝则不是。我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有时候,我这样支着手肘侧躺着,自己都使自己感到惊奇。我信口胡说,做着梦,并力图使自己内心平和。然而在某些时候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忘掉了。我叫塞巴斯蒂
安.乌鲁蒂亚‘拉克鲁瓦。
是智利人。而我的祖先,从父辈一支而言,是巴斯克地区的原住民——那个地区被叫做lasVascongadas,或是elPaisVasco,或是Euskadi,正如现在人们所称呼的那样。而从我母亲那边的血统而言,我来自于法兰西的肥美大地,来自于一
个在西班牙语里意为“大地上的男人”或者“步行的男人”的村庄——您知道,在我生命的最后这几个小时里,我的法语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了。然而我还是有力气来回忆,用来回应那个业已衰老的年轻人对我的愤愤不平,他突然抵达我的家门,毫无来由地侮辱了我。这一点要说清楚。我并不想要对抗,我从不曾寻求过它,我寻求的是内心的平静,是对行为、言语以及缄默所负的责任。我是一个理性的人。
我一直以来都是个理性的人。十三岁的时候,我感
受到了上帝的召唤,想要
进神学院。我的父亲对此表示反对。当时他并没有表现得过分决绝,然而他是持反对态度的。我至今还记得他在我们家的各个房间之间快速走动的影子,就好像是一头黄鼠狼或者一条鳗鱼的影子似的。
我还记得,虽然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我真
切地记住了当时自己在黑暗中露出的那抹微笑,当年还是个男孩子的我所发出的微笑。我还能回忆起当时有张挂毯,那是用来表现狩猎场景的墙饰。还有一个金属盘子,放在晚饭的餐桌上,伴随着其他一切在这种场合下所需的餐具。此外还有我的微笑,以及我身体的战栗。一
年以后,在我十四岁那年,我进了神学院。许久之后,在我离开神学院的时候,我的母亲吻着我的手,叫我“父亲”,或者说,我当时误以为她叫我“父亲”。
面对着我的惊奇和抗议的话语(请不要叫我“父亲”,妈妈,我是您的儿子,我对她说。有可能当时我说的不是“您的儿子”,而是“儿子”),她开始哭泣。然后当时我想到,又或许我只是现在才这么想,生活就是一连串模棱两可的双关语,它们将我们引向最
后的真相,那唯一的真相。大约就是在那前后,就是说,在我被任命为神父的前几天,或者是在我许下圣誓的几天后,我认识了费尔韦尔川,那位著名的费尔韦尔先生。我不记得具体是在什么地方了,很可能是在他家中,我去过他家拜访;虽然也有可能是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造访他在日报社的办公室的那一天;又或者是在我加入的那个俱乐部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他。那是一
个阴郁的下午,正如圣地亚哥城其他很多个4月的午后那样,但在见到他的那一刻,在我灵魂深处,鸟
儿在欢唱,新芽在绽放,正如古典文学作品所描述的那样。费尔韦尔就在那里,身材高挑,有一米八,但是当时在我看来他几乎有两米高。
P1-4
媒体评论
令人惊叹的情感之河,聪明的沉思,迷人的幻想。《智利之夜》是来真的,而且极罕见:一部注定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当代小说。—— 苏珊・桑塔格
波拉尼奥作品的妙处在于他会质问,我们是否能在艺术中寻到慰藉,在这个过于真实的世界里,艺术是否只是我们的麻药、借口及藏身之所?在一场军事政变中去读柏拉图,到底是出于勇敢还是其他的缘由。——《纽约时报》
如沐圣光后的痴癫,戈雅画作般的黑暗,魔法巫师般的语言,波拉尼奥笔下这位濒死的文学圣徒,用意识流将一个智利人的私人记忆与智利的文学与历史相融合,小说的最终会让我们每一个读者都将直面自身在当下的问题,无论你身在何处,你是何人的毁灭性的问题,那也许是身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应该“立刻”质问自己的问题。——弗朗西斯科・戈德曼
智利战后时期及文学孕育了这本饱含智慧和丰富联想的小说。波拉尼奥狂热的叙事及偶然的超现实主义笔触,让人联想起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纽约时报》
如果从电影语言上说,这本《智利之夜》或许就是一本“一镜到底”的小说。——澎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