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简史/国民阅读经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简史/国民阅读经典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6.71 4.2折 40 全新

库存2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7934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0元

货号30619336

上书时间2024-06-18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冯友兰学术生命黄金时期的精湛之作!
1948年以来,中国人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原名AShortHistoryofChinese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该书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巨大,是迄今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书,是世界各地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材。本次收入”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简史》,采用赵复三先生的中文译本。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家,哲学史家。曾就学于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目录
英文版编者引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人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粥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6D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为人处世
  政治理论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政治与社会哲学
  感情和理性
  达到至乐的途径
  有限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为“兼爱”辩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月令》
  邹衍
  历史哲学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人的地位
  关于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根源
  关于礼乐的学说
  关于逻辑的理论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与道家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事物之“理”
  万物生成之“道”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的统一
  《大学》
  《苟子》中的折中倾向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注]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一点说明(参阅本章“中国的统一”一节)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思想的统一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与佛家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典制与道德
  有为与无为
  知识与模仿
  齐万物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风流与浪漫精神
  “杨朱的乐园”
  率性的生活
  感情
  情爱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
  佛教的传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的一般概念
  二谛义
  僧肇的哲学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禅宗起源的旧说
第一义不可说
  修禅的方法
  顿悟
  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韩愈和李翱
  周敦颐的宇宙论
  精神修养的方法
  邵雍的宇宙论
  事物演化的规律
  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对“仁”的认识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程颐的“理”的观念
  陶冶感情的方法
  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或原理
  太极
  “气”
  性和心
  政治哲学
  修心养性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陆九渊论心
  王守仁的宇宙观
  “明德”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正事”
  “用敬”
  对佛学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人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孔教运动
  西方思想的传人
  西方哲学的传人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哲学的性质
  人生的境界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译后记

内容摘要
 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
自问世以来,《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历久弥新。

精彩内容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
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
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
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
”,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