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精)/大家小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精)/大家小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96 2.8折 32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向奎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

ISBN9787200121018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2元

货号31544830

上书时间2024-06-1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如作者杨向奎所言“大一统倡自《公羊》,……千百年来深入人心,变成我国民族间之凝聚力。……清末,满朝满野讲《公羊》,因而促进了变法维新运动。”《大一统与儒家思想(精)/大家小书》带领读者上下三千年,纵横华夏九州,领略融合于华夏,承继自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凝聚力。

作者简介
杨向奎(1910―2000),字拱辰,生于河北省丰润县。1931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顾颉刚。后相继执教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主编《文史哲》,1957年杨先生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任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秦汉史研究室和清史研究室主任。著有《西汉经学与政治》、《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清儒学案新编》、《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墨经数理研究》、《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等。在从事历史研究的同时,还研究自然哲学和理论物理学,撰写了《论时间、空间》、《熵与引力》、《关于数理逻辑中的悖论》等论著。

目录
序言
一  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二  一统天下的理想制度
三  公羊学派之形成与大一统思想
四  汉武帝之大一统与董仲舒的对策
五  司马迁与公羊学
六  何休对于公羊学的总结
七  宋儒之“春秋学”
八  清代前期的大一统论与公羊学
九  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及其大同思想
十  历史的回顾
后记

内容摘要
 杨向奎所著的《大一统与儒家思想(精)/大家小书》从公羊学谈起,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尤其解析了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系,是从一个角度切入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作品。

精彩内容
 广义的“礼”,泛指社会文明,这是自古至今最
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损”是去掉,“益”是增加,对待传统有损有益也就是批判地继承发展,因此才出现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良好局面。“从周”是法后王,这为后来荀子之“法后王”及公羊学派之“张三世”的理论建立了基础。夷、夏两系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系统,他们彼此交往,互相渗透,于是逐渐融合一
体。夏代初期少康以前一段动乱的历史,即夷、夏交争而互相渗透以至融合的历史。夷、夏之争,在当时来说,已经不是异族间互相侵略,罗泌在《路史》中就曾以羿、浞之乱比之于安史之乱,后羿、寒浞实在是夏之叛臣,虽然傅斯年先生反对这种说法而认为夷羿是“敌国之君”。(见《夷夏东西说》)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过程,知道当时夷、夏之间的关系本来密切。史实见于《左传》襄公四年及哀公元年,襄公四年有: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钮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
伯因熊髡,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
,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
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
……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食其子。……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猹……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猹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猹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靡是夏遗臣而臣于后羿者,虽臣于二代而不以为忤,终复夏政,说明当时夷夏已少民族隔阂,而后来之《虞箴》有云:“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唐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见《夷夏东西说》)《虞箴》要夷羿而恢于夏家,是以夷夏为一体。又哀公元年《传》记此事有:“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郡,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以收夏众,抚其官职……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虞思妻少康以二姚,是虞夏两氏之族外婚;而虞属东夷,是夷、夏两族在夏代已融为一体。所以我们说,在华夏族及华夏文明之形成过程中,东夷与夏周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夏周文化不过是华夏文化之一支,田昌五先生的意思是可取的:“从部落王国到夏朝建立也是华夏族的形成过程,而夏文化则为华夏文化的一支,并不能成为单一的民族文化。”(见《古代社会形态析论》第202页)夏代文化不能代表整个华夏文化,因为其中融合了虞殷东夷系统的文化内容。这在考古发掘上看到的“文化叠压关系”中也
可以得到说明。上引田氏著作于此指出:“这种联合和兼并的过程在考古文化中是有反映的。明显的如仰韶文化的氏族部落和大汶口文化的氏族部落,后期有在中原地区交错而处的现象。交错而处必然要发生斗争和联合,后来在这种斗争和联合中形成了所谓河南龙山文化。”(同上)虽然此所谓“形成了所谓河南龙山文化”的论断,是否即夷、夏两族交融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但作为民族融合而反映出文化之推陈出新,因而有考古上之反映,是没有疑问的。华夏民族文化之融合,自虞夏开端,至宗周而成熟,“郁
郁乎文哉”之周文明,实在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战国而后,在中国范围内新民族崛起,于是重新组合,而有汉族及汉文明。民族之融合,不断发展,代表本民族之文明亦不断在发展中,遂有中华民族及其所
代表的中华文明。
P8-P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