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上)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47
3.8折
¥
6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丁舟
出版社同心
ISBN9787547717509
出版时间2015-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3430005
上书时间2024-06-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类社会的源流、发展、演变,充分展示了各地区跌宕起伏,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作者丁舟秉持科学历史观,从进化的角度,梳理了中西不同社会模式的发展轨迹,将两者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剖析、总结;指出两者各受自身的地理环境影响,各有优缺点,不能简单地厚此薄彼;展望人类未来可以同时从两种模式受益,并凭借科技进步,终将迎来新的文明。
作者简介
丁舟,“科学公园”网站专栏作者,自幼受环境熏陶,善于从科学的角度观察历史问题。作者自三年前开始用笔名“丁不二方舟”,以“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为标题,在“科学公园”写作和连载该书的内容,受到了众多网友的追捧,“新语丝”和很多网站均进行了转载,受到读者的欢迎。
目录
引言 “言必称希腊”的来历
第1章 文明初始
1.1 四大文明古国是怎么论的
1.2 上下五千年是怎么算的
1.3 画地为牢的古文明
1.4 古希腊文明另有其源
1.5 海洋文明对决大河文明
1.6 先抹橄榄油,再饮葡萄酒
1.7 青铜器熔点低,陶器可塑性强
1.8 造船下海,不只为捕鱼
1.9 货币的用途和利润的来源
1.10 波斯帝国的扩张和古希腊人的抵抗
1.11 缺少正义的古希腊内战
1.12 一支雇佣军的远征变成远逃
1.13 雅典民主的成长过程
1.14 亚里士多德理性的目光
1.15 不同的庙里住着神仙和祖先
1.16 不断扩建的古代大剧场
1.17 现代人可以参与的体育和艺术
1.18 不易分清的移民和殖民、城邦和邦国
1.19 师出同门的国王腓力和谋臣商鞅
1.20 脆弱的古希腊不堪一击
1.21 游历述史和凿空探险
第2章 天各一方
2.1 欧亚大陆两端的罗马帝国和汉帝国
2.2 长寿的石头和短命的木头
2.3 农业与商业的轻重选择
2.4 混合融合间难以跨越的障碍
2.5 当北方外族成为主人翁
2.6 如果早期基督教和佛教的传播范围对调
2.7 后来居上的伊斯兰教
2.8 怛罗斯之战的重要历史意义
2.9 在欧洲另起炉灶的法兰克王国
2.10 阿尔卑斯山和秦岭淮河
2.11 欧洲城堡多,中国长城长
2.12 不能大一统,退而求其次的政教合一
2.13 十字军东征的意外收获
2.14 “技术领先世界”的宋朝总受欺压
2.15 大不列颠岛孕育《大宪章》
2.16 另一个老大帝国奥斯曼帝国
2.17 海上强国威尼斯共和国
2.18 古代中国是海上军事强国吗
2.19 子虚乌有的宋元海商集团
2.20 郑和下西洋不是探险
2.21 明朝最后构建的不和谐社会
第3章 大航海·全球化
3.1 理论航海造就不远航的航海家
3.2 谈好价格就去发现新大陆
3.3 教会的服务质次价高
3.4 顶级“匠人”的知识水平
3.5 欧洲南北的风水轮流转
3.6 求真,以科学的名义
3.7 勒班陀海战后西欧转换战场
3.8 妻妾成群和离婚再娶
3.9 当海盗吧,一个最有前途的职业
3.10 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主权至上
3.11 大学毕业生利玛窦来中国工作
3.12 百年平静下的于无声处听惊雷
内容摘要
当今时代,回首过去面向未来,无论是以“言必称希腊”还是以“言必称中国”的眼光看自己、看世界,都有局限;只有以世界的眼光看自己、看世界,才能尽览全貌。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现代科学的源头在古希腊?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孕育出科学?技术发明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和文化如何发展、演变?是否有规律可寻?世界未来的走向可能是什
么?这些重大而使人困惑的问题或许能从本书中得到答案,至少会受到一些启发。《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上)》作者丁舟秉持科学历史观,将中西两种不同的社会模式置于全人类文明演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历史事实和逻辑分析,进行对比、总结,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令人耳目一新。
精彩内容
引言 “言必称希腊”的来历希腊在我的脑海里是一个内容丰富、充满魅力的国家。
对于世界,中国人了解最多的是那些强国,比如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因为其综合实力强,文化影响力大,在世界范围内做的事情多,同时和中国总有故事发生,因此新闻就多。别的国家在信息中通常是配角,尤其是小国更难保持高曝光率,除非发生大事,才被关注一下,事过之后渐趋平淡,继续甘当配角。
除了强国就是热点地区,比如以巴、两伊、阿富汗。因为经常扯旗放炮、暴力血腥,所以比较吸引眼
球。不过多年看下来,也有些迟钝,感觉新闻性越来越差,真是对不起那些舍生忘死的记者们。
另外就是邻居的信息多一些,比如朝鲜半岛、印度、越南等等。重要性虽差一些,但也不能忽视,因为有国境线,而且有些还没划清楚,不时会有小问题。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在国际上没有什么远房亲戚,基本上是独苗一根,所以与邻为善就显得很重要。
除非专门找资料阅读了解,大部分国家的信息都支离破碎,有的简单到只听说过一种动物、一座城市
、某种习俗或某种矿产,有的干脆除了国名,什么也
不知道。更有甚者,连国名也不知道,要不是开奥运会有个入场仪式,这些国家和地区好像并不属于地球,似乎只是为了参加盛会,特地更改球籍,临时从外太空赶来的。当然这只能说明我知识有限,那些默默无闻的国家并不会因为我的无知而受到影响。
希腊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国家。它离中国很遥远,但是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非常有立体感,而且丰满。我已经想不起自己知道的有关希腊的第一条信息是什么了,觉得有可能是《伊索寓言》中的某个故事,例如《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等,不过当初并没有和希腊这个国家联系上。
后来知道了希腊神话、希腊雕塑、希腊科学家,觉得这个国家了不起,跟自己的祖国一样伟大。再后来又知道了所有这些关于希腊的信息都要加一个“古”字,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跟现在没有直接关系。一看地图,又发现这个国家这么小,便有些瞧不起了。小孩子的性格有些好斗,总觉得谁大谁厉害。从地图上看苏联,面积超大,就觉得有些忌惮;看美国,面积差不多,就觉得可以较量一下。“苏修”“美帝”都是很厉害的敌人,像希腊这样的小国家,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随着知识渐渐积累,我还了解到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希腊和土耳其有争端,希腊差一点也成为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等等。最重要的当然是奥运会,全世界每四年举办一
次,采集圣火在希腊,入场式希腊排第一位,总之地位极高。直到安排这次旅游,看了一些资料,便常常感叹,自己现在真是满脑子的“言必称希腊”了。
“言必称希腊”这句话在中国流传较广,因为它出自毛泽东的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我首次听说这句话是初中学社会发展史时,老师在课堂上随意发挥带出来的,并未特意说明出处。前后文我已不记得,只是当时对希腊已经有模糊概念,“言必称某某”的句式又很有气势,所以就记住了。我念高中时学过这篇文章的节选,其中没包含这句话,倒是有一副对联印象较深: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描写某类人,非常生动。后来知道《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毛泽东原来是借这个句式,创用了一句“言必称希腊”。
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延安开展整风运动。毛泽东连续作报告和写文章批判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错误,重点是批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其中就有《改造我们的学习》。细查一下,毛泽东在文中共四处提到“希腊”。
第一处说:“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
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里明显是从理论知识背景方面指责王明们“言必称希腊”,只知背诵马列词句而数典忘祖。
第二处说:“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这里特别指出很多中国共产党人不认真学习,不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第三处是从革命斗争实践方面说的:“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
团。”直接批评的对象是缺乏实际斗争经验的王明等人,间接批评的对象则是“共产国际”,指他们不谙中国国情。
第四处是说给延安干部听的:“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
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但在毛泽东做报告的1941年5月,希腊已经被纳粹德国占领,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言必称”的。文中的希腊,都是指古希腊。其实,王明们又何尝是“言
必称希腊”的,不过是言必称某些马列著作的词句、
言必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指示。倒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中常常涉及古希腊,因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西方,而古希腊是整个西方学术思想的源头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后来自以为正宗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却不知道或不懂古希腊的某些人,倒是有些数典忘祖的味道了。
以上所述,只是为了讲讲书名中“言必称希腊”的来历。
随着时代发展,“言必称希腊”已经可以意指“言必称西方”。不过近一百多年来,即使在各种外力的冲击下,“言必称中国”还是部分国人死守的底线。喧嚣中,两种“言必称”早就打起了擂台。近些年中国迅速崛起,世界风云变幻,两种“言必称”似乎全方位展开交锋,又成为全球的新现象。
如果将“言必称希腊”剥去各种是非曲直,回归历史常识,可能更有助于了解“言必称希腊”的来龙去脉,同理“言必称中国”也应如此。“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毛泽东的话言犹在耳,提醒着后来人。今天还可以把这句话反过来再说一
遍:“不单是懂得中国就行了,还要懂得希腊。”两句话各自表述的侧重点不同,是因为针对的对象不同,其实可以来个“合二为一”或“兼容并包”。
古人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难事,现代人受惠于科学技术,只要有兴趣,寻常百姓也是可以“读万卷”(古代的一卷书抵不上如今的一篇长文章)和“行万里”的。此次有幸去希腊旅游一趟,在亲身感受希腊和古希腊的过程中,自然会不时联想到现在和过去的中国,头脑中展开了一幅以中国和希腊为东西双轴的历史画卷。寻踪世界文明的轨迹,令我感触颇多,也不禁在冲动之下,集思成文。全书以历史年代做主轴,借助旅游景观、时政新闻、读书心得做衔接。有兴趣的朋友,我们相约同行。
P10-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