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鲍勃·迪伦传)(精)/歌者传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曾几何时(鲍勃·迪伦传)(精)/歌者传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83 4.8折 8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伊恩·贝尔|译者:修佳明//吴少骊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238081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792384

上书时间2024-06-1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伊恩·贝尔著,修佳明、吴少骊译的《曾几何时(鲍勃·迪伦传)(精)/歌者传记》体量庞大,内容深刻,将各个领域的事件与人物交织起来,织出一幅迪伦的全景图,又细细梳理,形成脉络,让我们看到各种标签、赞誉、声音、评论、抨击背后一个真实的变化的鲜活的鲍勃·迪伦。整部传记分为两册,本册《曾几何时》从迪伦年少离家开始写起,以感性而犀利的笔触刻画了创作出从《鲍勃·迪伦》到《血泪交织》十几张专辑的迪伦,即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一段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适合了解迪伦、研究迪伦,走进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时代的读本,相信感兴趣的读者读罢会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
伊恩·贝尔(IanBell),在爱丁堡出生、成长并接受教育,曾获乔治·奥威尔政治新闻奖,其撰写的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传记《流亡的梦想》亦获奖项。曾任《观察家》杂志编辑,现为《先驱报》以及《周日先驱报》的专栏作家。

目录
1.一系列梦想
2.我不在那儿,我已离开
3.超越地平线
4.青春永驻
5.无须多虑
6.少年离家
7.寻觅的少年
8.“围过来吧,人们”
9.“我想我会叫它美国”
10.曾几何时……
11.伤痛往往能激发人最好的一面
12.瞪大眼睛瞧好了!
13.神明和枪手
14.心乱如麻
致谢
参考文献
编后记

内容摘要
 鲍勃·迪伦(BobDylan),1941年出生,是20世纪极重要的摇滚音乐家,美国文化的符号,还是一
位杰出的诗人和语言大师,也是一位被诺贝尔文学奖多次提名的音乐家。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伊恩·贝尔著,修佳明、吴少骊译的《曾几何时(鲍勃·迪伦传)(精)/歌者传记》中,作者绘制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将音乐、历史、文学、政治、以及鲍勃·迪伦的个人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复杂
矛盾、绚丽耀眼的画面。对于这位传奇歌手、他的歌曲、他的生活以及他的时代,让我们目不暇接,本书观点新颖,充满洞见。那个被创造出来想要重新创造美国的艺术家,在这里得到了揭示。《曾几何时》是对鲍勃·迪伦的传记式研究,在这个永远试图理解自己的国家里,它一次又一次地打碎,然后重组。迪伦已经成为一个谜,照亮世人。在这部两卷本的作品中,这个谜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正如瑞典皇家学院所说:他的音乐之美已达到极
崇高的地位。他重新赋予诗歌以高昂的姿态,这是自浪漫主义时代之后便已失去的风格:不为歌颂永恒,只在叙述我们的日常,好似德尔斐的神谕正向我们播报着晚间新闻。“众神不写作,他们跳舞,他们歌唱。”

精彩内容
 1一系列梦想刚刚有人喊出了犹大这个名字。一声呐喊,只有一声,随即消失在黑暗的掩护之中,这是在英国的一
座音乐厅,很久一一很久一以前的事了。
这声呐喊,两个拉长的元音,本意是表达听众的抗议和控诉。结果却恰恰相反,它混淆了风格与本质、真诚与艺术、过去与现在,甚至更糟。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维护正义的过激反应,无论这种正义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但是没有人会误以为这是智慧。
这句谩骂显得出奇的古板和神经质,仿佛出自主日学校。即使在一个名义上的基督教国家,把一个演艺明星比作出卖全人类救世主的叛徒也太愚蠢了。这似乎是歌手本人的观点。
不过事情就这样发生了,然后闹得沸沸扬扬:犹大!害死基督的凶手。但是这一次,新奇之处在于叛徒杀死的神正是他自己。毫不费力。在一场流行音乐会上。这件事注定会成为传奇。
这声呐喊,这种情绪的爆发,似乎有点难以自圆其说。这个态度激烈的质问者,跟所有为他的愤怒鼓掌叫好的人一样,都是付了很多钱来被激怒的。而且这本应在意料之中:被质疑的亵渎者一一让我们把他奉为小恺撒一早已昭告天下了。这个恶棍在全世界巡回演出,侮辱他的听众。报纸上早就报道了,英国是他的最后一站。但实际上有两点事实。
首先,被指控的人从未对他背叛的东西宣誓过忠诚。他不是围绕着他的名字建立起来的狂热崇拜的信徒,而且他非常坚持这一点。他不感兴趣。
其次,他有自己的历史。抛开别的不论,他是个犹太人。中世纪已经过去了,除了在英国,在哪儿还会有人骂一个犹太人是犹大?
毫无疑问,被指控的人惊呆了——很多人愿意相信是这样——受到责难,身处自己艺术风暴的冷焰中心,他立场鲜明地对这种攻击做出了回应。几乎完全是言语上的。
他说:“我不相信你。”他又接着补充道:“你是个骗子。”然后他转向乐队,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大声点儿演奏。”不管怎样,这事关艺术。过去的过去,未来即将开始。事情一件接一件发生,直到现在。
接下来的噪音就像冲击波的声浪,这种音乐过去几十年里都是“地下录音”,被廉价音响粗劣地复制,被神化、被歪曲,被否定、被接受又被否定。音乐和言语中也饱含愤怒,歌手仿佛在质疑重力的同时却被它向下拖,一寸一寸地,沉入愤怒的听众之中,这些人正如他歌曲中所描写的一样。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那又怎么样?
在另一个晚上,另一种气氛中,或许他会看到其中的幽默,但是现在他已经筋疲力尽。在成为歌手将近五年后,他已经从一个阿谀奉承的模仿者、一个为病态心灵发声的坏精灵、一个从历史和其他人的歌曲中偷窃的年轻天才,成长为一个找不到明显先例的艺人。他被赞扬,也被误解(这很有趣),受到祝贺,也
受到指摘。许多人相信他是独特而“普世”的,一个走在时尚前沿的颠覆者,同时至少对他们来说又无比可靠。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领袖。
谁的领袖?他们表现得好像他们拥有他一样,特别是当他歌唱自由时。他们说他是全新的。但他似乎完全了解维系事物的旧传统,他必须去打破,坚决彻底地打破这种不合情理的传统,使用一切据称是传统
的武器。
但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这个晚上,这场演出,见证了一切从哪里来。所谓的创造力,是一种重新看到、听到原本熟悉的事物的能力。(P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