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通义(史笔与文心)(精)/经典宝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史通义(史笔与文心)(精)/经典宝库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8.27 3.3折 5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乔衍琯

出版社九州

ISBN9787510873836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30302691

上书时间2024-06-1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阐发史意或史义。《文史通义(史笔与文心)》就其中某一章节,以一两篇的原著为主,叙述其大意,而参照有关的篇章,加以补充。章氏距今已两百多年,这两百多年间,受西方文化冲击,学术研究的方法、取材、观念,都有了相当变化,笔者也略加补充和批评。
此次出版的为台湾著名学者乔衍琯的讲评本,边引边述边评,文浅意近,是当代读者阅读经典的最佳伴读。

目录
【导读】史笔文心两生花
第一章  穷困的一生
  第一节  章学诚的生平
  第二节  贫困交迫
第二章  论经说史
  第一节  六经皆史
  第二节  群经大义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
  第四节  史料和著作
  第五节  慎辨天人之际
第三章  文学
  第一节  文、文辞、文学
  第二节  文辞是天下的公器
  第三节  文辞的作者和真伪
  第四节  援引和改易前人文字
  第五节  文辞和志识
  第六节  对各家文辞的评论
  第七节  诸子衰微而文集兴起
  第八节  论抒情文学
  第九节  如何学做古文
  第十节  怎样的古文才算好
第四章  怎样写好地方史
  第一节  方志是地方史
  第二节  设立专门机构
  第三节  修方志的十种方法
  第四节  方志的结构
  第五节  方志的范例
  第六节  前人所修方志的批评
  第七节  结语
第五章  搜集资料的方法
  第一节  采辑亡佚的史料
  第二节  经部中的史料
  第三节  子部中的史料
  第四节  文集中的史料
  第五节  史部中数量特多的资料
  第六节  史料中的序论题跋
  第七节  余论
第六章  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一节  互著
  第二节  别裁
  第三节  索引
  第四节  编目法
  第五节  余论
  第七章  章学诚的影响
  第一节  章学诚所受的影响
  第二节  章学诚对后代的影响
第八章  后人对章学诚的批评
  第一节  张尔田
  第二节  钱穆
  第三节  李慈铭

内容摘要
 《文史通义》是清代乾嘉时期一部开风气的巨著。章学诚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想加以挽救。原
著主要内容是讨论史学、辞章、整理图书文献的方法,以及如何撰写成功的地方史。乔衍琯编撰的《文史通义(史笔与文心)》这部改写本采用灵活的体例,就某一章节,以一两篇原著为主,叙述其大意,而参照有关的篇章,加以补充,从而管窥《文史通义》这部史学巨著的精髓。

精彩内容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教(xiao),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清乾隆三年戊午(1738)生,嘉庆六年辛酉(1801)卒,享年六十
四岁。
他的祖父名如璋,字君信,是候补经历。“悖行隐德,望于乡党,尤嗜史学,晚岁闭关却扫,终日不见一人。取司马《通鉴》,往复天道人事,而于‘惠迪从逆吉凶’所以影响之故,津津乎益有味乎其言。”(《外集·刻太上感应篇书后》)父名镳,字骧衢,也作双渠,号励堂,又号岸旃。乾隆七年壬戌(1742)进士,十六年(1751)做湖北应城知县,到二十一年(1756),因轻判了一个疑狱而被免官,太穷了,不能回家乡,只好留滞应城有十多年,而士民亲附如家人。
学诚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却很贫困。这种情形,可以说终其一生,都未曾改变。然而他却能在逆境中努力奋斗,不计较物质生活的艰难,著了几十种书,创立了许多深受近人推崇的学说,可是在当时,却少有人能赏识他。“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正因为他那远超越常人的胸怀遇不到知音,而发出慨叹。《孟子·告子篇下》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同“增”字)益其所不能。”则得到一个明证

学诚的祖先,从南宋时起,就住在会稽县俑山南的道墟。到了清乾隆时,道墟的章氏已有一万多人,人口多,土地贫瘠,种稻不够地方上吃的,所
以就有种木棉、酿酒、做师爷三种职业。居民大都明锐而疏达,做事业往往有成就。可知他的家乡就不是一个富庶的地方。而他的父亲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只好向别人借阅,随时手笔记录。
五岁时,父亲中了进士,仍然落得在乡间以教授为生。过了十年,父亲才谒选得官湖北省应城县知县。为官很公正廉明,尤其断狱,能够持平不冤枉百姓。母亲则持家勤俭,把一个柜子封锁起来,有剩余的钱就投进去。父亲做了四五年的知县,因为失于轻判疑狱而免官,接任的人在交接时挑剔苛刻,幸而母亲打开柜子拿出千金,用来弥补亏损。
因而贫困不堪,没有路费可以回家乡去,只好留在应城,以教学维持生活,这时学诚十九岁。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父亲在应城县去世,闻讣竞穷得不能奔丧,到次年才扶柩附湖北粮船北上。
乾隆三十年(1765),始学文章于朱筠,朱筠一见便觉得先生可以写成千古不朽的文章。可是谈到应付考试的“时文”,朱筠说:“你恐怕与科第无缘,时文对你来说,不能学,而且也不足学。”章氏答道:“我家太穷了,为了奉养年老的双亲,所以不能不希望得到功名,有较好的收入。”从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