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化访垛/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兴化访垛/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2.94 3.7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明|总主编:苑利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

ISBN9787559201140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201774374

上书时间2024-06-1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丛书”是一套看到后让人爱不释手,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闭目回想让人思绪万千的田野手记体丛书。她的每一册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连缀而成。通过这些小故事,她会让你惊奇地发现,怎么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居然会有如此高超的智慧,看似落后的传统农业居然会积累下如此丰富的农耕经验,而这些貌似“简单”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背后,居然会蕴藏着如此前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时她的完美甚至会使你惊诧——怎么好像无论如何都不搭界的民间歌舞、传统小戏、乡土仪式,甚至是随口说出的民间传说,都会与农业生产发生如此密切的关联,并成为传统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农业生态系统。本书能够通过田园牧歌般的描写,将这些支撑着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秘密发掘出来,并让作者们家告诉大家。
李明著的《兴化访垛》为这套丛书的其中一本。

目录
主编寄语苑利
序言李明
里下河和“锅底洼
垛田旁的村庄
垛田起源的传说和考证
“三十六垛”和“七十二舍
“五湖八荡”的传说
“蔬菜之乡”与兴化香葱
舌尖上的龙香芋
垛田上的油菜花
垛田上的万寿菊
垛田景色和“昭阳十二景
戽水
罱泥、扒苲和搌水草
兴化的水文化
水乡的船
兴化的庙会
外来移民与“洪武赶散
兴化方言
后记

内容摘要
 兴化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昭阳、楚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兴化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被称为“锅底洼”的里下河地区中央蕞低洼的地方,平均高程仅1.8米,是名副其实的“洼中之洼”。由于兴化所处的里下河平原地势低洼,历史上多有遇水先淹、无水先旱的记载。面对这样的生存困境,勤劳勇敢的兴化先民在对抗洪水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垛田生产知识和经验,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与环境高度协调的垛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2013年5月,“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作为沼泽洼地土地利用模式的典范入选农业部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当时江苏独一入选的项目。2014年4月,“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又顺利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兴化访垛》作者李明教授曾经多次带领学生
前往兴化调研,对兴化垛田形成的自然、历史原因进行考证,对垛田农耕技术进行挖掘,对兴化独特的水乡文化、饮食文化进行探讨,并将调研经过和结果着成本书。

精彩内容
 里下河平原历史上“遇水先淹、无水先旱”。
每至夏秋汛期,黄淮洪水暴发,各河湖来水迅速向兴化地区汇集,形成“诸水投塘”之势,加之下游河道排泄不畅,兴化于是成为洪水的重灾区,涝灾频繁,有“洪水走廊”之称。每至旱时河湖干涸,河底往来无阻。洪涝交替为灾,令百姓苦不堪言。
据兴化方志记载,从宋政和六年(1116年)至1990年的874年中,较大自然灾害的条款计342条,其中洪涝灾害就高达189条(包括卤水倒灌的海潮入侵之灾18条)、旱灾53条,合计242条,占全部灾害的七成。据《明史》《清史稿》有关河渠志的记载统计,黄河在苏北溃决的次数,明代有45次,清代有47次,每隔几年就有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水灾。
《(民国)续修兴化县志》更记有“二十年全境陆沉、乘舟入市”的大洪灾情形。民国时期,兴化灾情依然惨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据《兴化市志》记载:“1949-一1990年,遇涝15次,平均2.7年一遇”。水给兴化带来了无数次的苦难。兴化民间有“文峰塔顶荡水草”(1946年拆毁前的文峰塔高5层)的传说,即相传一次巨大的洪水袭来,连文峰塔的宝塔顶子都淹掉了。
据当地百姓介绍,古时兴化先民求雨时总是唱着这样的民谣:“天皇皇,地皇皇,龙宫潭里的白龙王,归来抱珠湖心眠,旱涝祸福随您掌……”其中的辛酸和无奈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总体来看,兴化地区的洪水主要来自“四湖”“三河”“一海”。“四湖”指的是洪泽湖、高宝湖、白马湖、邵伯湖;“三河”是指里运河、通扬运河、淮河;“一海”即黄海。唐宋时期兴化东面沿海海塘工程的兴筑,南宋以后北面黄河夺淮后苏北“地上河”的形成,明清时期由于“蓄清刷黄”_3_使得兴化西北的洪泽湖与高邮湖成为悬湖,最高洪水水位一度分别达到16.9米和9.64米,比兴化城内的塔尖还高,而高家堰和运河大堤则如两道高耸的长墙突立于洪泽湖和运西诸湖(即运河西边诸湖简称)东岸。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里下河地区的低洼性,加剧了该地区的水患。
在旧时,洪水来临后,兴化乡民的茅草屋顿时化为乌有,辛苦种植的田地颗粒无收,更有势利的财主催逼压迫,于是不少乡民撑船往江南逃荒。由于水灾不断,古时兴化形成了一些奇特的葬俗。民国人徐谦芳所著的《扬州风土记略》记述:但“兴化以无葬地,往往堂积数柩,久而不葬;宜择高厚阜为公墓,以补救之”,其实这也反映了兴化人畏惧洪水的心理。兴化地下多水不宜深葬,而洪水来时,会造成棺木破土浮出的窘境,于是官宦人家多择高阜葬埋先人,著名的“状元宰相”李春芳甚至远葬于扬州西山。
兴化自古以来,由于自然的地势造成易旱易涝、水旱灾害频发,抗洪防灾似乎成了古代兴化官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