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治中回忆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张治中回忆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78 4.3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治中

出版社华文

ISBN9787507541588

出版时间201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2848546

上书时间2024-06-1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张治中,原名本尧,字文白。二级陆军上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黄埔建军到共同建国,真诚维护国共两党的团结。《张治中回忆录(图文最新版)》是他生前留下的一份自述。这份自述,记下了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种种活动,反映了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生平。由于他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之列,自述中留下很多重要史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国共关系问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份自述,侃侃而谈,娓娓动听,读了使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看到了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和基础,也从一个侧面看到我们国家这一阶段的历史风云。

目录
第一章  艰苦的历程
  第一节  来源
    故乡
    家世
  第二节  读书
    入私塾
    考秀才
  第三节  流浪
    吕德盛号学徒
    流浪十二圩
    两次安庆之行
    扬州警察
    加入学生军
  第四节  进军校
    武昌
    保定
  第五节  锻炼
    投奔广东
    多次遇险
    宣汉事变
    选课于上海大学
    初试教学
第二章  北伐到抗日
  第一节  北伐前后
    从广州到武汉
    在武汉期间
    溪口之行
    小游欧美
    归国
  第二节  十年执教
    服务黄埔
    由武汉分校到南京本校
    几件不曾忘记的事
    离开军校
  第三节  “讨逆”
    出镇武汉
    陇海战役
    提师入闽
  第四节  首次抗日——“一·二八”淞沪之役
    淞沪参战
    庙行战斗
    浏河战斗
    葛隆镇战斗
    慰问
    诗意的虞山
    追悼
  第五节  再度抗日——“八一三”淞沪之役
    设秘密机构于苏州“留园”
    初步的部署和意见
    一件敌情判断的电报
    两篇文告
    进军上海
    对敌根据地的猛攻
    对敌登陆的激战
    一个受委屈的问题
    转取守势和我的辞职
第三章  服务湖南
  第一节  莅任
    从上海到长沙
    省训与施政方针
  第二节  三大难题
    到任后的第一件事
    一个兄弟问题——兵役
    治安之癌
  第三节  春雷起蛰
    民训的发动
    两大方案的制定
    向着旧存组织、制度、人事进军的前夜
  第四节  第一度出巡
    湘东南一次秘密的旅行
    地方政治的人、物、事
  第五节  转移风气
    正义不存乎天壤之间
    贪官之惩治
    公路上死伤案件
  第六节  新县制建设之实施
    干部之培育
    基层建设之推进
  第七节  五月杂话
    发动人民抗敌自卫力量之真义
    我们愿多听人民说话
    “省服”与“剃头匠的精神”
  第八节  第二度出巡
    巡程前后
    西巡半月记
  第九节  财政与计政
    开源与节  流
    小事与大事
  第十节  我与教育
    我对于几个教育问题的见解
    教育会议
  第十一节  抗战准备与动员工作
    战时政治的中心任务
    军事整备的片断回忆
    编组民众抗日自卫团诸问题之检讨
    民众运动
  第十二节  武汉弃守前后
    抗战全局与武汉战役
    紧急阶段中的自我检查
    将又站在抗战的前哨
  第十三节  长沙大火
    火变一日记
    火变是怎样造成的
    事后的处置
  第十四节  最后一页
    长沙善后工作
    应变方案的制订
    呈请去任
    告别辞
第四章  在抗战时期的重庆
  第一节  参与军事机要
    自律和申明
    军事片段
    协调干部
    琐碎事务
    一个武将——陈诚
    一个文人——陈布雷
  第二节  抗战中的部队政工
    政工纲领
    政工典范
    政工改制
    工作重点
    活跃在战场上
    工作的检讨
    星期六聚餐晚会
  第三节  抗战中的青年组训
    工作纲领
    团与党关系的确定
    一个指示
    团员总考核与干部政策
    一个改进的意见
    夏令营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建议与提案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工作总检讨
  第四节  逆耳之言
    零星回忆
    政治、军事及党内风气问题
    政府、政策、制度和作风问题
    根本错误、领导缺点和补正之道
第五章  新疆问题:从迪化会谈到和平解放
  第一节  迪化会谈
    初飞新疆
    对解决新疆问题的研究与决定
    会谈的第一阶段
    一个报告
    会谈的第二阶段
  第二节  几项重要措施
    迪化“五五”纪念会上的讲话
    释放被盛世才拘禁的中共党员
    释放新疆全省政治犯
    清还被没收的人民财产
    免除捐税
    告全省同胞书
    告全体将士书
    一次讲话
  第三节  合作
    新的省政府成立
    施政纲领
    颁布选举法
    访问伊宁
    国大代表
    访问南疆
    几个文告
  第四节  建设计划
    多次建议
    两个机构的设置
    新疆建设技术辅导团
    几件小工程
  第五节  实行亲苏政策
    协助苏联运回存放猩猩峡和哈密的物资
    中苏航空协定的签订问题
    迪化中苏文化协会的恢复和经常活动
    “归文会”的撤销
    关于中苏在新疆贸易和经济合作问题
    美国军用机飞新“游览”问题
    北塔山事件问题
  第六节  分裂
    伊方撤退的远因
    伊方撤退的近因
    一篇谈话
    来往函件
  第七节  兰州小住
    求去
    组织各种座谈会
    视察河西
    调换麦斯武德
    包尔汉的报告第八节  和平解放
    来往电文
    起义经过
    和毛主席谈新疆问题
    怎样改造
    庆祝大会上
    函谢王震将军
    函贺陶峙岳将军
  第九节  自我检查
第六章  我与共产党
  第一节  北伐前后
    两党合作
    黄埔斗争
    蒋周关系的恶化
    北伐到了武汉的分裂
    出国游历
    军校十年
    西安事件
  第二节  抗战期间
    初度和谈
    主政湖南
    入川后——两党斗争的风雨
    皖南事件
    二度和谈
    三度和谈
    美方调停
    和苏使谈中苏关系
  第三节  抗战胜利以后
    去延安迎接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双十协定》
    欢宴毛泽东先生
    二到延安
    由新疆发寄反对内战万言书
    马歇尔到了中国
    政协前后——整军方案的签订
    三到延安
    东北停战
    再回新疆
    下“戡乱”令
    机密建议
    会见罗申
    低气压的南京
    兰州小住
    西安谈话
    南京谈话
    孙科组阁
    元旦文告——蒋下野
  第四节  北平和谈
    忽想退保西北
    溪口盘桓
    何应钦组阁
    和谈腹案
    顽固派的压力
    再到溪口
    飞到北平
    一次会议
    二次会议
    南京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对时局的声明

内容摘要
《张治中回忆录(图文最新版)》是张治中先生
生前留下的一份自述。《张治中回忆录(图文最新版)》记下了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种种活动,反映了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生平。由于他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之列,自述中留下很多重要史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国共关系问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精彩内容
我们的村子是背山面湖的一幅画图。向东十五里是炯炀河,向西十五里是长临河,向南二十里是忠庙和四顶山。四顶山是一座名山,忠庙是一座名寺。四顶山在离忠庙不过三里的湖边,山是四个顶,远望四峰,对峙竞秀。
在黄山东麓有一个大庙,叫做指南庵。我记得,在我幼年的时代,香火还是很盛的;光复那年,庙被焚毁,一直没有修复。抗战前,我想把指南庵修复起来,一方面保存古迹,一方面做研究佛学或研究其他学术者的栖息之所。已经预备烧砖瓦了,因为抗战军兴而停止。
这个寂寞古老的洪家疃村,在交通方面,淮南铁
路及合巢公路经过它东面十五里的炯炀河,东南与芜湖、南京相衔接,朝发夕至。
洪家疃的居民约有百户,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落,男耕女织,各司所事。但是终岁辛勤,仅得温饱,有的还得不到温饱。在这种情形下,教育一向是不发达的。读书,被看做是特殊阶级的专业,过去科举时代这里只有秀才,民国时代没有一个大学生,风气太闭塞了。我在一九二九年创办一所黄麓小学,后来扩充为黄麓乡村师范。本村及附近村子的儿童、青年,才开始领受现代教育的洗礼,读书的风气才渐渐展开
,后来不仅本村及附近村子的儿童、青年获得就学的方便,皖北各县的来学者也日益增加,俨然成为这一
地区的文化中心。
我怀念我的故乡,更怀念我先人的庐墓。离我的家,向北走不过百步,是我祖父母、父母、叔父的长眠之所。我盖了一个小小三间屋的墓庐,我们叫做坟
庄。我回乡时,总喜欢住在这墓庐里。有一年在家中过旧年元旦,大雪纷飞,自己一个人静幽幽地走进坟
庄的园里。雪越下越大,像百万玉龙盘舞。我孤清清站在雪花中,俯看山麓的村庄,和平、幽静、纯洁,一片粉装玉琢的乾坤。山泉淙淙,奏出天然的美妙的乐曲。这时,我浑然忘了世界的尘秽,撇却了人生的疾苦,这宇宙和人生都像一片白羽,纯洁而光明。我仿佛到了一个化境,一个超然出尘,遗世独立,飘飘乎欲仙的化境。我相信,这种意境,是渊源于我对可爱的黄山,可怀念的故乡,可永远瞻仰纪念的先人庐墓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不断诱发我敬恭桑梓和息影林泉的愿望。
我常常回到故乡去。这不但是一个休息的机会,也是我静心思考和接近民众的机会。其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次是我在“八一三”上海抗战以后回乡小憩的四十天。战前三十天的准备工作,从八月十二日到九月二十三日整整四十天指挥作战的辛苦,使我的身体疲惫不堪。九月二十五日从前方回到南京,虽已调任大本营重要职务,也不能不请假回乡稍事休养。到了洪家疃,大家几乎不认识我了,惊问我为什么这样消瘦。我一回到家乡,如释重负,身体一天天好转起来。
我在休养期中,也和每次回乡一样,常向黄麓乡师学生讲话,大多讲些求学做人做事的道理,把自己亲自体验的现身说法讲出来,主要是说明一个人应该有恢弘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精神,应该关怀
民众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同时,我在他们面前,表示对政治生涯的冷淡。我并不希望做大官,但愿有一
天回到乡下,做一个小学教员或师范教师,也许在教育上的贡献,比在政治上的要大一点。我也常把孙总理的遗训启示他们,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希望做大官,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说很多话鼓励师范生,要他们为农村服务,埋头苦干。因为我们乡下总免不了一种观念:做官是好的,做差事是好的。这成了一
种社会趋向,父母教儿子读书,乡党期望子弟上进,全是为的做官。所以我想矫正一般人的不正确的观念,使大家认识做下层实际工作的重要,使大家知道为乡村服务是国家民族的基本工作。中国人口百分之八九十是农民,如果乡村的优秀青年,不能在乡村工作,不能为农民服务,而趋向政治活动,做官,干差事,把乡村风气弄坏,人才减少,这不是国家的好现象,倒正是农村衰败的原因之一。我分析这些道理,警觉黄麓青年。
黄山虽好,可惜树木少。我提倡植树造林。有些池塘没有鱼,我提倡养鱼。这时清水塘干了,是由于塘身太浅,蓄水不多。我提倡挑塘,把塘掏深。我自己带头下塘,领导大家踊跃挑塘。村里的人笑着说:“总司令①挑塘!总司令挑塘!”我觉得参加这样的劳动是一种很愉快的事。
我很想把我的故乡建成一个理想中的乐园。我有一个实验乡的计划:北自淮南铁路,南抵巢湖,东起炯炀,西至长临,筑成环乡的乡道,再在各村修村道;同时,办一百所民众学校,其他一切按地方自治原
则办理。我曾和黄麓乡师的杨效春校长多次商量,想把乡师逐渐扩大,成为大学,附设一所中学、若干小学。此外如科学馆、天文台、图书馆、医院等,应有尽有。我脑中常常涌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可惜我的理想刚生了芽,尚在计划阶段,而战角在烽火漫天中吹起来了。
这一次回乡小休,曾在四顶山小住十余天。四顶山,像上面说过的,是巢湖湖边的一座名山,面着大湖,松树成林。我在山的第二顶上盖了小房三间,终日悠悠地在山上林间,踱来踱去,晒晒太阳,看看山色湖光。忠庙、孤山、姥山尽入眼底,远望白石山和巢湖南岸诸峰,参差如列玉屏。我常常一个人静悄悄坐在山头,面对巢湖,天风浩荡,襟角飘开。每遇这种境界,顿忘尘俗,栩栩欲仙,觉得心灵上受着莫大的益处。
有一天,是我的生日,家里的孩子们,由长女素我领着,从二十里外的家步行到四顶山来了。那是一
个清晨,我正坐在山头一块大石上观赏景色,忽然一
阵歌声从山下传来,渐近渐清,听出是我的孩子们的歌唱。边走边唱,为他们的父亲庆寿,祝福。这一种情景,大自然的殊恩与天伦间的至乐,交流合响而成为人生的幸福的源泉,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一个回忆。
我对于故乡的父老,从小就礼貌甚周。望见长辈来了,远远打招呼,先喊他,所以父老很喜欢我。我始终尊敬父老和长辈,他们对我也情意深厚。对每次回乡,一定要与父老及长者们谈谈,问候他们,也请他们喝喝酒,吃吃饭,有时也掷掷骰子。我掷骰子的方式与众不同,我预备了许多铜板,每位各给一份,只准押一注,输的归我贴,赢的带了走。我觉得这些长辈们应该受我的尊敬。我每次回乡,有一定的程序:进祠堂祭祖,上坟扫墓,分别恭请张、洪两姓长辈公宴。敦约周围十多个村子的六十以上老人聚餐。抗战胜利后,我也曾一度回乡,只是湖山依旧,长老凋零,不禁感慨无已!
家世在远远的年代,大概是明朝末季吧,从江西迁移到安徽,落籍到巢县西乡的四大房姓张的,那便是我的祖先。张家四大房分住四个村落,我们是四大房中的长房,靠着黄山山脉的一个山冈聚族而居,叫做“靠山张”。我家这一支以后又移到洪家疃,相距也不过一里。这四大房就叫做“四房张”。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四大房中好像是没有做官的,连念书的人也很少(进学、中举,根本没听见,仅有几名童生,都没有得过“功名”),大都以务农为本业,有少数做手工的,经商的也少,一族人安分守己地度生活。
我的祖父名邦栋,是一个典型的农村老者,性情刚正,常说直道话。他一生的工作就是种田。很少离开洪家疃。只有在他的儿、媳——我的父母——居住丰乐河的期间,偶然去过冬,可以说,他毕生没有出过远门。祖母是洪家的女儿,早去世,我没有见过。
我的父亲名桂徵,从小念过书,能写信、记账,粗通文理。他是一个篾工,在丰乐河镇上开了一间竹制农具店,即篾器店,当然是非常辛苦的。父亲为人老实忠厚,是一个柔和的人,与祖父的刚直的特性两样。我的叔父名桂荣,也是篾工,也在丰乐河镇上开
了一间篾器店。
我的母亲,娘家姓洪,从小操作辛苦,得了气喘病,终于因此而早死。她生了我们弟兄四人(中间还有一个妹妹,早天),带着病照理家务。这是一个贫寒家的家务,她要自己烧菜,煮饭,洗衣,还要督促篾器店里的伙计学徒们工作。她是一位慈爱、和平、
厚重的伟大的母性。我自小一切得到母亲的培养,她对我的帮助实在太大了!
P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