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教育相信未来--14位中外名家访谈录/大夏书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6.57
5.2折
¥
32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王珺
出版社华东师大
ISBN9787567563797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3964313
上书时间2024-06-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
目录
序一(顾明远)
序二(张文质)
上编 生命在歌唱
叶澜:让生命唱歌
柳斌:教育是我人生辞典的关键词
朱永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言说方式
朱永新:和教师一起书写生命传奇
魏书生:过犹不及,万事适度
李吉林:长大的儿童
蔡林森:看,这个倔老头儿
中编 心中有风景
岩村和朗:唤醒人们心中的“原风景”
安东尼·布朗:用游戏参透人生
罗恩·克拉克:缔造奇迹的“疯狂”教师
下编 背景是星空
周有光:我只是一个语文工作者
黄培云:我从未后悔回来
柯岩:给“巨人”写书,我报名
魏德运:摄出你的神
李鸣生:星空教我
后记 期待在生命的深处与“人”相遇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构建超越生命的“学术自我”叶澜的学生王枬记得,在1998年元旦的学术例会上,叶澜老师在《我的学术自我》主题报告中动情地说:“人生是生命的流程,是每个人用自己的活动书写的一本书……我选择的职业与我的人生在多重意义上实现了高相关:追求高质量的职业生活和高质量的人生。”从叶澜的发言和文章中,很容易感受到她生命和个性的独特,有人说,她的言说、思想和行动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生命·实践”的产物。换个角度看,叶澜用自身经历诠释了“一个人的学术史就是生命史”的观点。
叶澜1941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小学教师家庭,耳濡目染着父亲与学生们那种浓浓的师生情。“我是喜欢文学的,其次喜欢历史,第三是教育。但做老师就要
懂教育,所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选了教育。”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最初两年是实践锻炼,在华师大附小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两年的小学教师生活,让她对基础教育形成了最初的“情结”。
与叶澜聊天,能够感受到她思维的敏锐和直觉的丰富,她给人的感觉是热情真挚、充满诗意的。作为教育学者的叶澜,除了学术文章,也写抒情文字。老
伴不无自豪地说:“她的散文写得很好的,你看看她在《人民教育》杂志的专栏,上期发表了她写的《感
谢芦花》。”“人不是为了当作家才写,文学会给人启示,是读人的学问。我一直讲做教育的人要爱文学,要读懂
人。”“很文艺”的叶澜这样理解教育与文学的关系。
叶澜喜爱读书,注重扎实的学术积累,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尤为关注哲学。在《回归突破:“生
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一书的主要参考文献中所列出的155本著作,可以看作叶澜写作这本书时的阅读地图。
对不同学科的广泛涉猎,使叶澜将各种思想资源回流到“教育与教育学”这个阅读原点中。李政涛说:“多种路径的横向比较,使她能跳出既有的认识框架,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教育和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而阅读原点的确立,则使她有了作为教育学研究者应该具有的强烈的学科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后来直接促使叶澜提出了有关‘教育学立场’的命题。与此同时,她将对教育的种种理解回到‘人的生命’这个思考原点上,这一原点贯穿于她整个的学术历程。
”叶澜鼓励学生多读书,尽可能地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她认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局限于本专业的书籍,视野不宽,这势必会阻碍专业发展。同时,她也提醒学生,并非书读得越多越好。“我的一些酷爱读书的研究生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喜欢赶时髦
相关推荐
-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全新广州
¥
11.80
-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全新烟台
¥
21.60
-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全新北京
¥
20.41
-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全新广州
¥
11.80
-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全新广州
¥
13.80
-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全新北京
¥
20.41
-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全新北京
¥
20.41
-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全新保定
¥
18.06
-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全新南京
¥
19.20
-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全新南京
¥
19.2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