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疑逼近真相
  • 质疑逼近真相
  • 质疑逼近真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质疑逼近真相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5 3.0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王志|责编:战海霞//崔敏

出版社山东人民

ISBN9787209127745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0898123

上书时间2024-06-1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一 质疑是一种思想方式 冯骥才001
序二 质疑的底色 钟南山004
序三 初心如炬? 情怀依旧 赵化勇007
序四 见证历史? 汲取力量 陈文申012
序五 采访课是传媒人的必修课015

钟南山? 专家直言 001
恐惧来自对疾病的无知,首先要尊重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

袁隆平? 谁将养活中国023
要威风做什么,我不要威风,谦虚一点好。

杨振宁? 大师别传 048
人生里头每一个转折点我都占了很大的便宜,很少有人能有我这么幸运。

黄永玉? 大宅门的故事069
人生嘛,不要到处找意义,哪能每一样都有意义。

杨利伟? 飞天圆梦093
可能你坐在飞船上,这一刻点火了,你去执行任务了,你才确定,这是我在执行任务了。

姜? 文? 我和电影116
质量第一,这才叫大片。

李? 安? 理智与情感134
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我不会从事这种没有安全感的职业。

金? 庸? 笑傲江湖157
实际上我酒量不好,不会喝酒,所以我就发泄一下,希望有这样一个人可以喝酒,一杯一杯地喝下去。

罗大佑? 情歌与手术刀180
当一回头就可以唱一首《东方之珠》的时候,才发现我已经写了那个歌。

郎? 朗? 钢琴家202
我就抱着那个小狗哭,我说小狗对不起,我再也不摔你了,又亲又搂地给那个小狗梳毛。

成? 龙? 我是谁224
不是我气最长,我懂,我从这个中间学习,我懂怎么去 “死”。

水均益? 前沿故事246
别叫战地记者,我就是记者。

姚? 明? “菜鸟”的赛季268
这不是一门学问,这是一项技能,是你必须掌握的东西。

默多克? 中国引力291
有的时候要走向成功,要建立事业,需要时间。

章孝严? 回家之路312
在我心里,他是领*人超过他是我的父亲。

冯骥才? 民间守望者330
民间文化的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余秋雨? 文化苦旅348
你有多高,阴影就有多长。

你樊锦诗? 敦煌守望者370
放在我的位置上,我应该为敦煌负责,为敦煌研究院负责。有多高,阴影就有多长。

明正彬? 卧底传奇391
干任何职业,你要信守职业道德,你要对工作专注,你肯定得有奉献和牺牲。

李昌钰? 当代福尔摩斯406
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讲证据,用科学的方法破案。

后? 记 王 志426

内容摘要
故事性是《质疑逼近真相》的可贵之处。全书分为采访者简介、作者札记、采访实录三部分组成,精选了20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既有“医食无忧”组合钟南山、袁隆平,又有大师杨振宁、黄永玉,还有敦煌守护者樊锦诗等。那些剑拔弩张、高潮迭起的采访实录引人入胜、发人深省。那些珍贵的节目原始场记,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
质疑是本书的另一个特色。质疑在王志这里,远远不是一般访谈的问询。 他把大众的关切与自己的思考都化为质疑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让访谈对象作出解答。透过本书这些经典的采访实录,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到他为何质疑、如何质疑,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一个时代生动的社会图景和人物群像。
大咖推荐:质疑在王志这里,远远不是一般访谈的问询。 他把大众的关切与自己的思考都化为质疑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让访谈对象作出解答。 近二十年王志的长篇人物访谈多达千余,各类新闻人物泛及社会方方面面。 由于他采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触及深刻,从而给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留下了一个饱满又鲜活的横断面。 无论从社会学还是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笔文献性的财产,都有研究价值,值得重视。
——冯骥才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中国文联原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记者是另一类医生,他们是给社会听诊号脉的一群人,我与王志惺惺相惜,大概也因为我们的职业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都要尊重事实,不能说假话;再有,都要敢于质疑。 透过本书这些经典的采访实录,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到他为何质疑、如何质疑,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一个时代生动的社会图景和人物群像。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当年,王志的这些访谈角度新颖、观点深刻,及时、有效地向观众传递信息、解答疑问。 如今,这些故事以文字的形式重新焕发生机。 从这些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从作者理性思辨的回忆与总结中,我们得以感受到新闻的分量。 王志甘心情愿系统地将自己的价值巨大的采访经验倾囊相授,这套关于采访的图书必将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共鸣。
——赵化勇中央电视台原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故事性是《质疑逼近真相》的可贵之处。 即使是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新媒体时代,本书也是让人坐得下来、读得进去的佳作。 那些剑拔弩张、高潮迭起的采访实录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这部鸿篇巨制凝聚着作者太多的心血。 那些珍贵的节目原始场记,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 而作者精心撰写的札记则涵盖了他对新闻的解读,对采访的揭秘,以及对社会发展及时代变迁的思考与感悟,可谓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采访台前幕后的惊喜之门。
——陈文申时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这套“采访系列”丛书一如作者王志本人那样特别,是一套理论性与实操性兼具的采访教材,视野开阔,文笔生动。 这套书来源于鲜活的工作实践,淬炼于严谨的学理论证,对于传媒工作者以及未来有志于投身传媒事业的青年学子而言,精读这套书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采访认知,掌握实用的采访技巧,树立正确的采访价值观。 这套书将在学界、业界乃至社会各界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彩内容
采访实录:王志(以下简称“王”):美国科学家曾论证说中国会把世界吃光。
袁隆平(以下简称“袁”):他并不是恶意的,他把中国作为一个突出的例子,人口在增,耕地在减,就是说你各级政府领*人要把重点放在粮食安全上面来,引用的数据都是很确实的。
王:大家把观点都放在袁老师身上,您有什么回应呢?
袁:我看了他这本书,很多数据有说服力的,但是其中有两点他认识不够,或者是低估了科技进步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巨大潜力。所以我的回应就是通过科技进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第一点他说把希望寄托在基因工程上面,他那个书是1996年写的,20年过去了,这个基因工程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没有一点贡献,另外比较现实的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这个超级稻上面,这点倒是讲对了。当时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在1989年提出了一个“超级稻”育种计划,目标是到2000年把当时水稻的产量潜力提高20%到25%。
王:那么您现在已经达到了?
袁:结果国际水稻研究所到2000年没有实现这个计划,他寄托希望的这个国际水稻研究所也成了一个泡影,他就不知道我们中国人后来居上。1996年我们***有一项超级稻计划,我们到2000年的时候,就实现了第一期亩产700公斤,也就是每公顷4.5吨,比当时最好的品种能够增产到15%到20%的计划。然后到2004年,我们就实现了中国超级稻的第二期计划,提前一年亩产800公斤,也就是每公顷12吨的这个目标提前一年实现了。我们现在还进一步提出,在2005年提前实现第二期的每公顷12吨的这个计划。我本人就建议,当时向***写了一个报告,要开展启动第三期的亩产900公斤,也就是每公顷13.5吨的这么一个计划。后来***就同意了我这个计划,就正式立项了。第三期就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每公顷也就是13.5吨,这个第三期超级稻的计划,计划要在2015年实现。
王:您随口说说,还是有把握?
袁:我只是说比较有信心。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之首,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我们国家大约有60%的人是以稻米为主食的,所以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就讲一个事实,我们第一期超级稻到2000年就实现了,就是亩产700公斤,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了。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