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荡的百年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激荡的百年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64 3.5折 42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吉田茂|译者:袁雅琼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53592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0250959

上书时间2024-06-1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吉田茂著袁雅琼译的《激荡的百年史》以短小精干的笔法,从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的历史角度,深刻地记录了日本自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起的100年间所经历的波折起伏。作者吉田茂的政治领袖的身份,使这本寓意深刻的历史小册子形成如此别具一格的面貌。它不以曲折精妙的结构取胜,也没有妙语连珠的生动词句,虽然不时也会出现诸如“所谓文明本来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单独采用它的科学技术文明”一类言简意赅的佳句,但总体而言,由字里行间更多流露出的并非是文学上的趣味,而是政治家所独有的理性、坚忍、实干和勇气。

目录
出版说明
译者前言
自序
第一章  明治伟业的开端——冒险及成功
  领导者的睿智
  勤勉与灵活性
  德川时代的遗产
第二章  近代化的两难性
  引进西洋文明的代价
  明治日本的终焉
  转换期的痛苦
  严重的失策
第三章  战后二三年——困难及努力
  对明天充满信心的日本人
  为每日的温饱而奋斗
  接纳改革者的人们
  理想与现实之间
第四章  奇迹般的经济发展——勤勉及幸运
  向自立的转变
  和解与信赖的媾和
  连续不断的上升
  登上世界舞台D8J
第五章  奇迹之后的目标
  败而不馁的楷模
  新的理想与目标
附录  随忆录
  一、战后的十年岁月——麦克阿瑟元帅“不为人知的善意”
  二、被宪兵队召唤——哈哈,是关于潜水艇的那件事吧?
  三、“近卫奏折”的内容?——这正是宪兵队想要知道的
  四、谋反者转身成为“阁下”——勤奋的书生,其实是宪兵的间谍
  五、豪斯上校的忠言——所谓“外交意识”
  六、赫尔备忘录的秘密——究竟是不是“最后通牒”?
  七、珍珠港真的是奇袭吗?——对方事先已经知道?
  八、被埋没的和平工作——推出近卫、策划渡欧
  九、不知不觉、酒醉过了头——香槟变成了靴子
  十、借来的靴子和委任仪式——战败国外务大臣的悲哀
  十一、日本人要有自信——别忘记我们优秀的国力和国民素质
  十二、不要迷惑国民——外交应当谨慎和明确
  十三、“基地扩张”是义务——英法的国民不会为此而吵闹
  十四、“中立主义”的空论——不要因保守合同而造成“不信任”
  十五、不要急于进行邦交调整——贸易促进只是幌子
  十六、引导中共走向开放——必须要使其脱离和苏联的关系  
  十七、关注移民和渔业——不可懈怠对外债务的履行
  十八、逐渐增强自卫力量的准备——军队不可急速扩充
  十九、拥有更广阔的视野——贸易上也需要“善意和耐心”
  二十、走向复兴和安定——西德国民的进取精神 
  二十一、减轻国民负担——用心获得人气的政策  
  二十二、引进外资的矛盾——是岛国劣根性所致?  
  二十三、松方的收藏品——走向西洋的日本佛龛
  二十四、外国文化的普及——要接触优秀作品

内容摘要
 吉田茂著袁雅琼译的《激荡的百年史》是由曾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撰写的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百年日本历史,共分五章。前四章吉田茂按照时间先后,将近代日本的百年史划为4个阶段——明治维新、
近代化、战后困难时期、经济发展时期,分别阐述日本所经历的波折起伏,第五章则是对日本取得成功的原因和经验的总结,并提出日本未来发展的计划和构想。为了有助于理解《激荡的百年史》及其时代背景,本书选译吉田茂所著《随忆录》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精彩内容
 明治政府急速推行近代化,使人们在陶醉于文明开化的同时出现了道德上的混乱。这是在引进外国文明时不可避免地需要付出的代价。引进外国文明时,总会伴随一些或将破坏本国原有的社会、文化及精神上统一的危险。德川末期的思想家们曾经设想以“东方的道德、西方的艺术”或是“和魂洋才”来作为应对这种危险的公式。
但是,一旦真正推行近代化就会知道,这样的公式是难以执行的。因为文明原本是一个整体,无法只单独采用它的科学技术文明。例如,为了引进西方优良的军舰和武器,就必须建造生产它的造船厂和兵工厂,而为了让造船厂和兵工厂能够发挥功
能、有效地进行生产,又必须要让构成产业基础的经济活动能够顺利展开。这就和将追求利润视为不道德的儒教伦理发生了矛盾,因此,拥有军舰的结果就是,将不可避免地对该国的核心文化造成冲击。
此外,即便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文明不成问题,但要引进构成其文明基础的政治体制、文化以及思想方法却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这种所谓的价值
体系,如果不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依靠国民自身力量形成的话,是无法被人们接纳为真正的道德基础的。因此,那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引进外国文明的国家,便会面临一种进退维谷的困境,而明治时期的日本所面临的,正是这种困难的局面。
“孔孟之道既衰,西方理学未人,宛如日已没而月犹未升之状焉。”当时一个学者说过的这句话恰好表明了对他们而言什么才是最大的问题。
为此,政府相关人员从如何才能让国家迅速发展、尽快建立起一个富强的日本这个实际问题出发探讨了国家体制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国家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整体,从这个意义来考虑,就不能把重点放在理论性的设立议会论上。但是,他们同时也认识到,政府不能由少数人来实行专制,而必须要调动国民的力量共同参与。他们还清楚地知道近代化会带来混乱.他们并非对此漠不关心,只是他们确信,近代化才是最重要的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设立议会的同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日本颁布了宪法,赋予天皇以超出君主立宪国家惯例的巨大权限,接着又于翌年的1890年,以天皇亲颁
诏书的形式公布了教育基本原则’。这些都是他们基于上述想法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奠定了明治时期日本的基本构造。而这种构造又让以天皇为中心的强大的寡头政治得以存续,在这一点上虽然与西方的近代国家有所不同,但它承认了国民参与政治的概念,同时,它还巩固了家族、共同体组织以及生活感情等构成国民大众精神支柱的传统社会体系。这种构造大体上都是与国民的想法相吻合的。
国民们与其说期望在个人主义基础上建立国家,不如说他们更愿意保持以前的家族主义。“教育敕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